资源描述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 告 | 首次覆盖报告 2022 年 05 月 09 日 巨一科技 ( 688162.SH) 装备与电驱 协同发展,新能源 带来新机遇 深耕高端制造,装备业务实力领先。 公司装备业务覆盖车身、动力总成和电池智能装备与生产线,技术创新强、项目经验丰富、产品质量良好、配套服务优质,份额在国内 靠 前,已获得捷豹路虎、特斯拉等多个车身轻量化产线订单。受益 于 新能源车销量高增长,轻量化车身、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均有加速扩产能的需求,公司装备业务发展向好。 把握行业红利,电驱业务加速扩张。 新能源放量带动电驱市场扩容,第三方供应商大有可为。到 2025 年,全球电驱市场预计增至 1200 亿元,复合增速 近 30%。公司自主研发电驱、电控及系统集成,单车价值约5000-10000 元,已配套奇瑞、江淮、东风 本田、广汽本田、 VINFAST、江铃新能源等多款车型,并持续斩获新势力订单,出货量国内前十。2021 年,公司电驱出货 8.3 万套 ( +206%) ,收入占比 20%。随着新项目批产,电驱有望继续高增成为业务发展主力。 重要订单斩获不断,产能扩张助力长期增长。 公司在装备领域陆续开拓特斯拉、大众、新势力、比亚迪等高端客户市场, 2021、 2022Q1 新签30 亿元( +70%)、 15 亿元( +56%)订单;电驱产品陆续新增定点蔚来、理想、吉利等。为缓解产能压力,保证订单交付,公司已规划电驱及产线扩张,预计未来增加 50 万套电驱和 5亿元 产值 的 装备产能。 投资建议: 公司 深入国内产业集群,业务布局覆盖全球,创始团队出自高校,核心技术实力 领先, 装备和电驱的双轮驱动 , 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可实现营业收入 32.5 亿元、46.3亿元和 59.4亿元,归母净利润 2.6亿元、 3.7亿元和 5.0亿元, 对应当前股价的 PE 为 21、 15 和 11倍 ,首次覆盖给予 “ 买入 ” 评级 。 风险提示 : 汽车终端销量不及预期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不及预期 ,公司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 新领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 财务 指标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营业收入(百万 元 ) 1,494 2,123 3,250 4,628 5,936 增长率 yoy( %) 4.4 42.1 53.1 42.4 28.3 归母 净利润(百万 元 ) 128 131 260 366 504 增长率 yoy( %) -14.9 1.9 98.8 41.0 37.6 EPS最新摊薄 ( 元 /股 ) 0.94 0.95 1.90 2.67 3.68 净资产收益率 ( %) 14.1 5.2 9.5 11.9 14.1 P/E(倍) 43.0 42.2 21.2 15.0 10.9 P/B(倍) 6.1 2.2 2.0 1.8 1.5 资料来源: 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 注:股价为 2022年 5月 6 日 收盘价 买入 ( 首次 ) 股票信息 行业 汽车零部件 前次评级 5月 6日 收盘价 (元 ) 41.54 总市值 (百万 元 ) 5,690.98 总股本 (百万 股 ) 137.00 其中自由流通股 (%) 19.15 30日日均成交量 (百万股 ) 1.21 股价走势 作者 分析师 丁逸朦 执业证书编号: S0680521120002 邮箱: 分析师 吴天元 执业证书编号: S0680521120004 邮箱: 相关研究 -73%-55%-37%-18%0%18%37%55%2021-11 2022-03巨一科技 沪深 300 2022年 05月 09日 P.2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资产负债表( 百万元 ) 利润表 ( 百万元 ) 会计 年度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会计年度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流动资产 2374 5315 5502 6857 7174 营业收入 1494 2123 3250 4628 5936 现金 162 1617 1453 2394 2507 营业成本 1108 1624 2460 3543 4571 应收 票据及应收账款 466 625 675 868 958 营业税金及附加 9 8 15 19 26 其他 应收款 21 21 46 50 73 营业费用 51 70 108 153 197 预付 账款 59 153 171 291 301 管理费用 80 117 202 278 326 存货 1339 2460 2720 2817 2897 研发费用 135 166 276 375 451 其他流动资产 327 438 438 438 438 财务费用 4 2 -4 -5 -6 非流动资产 195 273 448 690 938 资产减值损失 -10 -28 -32 -54 -64 长期投资 11 9 14 34 84 其他收益 58 36 55 63 69 固定 资产 123 166 272 420 569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 0 0 0 0 无形资产 25 26 28 28 28 投资净收益 2 -1 6 22 52 其他非流动资产 36 72 133 207 257 资产处置收益 -5 -1 0 0 0 资产 总计 2569 5588 5950 7547 8113 营业利润 145 136 287 403 556 流动负债 1610 3015 3153 4386 4457 营业外收入 1 9 3 3 4 短期 借款 0 0 0 0 0 营业外支出 2 0 1 1 1 应付 票据及应付账款 522 1475 1601 2828 2885 利润总额 145 144 289 406 559 其他 流动 负债 1087 1541 1552 1558 1572 所得税 16 13 29 40 55 非流动 负债 53 58 65 72 76 净利润 128 131 260 366 504 长期借款 0 0 7 14 18 少数股东损益 0 0 0 0 0 其他 非流动负债 53 58 58 58 5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128 131 260 366 504 负债合计 1663 3073 3217 4458 4533 EBITDA 164 165 310 441 612 少数 股东权益 0 0 0 0 0 EPS(元) 0.94 0.95 1.90 2.67 3.68 股本 103 137 137 137 137 资本 公积 612 2055 2055 2055 2055 主要 财务比率 留存收益 191 322 561 892 1334 会计 年度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归属 母公司股东 权 益 907 2514 2733 3089 3580 成长能力 负债 和股东权益 2569 5588 5950 7547 8113 营业收入 (%) 4.4 42.1 53.1 42.4 28.3 营业利润 (%) -10.7 -6.4 111.4 40.6 37.8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 -14.9 1.9 98.8 41.0 37.6 获利能力 毛利率 (%) 25.9 23.5 24.3 23.4 23.0 现金 流量 表( 百万元 ) 净利率 (%) 8.6 6.2 8.0 7.9 8.5 会计年度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ROE(%) 14.1 5.2 9.5 11.9 14.1 经营活动现金流 -86 -99 62 1197 369 ROIC(%) 13.9 5.0 9.3 11.6 13.8 净利润 128 131 260 366 504 偿债能力 折旧摊销 20 25 25 40 59 资产负债率 (%) 64.7 55.0 54.1 59.1 55.9 财务费用 4 2 -4 -5 -6 净负债比率 (%) -16.6 -63.6 -52.4 -76.5 -69.0 投资损失 -2 1 -6 -22 -52 流动比率 1.5 1.8 1.7 1.6 1.6 营运资金变动 -255 -292 -212 818 -135 速动比率 0.4 0.8 0.7 0.8 0.8 其他经营 现金流 19 34 0 0 0 营运能力 投资活动 现金流 5 0 -193 -260 -255 总资产周转率 0.6 0.5 0.6 0.7 0.8 资本支出 48 66 170 222 198 应收账款周转率 3.6 3.9 5.0 6.0 6.5 长期投资 37 58 -5 -20 -50 应付账款周转率 2.1 1.6 1.6 1.6 1.6 其他投资现金流 89 124 -28 -58 -106 每股指标(元) 筹资 活动现金流 103 1474 -33 4 -1 每股收益 (最新摊薄 ) 0.94 0.95 1.90 2.67 3.68 短期借款 0 0 0 0 0 每股经营现金流 (最新摊薄 ) -0.63 -0.73 0.45 8.74 2.69 长期借款 0 0 7 7 4 每股净资产 (最新摊薄 ) 6.62 18.35 19.95 22.55 26.13 普通股增加 70 34 0 0 0 估值比率 资本公积增加 428 1443 0 0 0 P/E 43.0 42.2 21.2 15.0 10.9 其他筹资现金流 -396 -3 -39 -3 -5 P/B 6.1 2.2 2.0 1.8 1.5 现金净增加额 19 1371 -164 941 114 EV/EBITDA 32.3 23.7 13.2 7.1 5.0 资料来源: 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 注:股价为 2022年 5月 6 日 收盘价 2022年 05月 09日 P.3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内容目录 1. 智能装备和电驱系统双轮驱动 . 5 2. 智能装备 新能源带来新机遇 . 8 2.1全面覆盖车身、动力 总成和电池智能装备与生产线 . 8 2.2同业公司差异竞争,汽车领域具备优势 . 10 2.3新能源汽车接力智能装备业务增长 . 13 3. 电驱系统 全新赛道,厚积薄发 . 17 3.1自主研发电驱电控,产品配套多款车型 . 17 3.2电驱市场空间大,第三方厂商机会多 . 18 3.2.1 电驱系统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动力单元 . 18 3.2.2 整车厂和第三方供应商同场竞技 . 21 3.3技术均衡 +业务协同,电驱产品初具优势 . 26 4. 募投项目助力公司发展 . 28 5. 盈利预测 . 28 6. 风险提示 . 29 图表目录 图表 1:公司的重要发展历程和节点 . 5 图表 2:公司的主要股权结构 实控人直接或间接持股 52.8%( 2022Q1) . 6 图表 3: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技术背景雄厚 . 6 图表 4:公司正式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 20.9% . 7 图表 5:公司研发人员中硕士学历以上占比 21.4% . 7 图表 6:公司营收利润稳定增长 . 7 图表 7: 2022Q1 公司电驱业务占比显著提升 . 7 图表 8:毛利率小幅下滑,净利率较为稳定 . 8 图表 9:公司智能装备毛利率表现较好 . 8 图表 10:公司各项费用率控制较好 . 8 图表 11:智能装备业务客 户资源丰富 . 9 图表 12:动力总成和动力电池线营收增长较快(亿元) . 10 图表 13:白车身和动力总成线毛利率优于电池装配线 . 10 图表 14:智能装备业务覆盖国内主要车企( 2021H1) . 10 图表 15:智能装备的新能源前五大客户( 2021H1) . 10 图表 16:公司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属于下游工业系统集成商 . 11 图表 17:国内同行业厂商业务侧重各有不同 . 11 图表 18:以电池产线为主的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营收规模较高 . 12 图表 19:公司装备业务毛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 . 13 图表 20:各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 . 13 图表 21:高工机器人发布的 2020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竞争力排行榜 Top10 . 13 图表 22:近两年中国乘用车月度零售量 新能源车渗透率单月已超过 20% . 14 图表 23:中国乘用车零售量 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超过 30% . 14 图表 24:公司装备业务中来自新能源车和传统车的占比 . 15 图表 25:公司车身产线新能源和传统业务占比 . 15 图表 26:公司动力总成产线新能源和传统业务占比 . 15 图表 27:国内主要车企新推出或改款车型中纯电车型占比较高 . 16 图表 28: 2021-2026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复合增速有望达 37.6% . 16 图表 29: 2021 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宁德时代占半壁江山 . 16 图表 30:国内电池厂商有较高的产能扩张规划 . 17 图表 31: 2021 下半年以来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近期仅关于锂电池投资扩产的 公告 . 17 图表 32:公司电驱动业务主要产品情况 . 18 图表 33: 2021 年公司电驱和电控装机车型中奇瑞 eQ1 占大多数 . 18 图表 34: 2021H1公司电驱业务收入奇瑞系占比近六成 . 18 2022年 05月 09日 P.4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35:电驱系统由电驱、电控和传动系统组成 . 19 图表 36:永磁同步电动机结构示意图 . 19 图表 37:电驱系统由电机、控制器和传动总成构成 . 19 图表 38:永磁同步电机更适合电动汽车使用 . 20 图表 39:电驱产品将根据终端需求不断优化 . 20 图表 40:三合一 电驱系统成本更优,更轻量化 . 21 图表 41:三合一的装机量占比不断提升 . 21 图表 42: 2025 年国内电驱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60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00亿元 . 22 图表 43: 2021 年国内乘用车电机装机量弗迪、特斯拉、方正居前三 . 23 图表 44: 2021 年国内乘用车电控装机量弗迪、特斯拉、汇川居前三 . 23 图表 45: 2021 年国内乘用车三合一集成装机量超过半数 . 23 图表 46: 2021 年国内乘用车电驱三合一集成特拉斯和弗迪优势明显 . 23 图表 47: 2021 年国内主要电驱产品配套(仅包含电机 、电控或集成系统配套数量占比前十名的电驱企业) . 24 图表 48:国内市场主要第三方电驱客户和配套车型 . 25 图表 49: 2020 年以来受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各公司的电驱产品毛利率承压 . 25 图表 50:第三方电驱可拥有不同的供应链条 . 26 图表 51:公司近几年的电驱产品产能(万台 /年) . 26 图表 52:公司即将量产的电机技术性能处于行业靠前水平 . 26 图表 53:公司三合一产品技术参数在推出时处于一流水平 . 27 图表 54:公司装备业务的各类客户资源丰富 . 27 图表 55:公司 IPO 募投项目将重点投资电驱项目 . 28 图表 56:公司的分业务营收(亿元)和毛利率假设 . 29 图表 57:可比公司估值对比(盈利预测来自 Wind一致预期,单位:亿元) . 29 2022年 05月 09日 P.5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1. 智能装备和电驱系统 双轮驱动 从传统到新能源,深耕汽车高端制造 。 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JEE)成立于 2005年 1月,于 2021 年 11 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公司以装备业务起家, 2009 年进军新能源电驱动业务 , 与安徽本地车企江淮和奇瑞等深入合作,建立完整的新能源 车 电驱动系统研发、试验、生产和检测平台,产品配套多款车型。 目前 主营业务包括 智能装备 和 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 ,其中智能装备产品包 括汽车车身连接生产线、动力总成装测生产线、动力电池装测生产线、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等,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产品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等。 图表 1:公司的重要发展历程和节点 年份 重要历程 意义 2005 巨一科技( JEE)成立,承接商用车业务 2008 转入乘用车领域,承接手动变速箱和发动机装测生产线 进入乘用车 2009 成立汽车电子小组,进军电驱动系统业务 进军新能源 2011 纯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正式批量下线,并成功装车应用 2013 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年产 15 万台的 DCT 装测线成功交付 国内第一条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全自动化的门盖焊接包边生产线成功交付 2015 承接豪华品牌奇瑞捷豹路虎全铝车身项目,亚洲第一条全铝车身全自动生产线 承接国内首批 E-CVT、 EDU、 DCT 装测线 2016 白车身焊装整线第一次出口至白俄罗斯 国际化开端 2019 电驱动产品在主流合资企业实现量产 2020 承接首个国际顶级整线电池项目 2021 在 A 股科创板上市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盛证券研究所 股权 集中,业务架构清晰。 公司的实控人是林巨广和刘蕾夫妇 ,两人直接或间接持股52.8%。 母公司巨一科技和旗下全资子公司巨一智能、苏州巨一和苏州宏软从事智能装备业务,全资子公司巨一动力、上海一巨和合营公司道一动力从事新能源车电驱系统业务,海外子(孙)公司美国巨一、德国巨一、英国巨一和日本巨一重要负责地区市场的开拓和客户服务。 2022年 05月 09日 P.6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2: 公司的主要股权结构 实控人直接或间接持股 52.8%( 2022Q1)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重视研发投入。 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林巨广博士曾任教于合肥工业大学,历任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和合工大科研处副处长。公司前身巨一有限由江淮汽车、合工大和林巨广博士等 11名自然人共同设立,技术背景 深厚 。 图表 3: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技术背景雄厚 姓名 职务 技术背景 林巨广 董事长、总经理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首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合肥市“ 228”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刘蕾 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成员,合肥市“ 228”产业创新团队成员 王淑旺 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副教授、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 俞琦 董事、总经理助理、装配与测试事业部经理、苏州宏软总经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参与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2019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马文明 董事、巨一动力副总经理、道一动力总经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成员 任玉峰 白车身事业部经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 范佳伦 巨一动力副总经理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信息学专业博士,安徽省“ 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在巨一动力工作期间,负责巨一动力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业务,系多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资料来源: 公司招股说明书, 国盛证券研究所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自主研发体系,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自动化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此外,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外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研发。公司的技术中心下设动力总成装测系统研发部、车身焊装系统研发部、电驱动系统研发部、智能工厂方案研发部、上海研发中心、科技发展部、知识产权部等。 2018年以来公司历年研发费用均保持在 1.3亿元以上。 2022年 05月 09日 P.7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共有正式员工 2342 人,其中研发人员 490 人,占比 20.9%。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 105 人,本科 299 人,本科及以上人员合计占比 82.4%。 公司共有国内专利权 557 项(包括 263 项发明专利, 266 项实用新型专利及 28 项外观设计专利);取得软件著作权 13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4项,行业标准 3项。 图表 4: 公司正式员工 中研发人员占比 20.9% 图表 5: 公司研发人员 中硕士学历以上占比 21.4% 资料来源: 公司财报 ,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公司 财报 , 国盛证券研究所 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调动核心团队的积极性, 公司 于 2022 年 4 月 发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 向 112 名激励对象 授予不超过 200 万股,约占总股本 1.37 亿股的 1.46%,拟授予价格为 19.16 元 /股。 考核目标全部达成的标准是 2022-2024 年公司累计营收较2021年增长不低于 435%, 累计净利润增长不低于 350%。 2017-2021 年公司 业绩 稳步 增长 , 营业收入 由 12.25 亿元 逐年增长 至 21.23 亿元 , 复合增长率约 14.7%,其中装备业务占比 约 70-80%。 2018 年 以后, 公司 供应 江淮汽车的电驱产品逐步转由 合资公司 道一动力供应, 不在合并报表之内,电驱业务的 计算口径 发生变化, 体现 为 占比降低 。 2022 年一季度,公司营收 5.49 亿元,同比增长 68.8%; 随着新能源车电驱的 下游 需求快速增长,一季度电驱业务营收占比上升至 43.4%。 图表 6: 公司 营收利润稳定增长 图表 7: 2022Q1 公司电驱业务占比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智能装备业务盈利 相对 稳定, 2018 年 以来 公司 积极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拓新客户,2021 年 下半年 电驱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但原材料价格 大幅上涨 暂时 影响了盈利的改善 。 2021 年 , 公司归母净利润 1.31 亿元,同比增长 1.85%,2022Q1归母净利润 0.36亿元,同比增长 3.1%。 技术人员 , 34.2%生产人员 , 29.9%研发人员 , 20.9%行政人员 , 8.2%销售人员 , 5.7%财务人员 , 1.1%硕士及以上 , 21.4%本科 , 61.0%专科及高中 , 17.6%-100%100%300%500%700%900%1100%0510152025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营业收入(亿元) 归母净利润(亿元)营收同比 归母净利润同比67.1% 64.1% 66.8%85.1% 77.2%56.6%32.3% 34.0% 32.5%14.1% 19.5%43.4%0.7% 1.9% 0.6% 0.8% 3.3%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智能装备 电驱系统 其他 2022年 05月 09日 P.8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费用方面, 由于 2018年公司确认 1.19亿元股份支付费用,直接影响 当年的管理 费用率约 9%, 此后,公司 综合费用率 相对平稳。 图表 8: 毛利率小幅下滑,净利率较为稳定 图表 9: 公 司 智能装备毛利率 表现较好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图表 10: 公司各项费用率 控制较好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2. 智能装备 新能源 带来新机遇 2.1 全面覆盖 车身、动力总成 和 电池 智能装备与生产 线 公司的智能装备业务可分为 车身 智能连接生产线、 动力总成 智能装测生产线和 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三大类产线,以及 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 等业务。 车身生产线:传统 车身 和轻量化 产线 并进 。 车身产线通常可分为侧围、地板、门盖等的分总成生产线和合装总拼生产线 。 钢制的传统车身材料连接工艺主要是电阻点焊工艺 ,新能源车大量采用的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 需要使用自冲铆接、流钻拧紧、铝点焊、铝螺柱焊、压铆和拉铆等不同的工艺技术, 产线 技术 大不 相 同,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加,新产线需求同步提升 。 公司已覆盖 捷豹路虎、蔚来汽车、特斯拉、上汽大众、中国 一汽、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汽车 等国内外 传统整车 和0%5%10%15%20%25%30%35%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毛利率 净利率0%10%20%30%40%50%60%70%8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智能装备 电驱动系统 其他业务-2%0%2%4%6%8%10%12%14%16%18%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财务费用 2022年 05月 09日 P.9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造车新势力 客户 。 动力总成装测线: 从燃油发展到电驱动 。 动力总成线通常可分为分装线、总装线与测试线。动力总成是不同驱动类型的汽车差别最大的领域,传统燃油汽车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及相关零部件,纯电汽车则 包括 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 。公司 看准时机,从传统的 发动机和变速箱 总成线切入到 混动 系统和纯电驱动总成装测线, 将 充分受益于 新能源 市场的变革。公司的动力总成装测线客户包括 大众汽车、 长安汽车、 吉利汽车、长城汽车、 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格特拉克、麦格纳、本田零部件、利纳马、上汽变速器、青山工业、万里扬、法士特、全柴动力 等整车厂或 Tier1企业。 动力电池装测线:新业务 新 增长 。 公司成立苏州巨一为将装备业务拓展到车身及动力总成以外领域,动力电池装备是公司 的优先 切入口。公司的动力电池装测线定位于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PACK)的两个工艺模块 ,并向电芯段进行拓展 , 已 服务多家车企和电池厂商, 目前 已成功配套于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 等动力电池企业 和 北京奔驰、上汽通用等整车企业 。 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 公司的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产品包括 J-MOM 系统、 MES 系统、SCADA 系统、 LES 系统、 MDA 系统、 PMC 和 AVI 系统等。目前产品已经应用到 蔚来汽车、广汽三菱、东风日产、格特拉克、麦格纳、上海变速器、全柴动力、玉柴、万里扬、青山工业、长城蜂巢、五菱柳机 等客户。 数字化系统产品将有助于客户更好的适应快速开发和快速迭代新能源车市场。 图表 11: 智能装备业务客户 资源丰富 资料来源: 公司招股说明书, 公司 财报, 国盛证券研究所 2017-2021年,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营收从 8.25亿元增长至 16.38亿元,其中 车身产线占比最高, 新能源 带来增量需求 的 动力总成线和电池装测线 贡献了主要增量 。 2021 年上半年数据看 , 装备业务中 车身产线 营收 占比 54.2%,动力总成线占比 37.0%,电池装测线占比 8.3%。 2022年一季度公司装备业务营收 3.1亿元,同比增长 30%,其中电池装备收入占比增长到 43%。 2022年 05月 09日 P.10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12: 动力总成和动力电池线营收增长较快 (亿元) 图表 13: 白车身和动力总成线毛利率优于电池装配线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智能装备业务的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在 60%左右。 根据产线种类的不同,从签下订单到确认营收的 周期 在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 , 与 客户扩产进 程 和方案实施进度 有关 , 因此公司历年前五客户有所不同 。 新能源 客户方面 , 公司和 特拉斯、 Vinfast、国轩高科、车和家(理想)、 小鹏汽车、 宁德时代、蔚来汽车 等都展开了合作。 图表 14: 智能装备业务覆盖国内主要车企( 2021H1) 图表 15: 智能装备的新能源前五大客户( 2021H1) 资料来源: 公司招股说明书,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公司招股说明书, 国盛证券研究所 2.2 同业公司差异竞争 , 汽车领域 具备优势 装测产线属于工业机器人行业 , 产业链上游是减速机、伺服机、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 ; 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与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直接面向终端客户不同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是各类生产线,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相比于机器人本体供应商, 系统集成商需要全面理解下游工艺,具备产线设计能力 ,在制造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工业系统集成的市场规模也远大于中上游的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行业。 公司 即 属于机器人产业下游的工业系统集成商 ,主要面向汽车行业。 024681012142017 2018 2019 2020 2021H1白车身生产线 动力总成装测线动力电池装测线 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0%10%20%30%40%50%60%7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智能装备总体 白车身生产线动力总成装测线 动力电池装测线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24.7%11.9%7.5%7.1%6.3%42.6%吉利汽车上汽集团中国一汽长安汽车金华机械设备其他7.2%4.2%4.0%2.6%2.2%上汽集团特斯拉Vinfast国轩高科长安汽车 2022年 05月 09日 P.11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16: 公司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属于下游工业系统集成商 资料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绘制 全球机器人行业产业链分工模式各有特点,日本企业本体制造与集成完全分离,上下游分工明确;欧洲企业多为兼具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美国企业以系统集成为主,机器人本体多为外部采购。我国机器人行业起初以偏重下游的系统集成为主,本体多为外购,后来随着新松机器人等国内本体厂商的崛起,我国企业也有望实现多种分工模式。 国内市场在白车身、动力总成以及动力电池生产线领域与 巨一 存在业务竞争的公司中,柯马、 ABB 和库卡是国际领先厂商,这三家总部位于欧洲的企业同时拥有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业务,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份额,优势明显。其 余厂商中,各家侧重的业务点也有区别:豪森股份的业务主要在动力总成、电池和电驱产线,车身 涉及较少 ;新松机器人是侧重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主要侧重电池前端设备;三丰智能除了做车身产线以外,还 做总装线的输送系统;天永智能主要是车身和传统动力总成产线,新能源方面主要是电池装配;大连奥托以车身为主,不涉及动力总成;哈工智能兼做系统集成和机器人本体。 除覆盖较为全面的国际巨头以外, 国内厂商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竞争。 巨一的 业务涵盖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和动力总成,并拓展业务至动力电池 智能装备 , 业务较为全面 。 图表 17: 国内同行业厂商业务侧重各有不同 公司 领域 汽车 业务 相关业务营收 ( 2021) 主要客户 与 巨一的对比 柯马 机器人本体、工业系统集成(汽车、飞机制造) 白车身、动力总成 菲亚特旗下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较高 国际领先企业,业务全面,既供应本体又供应系统集成 ABB 电气、自动化、机器人本体、工业系统集成等 白车身、动力总成 机器人本体 和产线在 全球市场份额较高 国际电气自动化领先企业,业务覆盖机器人,更侧重上游 库卡 机器人本体、工业系统集成 白车身、动力总成 其本体全球份额较高,公司也采购其机器人本体 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时做机器人本体和集成 豪森股份 工业系统集成(汽车) 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电机 11.9 亿元(传统车 8.5 亿元,新能源车 3.1 亿元) 上汽通用、北京奔驰、长安福特、华晨宝马、 PSA、上汽、一汽大众、特斯拉、采埃孚、格特拉克、卡特彼勒 产线业务主要覆盖电池、电驱、燃油车动力总成,涉及车身 较少 天永智能 工业系统集成(汽车为主) 白车身、动力总成 5.0亿元 上汽、北汽、广汽、长城蜂巢、一汽、东风、潍柴、吉利、三一重工、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汽车业务主要是白车身和传统动力总成,新能源业务较少 2022年 05月 09日 P.12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福特、东风本田、国轩高科、微宏动力、金康新能源 大连奥托 工业系统集成(汽车) 白车身 德国大众、奥迪、奔驰、宝马、一汽、本田 主要是汽车车身和电池,不涉及动力总成 三丰智能 工业系统集成(汽车产线、输送系统等) 白车身 8.7 亿元(汽车焊装产线) 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正大、上汽、特斯拉、比亚迪、宝能 除车身以外,还有 汽车总装输送线 等 ,与公司业务有不同 机器人 机器人本体、工业系统集成 动力总成 工业机器人 12.5亿元,产线 10.0亿元 下游客户较广,不止汽车行业 公司 优势在 机器人本体,与公司业务不同 哈工智能 机器人本体、工业系统集成(汽车、医疗设备) 白车身 15.2 亿元 奇瑞捷豹路虎、长安福特、沃尔沃、蔚来、上汽大众、广汽本田、华晨宝马、长安、东风、江淮 主要是汽车车身与公司有交集 先导智能 工业系统集成(锂电、光伏、 3C 设备) 动力电池 69.6 亿元(锂电设备) 宁 德 时 代 、 ATL 、Northvolt、比亚迪、 LG、SKI、松下、特拉斯、宝马、丰田 主要是合浆、涂布、分切、绕卷、叠片等锂电制造设备,模组 pack 产线,汽车领域涉及电驱和车身涂胶产线 赢合科技 工业系统集成(锂电) 动力电池 49.1 亿元 宁德时代、蜂巢、亿纬锂能、比亚迪、 LG 新能源 主要是涂布、绕卷、模切、叠片等极片和电芯制作组装设备 巨一科技 系统集成(汽车) 白车身、动力总成、动力电池 16.4 亿元 车身: 特斯拉、捷豹路虎、蔚来、理想、小鹏、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广汽、长城 动力总成: 大众、格特拉克、上汽 变速器 、青山工业、本田 电池: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 、北京奔驰、上汽通用 公司涉及车身和动力总成的分装和总装,还包括电池盒和 pack 产 线,涉及范围较为全面 资料来源: Wind,各公司财报和官网,国盛证券研究所 图表 18: 以电池产线为主的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 营收规模较高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除了主要以电池设备为主的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公司的毛利率高于其他同业公司 ,以研发投 入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公司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01020304050607080哈工智能 赢合科技 天永智能 三丰智能 机器人 先导智能 豪森股份 巨一科技2021相关业务营收(亿元) 2022年 05月 09日 P.13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图表 19: 公司装备业务毛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 图表 20: 各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盛证券研究所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曾以营收规模、标杆客户案例和科技创新总量为评分标准,发布 2020年中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竞争力 Top10,榜单中巨一科技位于榜首。 图表 21: 高工机器人发布的 2020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竞争力排行榜 Top10 排名 公司 评分 1 巨一科技 97.5 2 大连奥托 91 3 瑞松智能 85 4 鑫燕隆(三丰智能) 84.5 5 昆山华恒 83.5 6 广州明珞 83.5 7 天津福臻(哈工智能) 83 8 唐山开元 82.5 9 江苏北人 78.5 10 安徽瑞祥 78 11 晓奥享荣(新时达) 75 资料来源: GGII, 国盛证券研究所 注:评分标准:营收 45%,标杆客户案例 25%,科技创新总量 30% 2.3 新能源 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