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三角 一体化 城市群 城市 发展 水平 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2 目 录 目 录 . 2 一、 经济、人口和产业发展分析 . 3 1、 经济发展分析 . 3 2、 人口发展水平 . 4 3、 产业格局现状 . 6 二、 交通发展水平分析 . 8 1、 城市对外交通 . 8 2、 城市内部交通 . 9 3、 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交通 . 10 三、 生活配套分析 . 12 1、 基础教育资源 . 12 2、 医疗配套资源 . 13 四、 发展水平综合评分 . 15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3 长三角城市群覆盖上海、江苏、浙江 和安徽 三省一市,共有 41 个 城市, 面积 超过35 万平方公里 , 常住 人口 超 2.3 亿人 ,是我国规模最大 的城市群。 纵览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 总体呈现东高西低 的特点 ,以上海为中心,以 杭州、苏锡常、 南京、 宁波 和合肥为重点 的 “雁阵”空间形态 , 城市间发展 并 不平衡 。 通过 对长三角 41 个地级市 经济、人口、产业、交通、教育和医疗六 大维度 的研究分析 , 对 41 个城市 进行 量化 评分 排名 ,以便于我们深入了解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格局 。 一、 经济 、 人口 和 产业 发展 分析 1、 经济 发展 分析 2021 年, 全国 GDP 达 114.4 万亿元, 长三角三省一市 41 个城市 GDP 总量为 27.7 万亿, 占全国 GDP 的 24.2%。 全国 GDP 破万 亿元 的 城市共计 24 个,长三角 地区 有 8 个(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占比 33%, 41 城 GDP 均值 6751 亿元 , 其中 上海 GDP 以 43215 亿元 远高于其他城市, 江苏有苏州、南京、 无锡、南通、常州、徐州 6 城高于平均值, 浙江有杭州、宁波、温州、绍兴 4 城高于平均值,安徽只有合肥高于平均值 。 三省中 江苏 13 城 GDP 均值达 9010 亿元 , 经济实力较强 ; 浙江 省 11城 GDP 均值为 6683 亿元 ; 安徽省 16 城 GDP 均值为 2684 亿元 , 与江苏省、浙江省差距较大。 目前长三角 41 城 GDP 总量除了南京、杭州和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外,整体呈现以上海为中心,向外部圈层递减局面 ,其中徐州因为处于 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汇枢纽和 内部 资源 优势 ,在苏北区域中发展较为强盛。 *备注 : 1、数据来源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根据 2020 年数据 , 长三角城市群 41 城市 市区 GDP 首位度占比均值为 50%, 其中上海主城 8 区 GDP 首位度达 66%( 浦东新区 远郊 GDP 难以拆分, GDP 全部算作主城区);江苏 13 城 市区 GDP 首位度 均值最高, 达 53%,安徽 16 城均值为 51%,浙江 11 城均值为 46%, 各城市下属县级市 /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县域经济强盛。 单城市来看, 江苏省 中 常州、淮安、扬州、连云港、南京、无锡、南通和徐州 843215 22718 16355 14003 11027 8808 8117 6696 6617 6025 4763 4550 3728 3719 18109 14595 7585 6795 6355 5786 5355 3645 1876 1710 1704 11413 4303 3362 3072 2657 2439 2168 1989 1973 1924 1834 1457 1233 1166 1004 957 04000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800032000360004000044000上海 苏州 南京 无锡 南通 常州 徐州 扬州 盐城 泰州 镇江 淮安连云港宿迁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嘉兴 台州 金华 湖州 衢州 丽水 舟山 合肥 芜湖 滁州 阜阳 安庆马鞍山宿州 蚌埠 亳州 六安 宣城 淮南 淮北 铜陵 池州 黄山2021年长三角 41城全市 GDP2021年 GDP(亿元)均值 6751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4 城 市区 GDP 首位度高于 50%,苏州因下属县级市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 临近上海和长江水运枢纽 , 经济发展水平较强, 分散主城首位度 ,宿迁因市区 人口较少,城镇化水平较低, 市区 GDP 首位度只有 37%;浙江 省 中 杭州、舟山、宁波、绍兴、湖州 5 城GDP 首位度高于 50%,金华因下属义乌、东阳、永康等乡镇经济发展较好,市区 GDP 首位度低为 19%;安徽 16 城中铜陵、芜湖、合肥、黄山、淮南、马鞍山、淮北、池州、蚌埠 9 城 GDP 首位度高于 50%。 安徽省 市区 GDP 首位度高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 较为分散 。 *备注 : 1、数据来源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2、因 2021 年市区 GDP 缺失较多,市区经济首位度以 2020 年市区 GDP/全市 GDP 数据 ,上海市区 GDP 采用静安、徐汇、黄浦、杨浦、普陀、长宁、虹口、浦东新区 8 区;南京市区 GDP 采用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6 区; 2、 人口发展水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长三角 城市群 41 个城市常住人口共计 2.35 亿人,占全全国 16.7%, 分省份来看,江苏省 13 城常住人口均值为 652 万人 /城,浙江 11 城均值 为526 万人 /城,安徽 均值 为 344 万人 /城 。 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新增 1961 万人, 其中 浙江增加 1014 万人,江苏增加 609 万人,上海新增 185 万人,安徽流入增长 153 万人。 单城市来看,七普常住人口中,上海达 2487 万人,为 41 城中人口最多 。 江苏省苏州、南京 人口破千万 ; 苏州、南京、无锡常住新增人口比六普多 229、 185、 131 万人,人口吸引力强盛; 浙江只有杭州人口破千万,温州和宁波人口分别为 957 万人和 940 万人, 接近千万人大关 ; 七普相比六普人口, 杭州、宁波、金华人口净增长 分别为 324、180、 169 万人 , 全省无人口 净流出 减少城市 。 安徽省合肥人口达 937 万人, 合肥 和 芜湖人口净增长分别为 367、 138 万人,六安和安庆人口净流出达 122 和 115 万人 ,主要受合肥虹吸效应,常住人口流失较多。 66% 86% 67% 60% 59% 53% 52% 51% 51% 47% 45% 43% 40% 37% 67% 63% 59% 46% 39% 39% 36% 27% 27% 26% 19% 83% 79% 68% 63% 60% 57% 56% 56% 52% 46% 41% 39% 32% 31% 29% 27%0%10%20%30%40%50%60%70%80%90%100%上海 常州 淮安 扬州连云港南京 无锡 南通 徐州 苏州 镇江 泰州 盐城 宿迁 舟山 宁波 绍兴 湖州 温州 杭州 台州 嘉兴 衢州 丽水 金华 铜陵 芜湖 合肥 黄山 淮南马鞍山淮北 池州 蚌埠 六安 宿州 亳州 安庆 阜阳 滁州 宣城2020年长三角 41城市区 GDP首位度市区经济首位度均值 50%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5 *备注 : 1、数据来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根据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长三角城市群 41 城市市区 人口 首位度占比均值为47%,其中上海主城 8 区 人口 首位度为 50%( 浦东新区远郊 人口 难以拆分,全部作为 主城区);江苏 13 城市区 人口 首位度均值最高,达 53%,浙江 11 城均值为 44%,安徽 16城均值为 41%。 单城市来看,江苏省中常州、 镇江、 淮安、 南通、无锡、 扬州、 苏州 7 城市区 常住人口 首位度高于 50%, 常州因下辖只有一个溧阳县级市,人口首位度高达 85%; 南京主城采用核心 6 区数据, 因 远郊江宁 区 、浦口 区 、六合区人口较多,分散主城人口首位度占比 ,因此首位度为 47%; 宿迁因 下属 沭阳县 、 泗阳县 、 泗洪县 人口较多, 市区 人口 首位度只有 33%。 浙江省中杭州、 舟山、 绍兴、 宁波 4 城 人口 首位度高于 50%,金华因下辖义乌、东阳、永康 乡镇经济发展较好, 嘉兴因桐乡、海宁等下辖县级市 /县人口聚集较多, 市区 人口 首位度分别只有 21%和 27%;安徽 16 城中 芜湖、 铜陵、 合肥、 淮南 4 城 人口 首位度高于 50%,安庆和滁州因市区产业 较为薄弱,人口吸引力较弱,市区人口首位度分别只有 19%和 20%。 -200-10001002003004000100020003000上海 苏州 南京 徐州 南通 无锡 盐城 常州 宿迁连云港扬州 淮安 泰州 镇江 杭州 温州 宁波 金华 台州 嘉兴 绍兴 湖州 丽水 衢州 舟山 合肥 阜阳 宿州 亳州 六安 安庆 滁州 芜湖 蚌埠 淮南 宣城马鞍山淮北 池州 黄山 铜陵长三角 41城全市七普与六普常住人口对比七普常住人口(万人) 七普 -六普人口数量(数量)增量 均值 54万人0%20%40%60%80%100%050010001500上海 苏州 南通 常州 无锡 南京 徐州 淮安 扬州 镇江 盐城连云港泰州 宿迁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台州 湖州 嘉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丽水 合肥 芜湖 阜阳 六安 宿州 淮南 亳州 蚌埠马鞍山铜陵 安庆 淮北 滁州 宣城 池州 黄山长三角 41城七普 市区 常住人口首位度2020年市区常住人口(万人) 市区人口首位度均值 47%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6 *备注 : 1、数据来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2、 上海市区 GDP 采用静安、徐汇、黄浦、杨浦、普陀、长宁、虹口、浦东新区 8 区;南京市区 GDP 采用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 6 区; 3、 产业格局 现状 长三角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0 年 长三角 三省一市 三大产业 增加值 分别为 1.02 万亿元 ,11.20 万亿元 、 15.24 万亿元 , 合计 比例为 3.7%: 40.8%: 55.5%。全国三大产业 增加值占比分别为 7.7%: 37.8%: 54.8%。相对 全国三大产业,长三角城市群 第二大产业 区域内 占比 明显高于全国 水平 。 分省份来看, 上海三大产业增加值 占比为 0.2%: 26.5%: 73.3%, 江苏 省 为 4.4%43.1% 52.5%,浙江 省 为 3.3% 40.9% 55.8%, 安徽省 为 8.2%: 40.5%: 51.3%, 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浙江 江苏安徽 。 从第二产业来看, 上海 处于工业化的后期, 制造业整体 向 其他城市 转移, 工业 主要依靠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六大重点工业行业 。 江苏省 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二产业主要依靠 电子信息、装 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及医药制造业六个产业 , 目前 产业承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仪器仪表制 造、医药制造等产业,同时也承接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 、印刷行业等 ,对外产业转移主要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皮毛制品制造等。 浙江省 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在装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纺织服装以及汽车制造业五大产业的 规模较大 ,但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也较为明显,如专用设备制造、 农副食品加工、酒和茶饮制造等 近些年外迁较为明显 。 安徽省 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个别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在安徽布局,如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主要在合肥)、医药制造(主要在合肥、亳州)等, 目前仅食品加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浙江沪 差距较小, 其他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单城市来看 , 江苏 省南京、苏州、无锡 、 常州 4 城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 50%,泰州、镇江、南通 、无锡、扬州、苏州、常州 7 城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45%。南京和 苏州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南京的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为四大支柱产业,苏州目前支柱产业为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和化工 。 浙江省中 杭州、丽水、金华、温州、衢州、台州 6 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 50%,嘉兴、湖州、宁波、绍兴 4 城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45%; 杭州因数字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健康 、高端装备、时尚产业 为该市 “ 1+6”产业, 所以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嘉兴因 纺织业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 通用设备 、 电气机械和器材 、 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等制造业发展规模较大,因此第二产业占比较多 。 安徽省中合肥、黄山、蚌埠、亳州、淮北 5 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 50%,铜陵、马鞍山、滁州、宣城、芜湖、池州 6 城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45%; 合肥 作为安徽产业水平发展最好的城市,目前以新型 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农产品加工 为六大主导产业, 不断提高 生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7 *备注 : 1、数据来源于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2、因 2021 年各城市三大产业增加值 缺失较多,因此采用 2020 年数据; 3、连云港、泰州、马鞍山、阜阳因 2020 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未公布,故采用 2019 年数据; 长三角城市群 41 城市 2020 年 R&D 经费支出 占比 GDP 比重均值为 3.0%, 全国的占比为 2.4%,长三角整体在科研创新投入上要高于全国水平。 其中上海主城 8 区人口首位度为 4.1%;江苏 省 为 2.9%,浙江 省 为 2.8%,安徽 省 为 2.3%。 上海 R&D 经费支出 中 ,按活动类型来看 试验发展 经费支出占比超 8 成, 从经费来源来看,企业资金超 6 成,市场 研发创新活力较强 。 江苏 省 在科技创新研发上整体呈现 南北分化,其中苏南区域的 苏州、南京、常州、无锡 R&D 经费支出 占比 GDP 超 3%, 苏北连云港、盐城、宿迁、徐州 、 淮安 5 城R&D 经费支出 占比 GDP 都低于全国 2.4%的平均水平 。 浙江省 在科技创新研发上呈现南北分化,整体为浙北高、浙南低的局面,其中 杭州、嘉兴和湖州 R&D 经费支出 占比 GDP 超 3%,并且三城处于 G60 科创走廊 上, 丽水、衢州、舟山因产业多为 劳动和资源密 集型 产业为主 , R&D 经费支出 较少 。 安徽省 围绕合肥和长江水运枢纽,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较大,其余城市因处于工业发展 中期,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较少。 其中 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 R&D 经费支出 占比 GDP 超 3%, 16 城中宿州、亳州、阜阳等 10个城市低于 2%,。 26.5%36.1%47.9%47.9%47.7%41.6%41.5%40.6% 48.7%47.9%43.4% 48.6%49.2%43.4%30.3%37.3% 41.2%42.1%43.2%43.9%47.9%47.5%44.3% 51.2%54.3%36.5%35.9%33.9%34.5% 42.1%35.5%38.2% 40.8%47.6%38.8% 43.7%48.9%49.5%46.0%48.9%48.6%73.3%62.1%51.3%51.1%50.4%49.3%49.2%48.3%48.0%47.4%47.1%47.0%45.1%45.0%67.9%56.4%56.0%55.8%52.1%50.8%49.6%49.2%46.4%44.8%43.6%60.4%56.6%52.4%51.7%50.9%49.2%48.8%48.8%48.4%47.9%46.7%46.6%45.4%44.6%42.5%42.1%0%10%20%30%40%50%60%70%80%90%100%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徐州 淮安 盐城 镇江 扬州 宿迁 南通 泰州连云港杭州 丽水 金华 温州 衢州 台州 宁波 绍兴 舟山 湖州 嘉兴 合肥 黄山 蚌埠 亳州 淮北 宿州 阜阳 淮南 芜湖 六安 安庆马鞍山铜陵 池州 滁州 宣城2020年长三角 41城市全市三大产业占比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8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2020 年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二、 交通 发展水平分析 1、 城市 对外交通 2020 年全国高速 公路 里程 达 16.1 万公里, 长三角城市群总里程为 1.57 万公里,占比 9.7%。其中 上海为 845 公里,江苏为 4926 公里 ,浙江 为 5097 公里,安徽 为 4799 公里 ,高速公路总里程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从密度来看, 上海为 13.3 公里 /百平方公里,江苏为 4.6 公里 /百平方公里,浙江为 4.8 公里 /百平方公里,安徽为 3.4 公里 /百平方公里 ,密度 排序为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单城市来看, 江苏 省 13 城开通高速 公路 里程均值 378 公里 /城 , 其中 苏州、南京、南通 分别达到 614 公里 、 538 公里 和 487 公里 ; 浙江省 11 城开通高速公路里程均值 463 公里 /城 , 其中杭州达到 801 公里,与上海接近,宁波、温州、绍兴和台州里程在 500-600 公里之间,舟山因城市陆地面积较小且多山地, 高速建设只开通了 70 公里。 安徽 省 16 城开通高速公里里程均值 300 公里 /城 , 高速公里规模相对 较少, 主要沿着 南京 -合肥 -武汉 和 南京 -郑州 两个方向带的城市建设的高速公里较多 ,其中滁州因处于南京和合肥都市圈衔接带,全域面积较大,山地较少,开通的高速公里较多,对外通达度高, 其他较多的为安庆、六安、宿州、亳州等城市。 4.1%3.8%3.5%3.3%3.1%2.6%2.6%2.3%2.2%2.1%2.1%1.8%1.8%1.7%3.6%3.3%3.1%2.9%2.6%2.3%2.3%2.0%1.8%1.8%1.7%3.5%3.3%3.3%3.2%2.5%2.1%1.8%1.8%1.5%1.3%1.2%1.1%1.0%1.0%0.7%0.6%0.0%1.0%2.0%3.0%4.0%5.0%上海 苏州 南京 常州 无锡 泰州 南通 镇江连云港扬州 盐城 宿迁 徐州 淮安 杭州 嘉兴 湖州 宁波 绍兴 温州 台州 金华 丽水 衢州 舟山 合肥 芜湖 铜陵马鞍山蚌埠 宣城 淮北 滁州 池州 安庆 黄山 六安 淮南 阜阳 亳州 宿州2021年长三角 41城全市产业创新投入2020年 R&D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9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城市统计年鉴数据 ; 2、因 2021 年数据缺失较多,故统一采用 2020 年数据,其中金华 2020 年数据缺失,采用 2019 年数据 ; 2、 城市内部交通 2020 年 长三角 已 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 12 个, 全国有 44 个城市 ,占比 27%;长三角 开通运营轨道交通 2168 公里, 在建 1635 公里, 全国 运营里程 7597 公里 ,在建5094 公里 , 长三角运营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全国占比分别为 29%和 32%。 其中上海市 开通 719 公里,在建 172 公里 ,目前在建主要为外环郊区线路 ; 江苏 省开通 829 公里,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连云港、常州和 淮安 7 座城市已经有轨道交通在运营 , 南京以 394 公里占据 4 成以上;在建轨交 746 公里,南京和苏州在建轨交为 200公里左右,南通为未来新增的有轨交城市; 浙江省 已 开通 运营 508 公里 轨交,主要有杭州、宁波和温州 3 城,其中杭州已经运营 305 公里 , 目前 在建 211 公里;目前 在建轨交 608 公里, 还未运营轨交 的城市较多,有金华、绍兴、台州、湖州、嘉兴 5 个城市; 还未 有 轨道交通 建设 的只有衢州、丽水和舟山三个人口较少的城市。 安徽 省 只有合肥 已开通运营 112 公里轨交,目前在建 280 公里 ,为合肥、芜湖和滁州,滁州和马鞍山主要因南京都市圈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其他城市目前还未有在建轨交,并且其他城市主城人口都少于 300 万人,未来暂无申报轨交建设的机会。 845 614 538 487 464 402 396 354 340 320 294 277 247 193 801 567 566 538 500 422 419 419 418 377 70 580 481 374 362 359 356 352 320 276 260 256 215 191 185 143 89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上海 苏州 南京 南通 徐州 淮安 盐城连云港常州 泰州 扬州 无锡 宿迁 镇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台州 衢州 丽水 嘉兴 湖州 金华 舟山 滁州 合肥 安庆 六安 宿州 宣城 黄山 亳州 芜湖 池州 阜阳马鞍山淮南 蚌埠 铜陵 淮北2020年长三角 41城全市高速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公里)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0 *备注 : 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城市统计年鉴数据 ; 2、因 2021 年数据缺失较多,故统一采用 2020 年数据,与 2021 年 1 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截止 2020 年 12 月 31 日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数据有少许差异; 3、 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交通 2021 年 7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计划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 2.2 万公里以上 (包含 干线铁路 、 城际铁路 、 市域(郊)铁路 和 城市轨道交通 ) ,新增里程超过 8000 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 20 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 80%的城区常住人口 5 万以上的城镇。 719 394 210 89 46 35 34 20 0 305 149 54 0 0 0 0 0 112 0 0 17220618755480 19 0 60211456422 41 65 107 5218449 46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徐州 连云港常州 淮安 南通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台州 合肥 滁州 芜湖2020年长三角 41城全市轨道交通里程轨道交通 已开通(公里) 轨道交通 在建(公里)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1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 道交通“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2 三、 生活配套 分析 1、 基础 教育 资源 长三角 城市群 小学共计 15597 所,全国 157979 所, 占全国的 10%。其中上海有684 所,江苏有 4144 所,浙江有 3305 所,安徽有 7464 所 , 数量对比为 安徽江苏浙江上海 。 从 小学 人均 配 比来看 (人均 配 比采用 0-14 岁人群,因适龄小学人口多集中在此年龄段 ),上海有 2.8 所 /万 人,江苏有 3.2 所 /千人,浙江有 3.8 所 /千人,安徽有 6.4 所 /千人 ,人均数量对比为安徽浙江江苏上海 ,而全国为 6.2 所 /千人。 小学适龄人口中,全国 0-14 岁人口占比 18.0%,上海 地区 为 9.8%,江苏为15.2%,浙江为 13.5%,安徽为 19.2%, 0-14 岁人口占比整体呈现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主要因为经济越发达地区,近 10 年生育率不断下降,另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地区, 0-14 岁留守人口更多 所致 。 分省份来看,江苏省小学数量 较多的 前三城 为 徐州、连云港 、 苏州, 学校人均配比 较多的为 徐州、连云港、南通、扬州 、常州 。 浙江省小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温州、杭州、宁波,学校人均配比较多的为衢州、绍兴、丽水、舟山 、温州。 安徽 省小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 阜阳 、 亳州 、 宿州 ,学校人均配比较多的为 铜陵、安庆、亳州、池州、蚌埠 。 综合分析发现,在小学数量上人口规模整体呈现正相关,安徽区域并没有因为经济相对江苏、浙江落后,而出现小学建设明显不足的局面。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2020 年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 各城市统计公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长三角城市群中学 数量 (因较多学校是初中与高中一体化教学,因此此处将初中684 917 441 432 384 333 312 244 227 219 200 175 149 111 571 493 427 384 367 321 202 200 153 131 56 1326 1107 772 628 594 493 481 441 284 267 227 201 188 180 144 131024681012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上海 徐州连云港苏州 南京 南通 盐城 淮安 常州 无锡 扬州 宿迁 泰州 镇江 温州 杭州 宁波 金华 台州 绍兴 丽水 衢州 嘉兴 湖州 舟山 阜阳 亳州 宿州 安庆 蚌埠 六安 合肥 淮南 淮北 芜湖 滁州马鞍山铜陵 池州 宣城 黄山2020年长三角 41城全市小学学校数量 和适龄人口人均配比2020年小学数量(所) 0-14岁人口每万人小学拥有数(所)均值 4.8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3 与高中合计计算)共计 9590 所,全国 67366 所,占全国的 14.2%。其中上海有 850所,江苏有 2843 所,浙江有 2390 所,安徽有 3507 所,数量对比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 分省份来看,江苏省 中 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徐州、苏州 、盐城 ; 浙江省 中 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温州、杭州、宁波;安徽省中 学数量较多的前三城为阜阳、 六安、合肥 。 综合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 中学资源 数量整体与人口发展呈现正相关,人口规模发展相对较强的城市 中学数量整体较多 。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2020 年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统计公报; 2、 医疗 配套资源 长三角城市群 医院数量 共计 5218 家 ,全国 35394 家医院 ,占全国的 14.7%。其中上海有 405 个 ,江苏有 1996 个 ,浙江有 1429 个 ,安徽有 1388 个 ,数量对比为 江苏 浙江 安徽上海 。从 医院 数量 人均配比来看,上海 每十万人拥有 1.63 个医院 ,江苏 人均配比 2.36 个 /十万人 ,浙江有 2.21 个 /十万人 ,安徽有 2.27 个 /十万人 ,人均 医院 数量对比为 江苏 安徽 浙江 上海 ,而全国为 2.51 个 /十万人 。 从 医院 床位数来看,长三角医院床位数共计 129.1万张,全国拥有 713.1万张床位,占全国 18.1%。其中上海有 14.4 万张,江苏有 42.2 万张,浙江有 31.8 万张,安徽有40.8 万张,数量对比为 江苏 安徽 浙江 上海 。从医院 床位数 人均配比来看,上海每一 万人拥有 58 个 床位数 ,江苏人均配比 50 张 /万人,浙江有 49 张 /万人 ,安徽有 67 张/万人 ,人均医院数量对比为 安徽 上海 江苏 浙江 ,而全国为 51 张 /万人 。 从医院 和床位数量 对比 看来 ,长三角因为人口密度较大,医院人均数量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人均床位数量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是因为 近十年常住人口快速流入的影响,很多城市 在新区建设中最先建设的是道路交通、产业园和住房,医疗资源明显滞后,老城区因为用地紧张, 新建医院速度相对较慢, 为了缓解医院 数量 不足的问题,850 355 325 286 259 213 205 199 195 186 182 165 163 110 439 391 316 277 260 194 165 117 102 88 41 443 340 340 305 303 269 252 211 191 184 148 122 113 107 97 82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上海 徐州 苏州 盐城 南京 南通 淮安 宿迁 无锡连云港泰州 常州 扬州 镇江 温州 杭州 宁波 台州 金华 绍兴 嘉兴 湖州 丽水 衢州 舟山 阜阳 六安 合肥 安庆 亳州 滁州 宿州 芜湖 淮南 蚌埠 宣城 淮北 黄山马鞍山池州 铜陵2020年长三角 41城全市中学学校数量2020年中学数量(所)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4 只能在原有医院增加床位个数,因此 长三角与全国会呈现出经济与医疗 医院数量不匹配的局面,但 床位 数量增速更快, 更为集中 , 所以 就医 便捷度 不够, 每家医院接待量就更为 紧张。 分省份来看, 上海人均医院数量相对紧缺,但人均床位数相对较好, 因上海在 2000-2010 年间,人口流入速度明显 快 于医院建设速度,虽然近十年医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 人口流入 依旧 较多 , 因此人均配比依旧偏低。 江苏省 南京、 宿迁、苏州 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人均配比最高的为宿迁、南通 、南京 , 医院数量与经济 发展未呈现正相关 , 从人均床位数来看宿迁、南京、无锡、 南通、苏州位列前五,因江苏省近十年人口流入量最大,城市建设扩容块 ,医院建设速度滞后,但 经济强市已经在床位数上 逐渐 弥补医院数量不足 的局面 。 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人均配比最高的为衢州、舟山、杭州、丽水、湖州, 可见浙江省 与江苏 发展路径 相似, 明显呈现出人口高 流入 城市,医院建设速度滞后的局面, 从床位数来看杭州、 衢州 、 舟山、丽水、湖州人均配比居于前列,可以看出 杭州因为是省会城市,医疗配套发展速度与人口聚集速度匹配, 目前 处于中游的 乡镇经济人口强市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如金华、绍兴、温州,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大量流入,但医疗配套相对较为紧缺。 安徽 省 合肥 、 阜阳 、 宿州 医院数量位列全省前三, 医院数量 人均配比高的为 淮北、蚌埠、 马鞍山 、池州、 淮南 , 人均床位配比较高的城市为蚌埠、铜陵、黄山、 芜湖、合肥 , 安徽省整体发展落后于江苏和浙江, 近十年 省内合肥、芜湖 在快速发展经济人口的同时相对可兼顾医疗配套的发展,其他城市 ,一些因 人口 净流 出 ,还有 因医疗配套滞后于经济发展 ,所以 人均医院数量和 人均 床位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未形成规律性 相关性 。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2020 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 各城市统计公报 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405 271 234 234 227 210 177 167 91 91 90 84 67 53 571 493 427 384 367 321 202 200 153 131 56 212 137 111 106 101 94 91 88 83 78 68 61 55 39 33 31 0.001.002.003.004.005.000100200300400500600上海 南京 苏州 宿迁 南通 无锡 徐州 盐城 扬州 泰州连云港常州 淮安 镇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金华 台州 绍兴 嘉兴 衢州 湖州 丽水 舟山 合肥 阜阳 宿州 蚌埠 芜湖 亳州 安庆 淮南 淮北 滁州马鞍山宣城 六安 池州 黄山 铜陵2020年长三角 41城全市医院数量医院个数 (个 ) 每十万人拥有医院数(个)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 城市发展水平 研究 合作洽谈联系方式 : 微信 :19101732989; 邮箱 :; 15 *备注 : 数据来源于 2020 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统计年鉴、 各城市统计公报 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四、 发展水平综合评分 通过 对 经济、人口、产业、交通、教育和医疗六大维度 14 个指标的综合分析, 将长三角三省一市 41 个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名, 从评分 结果看,上海、杭州、 苏州、南京、合肥 位居 长三角城市综合 发展 水平前五 名, 以上 5 个城市全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中各都市圈核心城市。排名 前 20 名城市中除上海外,江苏 有 8 个 城市 ,浙江 有 8 个,安徽 有3 个 。 江苏城市整体经济、人口优势显著, 浙江城市除了人口流入 显著 之外, 交通建设突出,安徽 整体落后于江苏、浙江,但在 合肥都市圈和地处长江城市沿岸 的 城市在经济和人口上也 有发展亮点 。 长三角三省一市 41 城综合发展水平排名 排名 城市 省份 评分 排名 城市 省份 评分 1 上海 上海市 95.0 22 马鞍山 安徽省 68.3 2 杭州 浙江省 91.2 23 镇江 江苏省 68.0 3 苏州 江苏省 85.8 24 阜阳 安徽省 67.4 4 南京 江苏省 84.0 25 淮安 江苏省 67.1 5 合肥 安徽省 83.6 26 连云港 江苏省 67.0 6 宁波 浙江省 81.6 27 淮南 安徽省 66.3 7 无锡 江苏省 78.0 28 滁州 安徽省 66.2 8 常州 江苏省 77.9 29 安庆 安徽省 65.0 9 温州 浙江省 75.8 30 蚌埠 安徽省 64.8 10 南通 江苏省 75.6 31 六安 安徽省 64.3 11 徐州 江苏省 74.0 32 宿州 安徽省 63.8 12 金华 浙江省 73.8 33 衢州 浙江省 63.7 13 芜湖 安徽省 73.1 34 亳州 安徽省 63.5 143600 63600 57500 42900 41600 38900 31400 30800 23100 22100 19700 18900 187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