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_32页_1mb.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 行业 研究 | 深度报告 后疫情时代将改变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竞争格局 。疫情前 不同 新能源车企 大多 能 享受新能源车销量高增长的市场红利,疫情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新能源整车市场格局,部分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疫情前,众多零部件配套公司跟随新能源市场发展浪潮 大多能 实现较好发展,疫情后需求端的变化 将使零部件行业竞争也将更激烈, 预计 零部件竞争格局也将发生 重大 变化。 新能源车企:产品力是核心,后疫情时代优胜劣汰将加速 。 2021年以来新能源车市场持续火爆,不同新能源车企享受市场快速增长红利。疫情后,购车人群收入水平因疫情等受影响,预计新能源车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高收入人群受疫情影响较小,仍然具备较强购买力,低收入人群在疫情后购买力下降,更注重中低端车型的产品力、性价比等, 预计新能源车行业将加速洗牌, 市场集中度将提升,强者恒强。在中高端品牌中,特斯拉凭借品牌建设、战略布局、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及充满科技感产品构建了强大的品牌及产品竞争力。在中低端市场,比亚迪 DM-i混动平台和 e平台 3.0作为“双核” 平 品 ,为 其 产品力升级和品牌塑造奠定 坚实基础。 零部件:后疫情时代 深度 绑定头部客户、产品升级及产业链配套提升话语权是关键 。零部件公司在后疫情时代也将出现变革、分化, 后疫情时代头部新能源车企将凭借自身竞争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深度绑定 头部新能源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将获得更多订单, 实现盈利较高增长,如特斯拉产业链配套的零部件公司 。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零部件企业通过 拓品类 、产品升级有望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占据优势地位 , 如上声电子、华阳集团等。后疫情时代,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 将 加速新能源车产业链变革, tier0.5级合作配套模式有望加快,该整零合作模式 预计将提升 零部件在 产业链配套 中的 话语权 ,如拓普集团等。 供应链: 预计 车企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布局,弱小零部件公司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疫情期间导致汽车产业链 供应链紧张, 预计疫情后, 头部品牌车企 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布局,如比亚迪,依靠 其完善的产业链、前瞻性锁定原材料产能及关键零部件自产使得 其 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022年 4月份 产销 逆市增长 。 凭借 相对 全面的供应链布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及零部件产业链的支持, 大品牌车企 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 弱势 品牌车企将面临被加速淘汰风险。 疫情期间零部件行业同样遭遇停工停产、物流受阻等,零部件企业面临收入下降、回款延迟等困境,对零部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形成挑战。预计疫情 后 也将加快零部件行业的淘汰和整合。 预计后疫情时代,新能源车企将加速优胜劣汰,强者恒强;零部件公司将进入变革时代,产品结构升级、与强势客户深度绑定、产业链 配套 话语权提升的公司阿尔法属性将更强,预计这些公司盈利增速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盈利和估值有望共振。建议关注:新泉股份、上声电子、拓普集团、华阳集团、华域 汽车、银轮股份、岱美股份、经纬恒润、伯特利、德赛西威、爱柯迪、 双环传动、 星宇股份、保隆科技、精锻科技、福耀玻璃、比亚迪、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汽车需求、上游成本上涨超预期、 疫情 影响超出 预期 。 投资建议 与投资 标的 核心观点 国家 /地区 中国 行业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 报告发布日期 2022年 05月 14日 姜雪晴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2060001 袁俊轩 唐英韬 加快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的布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研究 2022-04-07 成本上涨压力下,优选抗风险能力强的零部件公司 2022-03-20 特斯拉今年销量目标强劲,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 特斯拉产业链系列报告之三 2022-02-24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汽车行业 中性 ( 维持 )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2 目 录 前言 . 5 1 后疫情时代将改变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竞争格局 . 5 2 新能源车企:产品力是核心,后疫情时代优胜劣汰将加速 . 6 2.1 加速车企淘汰进程 . 6 2.2 疫情后市场集中度将提升,强者恒强 . 7 3 零部件:后疫情时代绑定头部客户、产品升级及产业链配套提升话语权是关键 . 14 3.1 深度绑定头部客户,实现快速成长 . 14 3.2 拓品类实现产品升级、单车价值量提升 . 18 3.3 零部件公司 tier 0.5 级合作模式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 20 4 供应链:车企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布局,弱小零部件公司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 22 5 主要投资策略 . 29 6 风险提示 . 30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3 图表目录 图 1: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将产生较大变化 . 6 图 2:后疫情时代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部分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 7 图 3: 2018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 7 图 4: 2019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 7 图 5: 2020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 8 图 6: 2021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 8 图 7: 2022Q1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 9 图 8: 2018-2022Q1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集中度 . 9 图 9: 2022-2024 年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迎来更多入局者 . 10 图 10: DM-i 技术平台主要组成及性能目标 . 12 图 11: e 平 台 3.0 . 12 图 12:比亚迪 2021-2022M3 月度销量及市场份额 . 13 图 13:特斯拉中国 2021-2022M3 月度销量及市场份额 . 13 图 14:背靠头部整车厂商的零部件供应商在后疫情时期更具优势 . 14 图 15:认证壁垒使得头部整车厂商与其零部件供应商将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15 图 16:特斯拉软件付费服务布局 . 16 图 17: 2021 财年各车企单车盈利比较 . 17 图 18:后疫情时代零部件企业通过拓品类及产品升级增强竞争力 . 18 图 19:上声电子产品品类从扬声器拓展至功放、 AVAS 等 . 19 图 20:上声电子配套产品单车价值量提升 . 19 图 21:华阳集团在汽车电子领域拓展新的品类并进行产品迭代升级 . 20 图 22:零部件企业通过发展 tier0.5 级合作模式提升话语权 . 21 图 23:拓普集团凭借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引领 tier0.5 级合作模式变革 . 21 图 24:后疫情时代国内整车企业也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布局 . 23 图 25:比亚迪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 25 图 26:部分体量较小、核心竞争力及产业链话语权较弱的零部件企业在疫情后将被加速淘汰 . 29 表 1:特斯拉品牌竞争力 . 11 表 2:比亚迪近年战略调整 . 12 表 3:特斯拉全球超级工厂布局 . 15 表 4:特斯拉电池产能布局 . 17 表 5:拓普集团的八大产品模块及相关零部件组成 . 22 表 6:疫情影响下国内车企停工停产情况 . 24 表 7:比亚迪新 能源产业链布局明细 . 26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4 表 8:头部品牌车企实现迅速复工复产,并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恢复 . 27 表 9: 2021-2022 年众多新势力车企面临倒闭或停产 . 28 表 10:主要公司估值表 . 30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5 前言 新冠疫情自 2020年在全球爆发并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各产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和冲击,并逐步塑造新的社会格局。本次大流行还远未结束,但新旧产业的更替已经开始,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投资成为不得不深刻思考的课题。在本系列研究中,我们以后疫情时代为着眼点对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相应的投资机遇与风险。 1 后疫情时代将改变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 竞争 格局 2022 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再次突袭全国, 导致 上海、吉林等多个省市 被迫处于全面或部分区域封控状态 。 此轮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供需两端均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 4 月国内汽车销量出现大幅下滑。 据乘联会 数据 , 4月国内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下滑 43.0%,环比 3月下滑 47.8%;4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 35.5%,环比 3月下滑 34.0%。 供给端,上海、吉林两大汽车工业重镇的封控导致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特斯拉等车企以及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被迫停产减产,直接影响国内汽车产量;在工厂停工以外,封控地区的物流环节受阻,整车及零部件工厂无法正常进料出货,使得国内汽车供应链处于高度紧张甚至部分断裂状态,制约国内车企产量水平,长城、 东风日产等车企因供应链困难出现停产状况。 需求端,一方面疫情使得 消费者 整体收入下降, 预计将 导致部分购车需求被延后或搁置;另一方面,上海等地的经销店和体验店因疫情被迫关闭,经销商客流中断,客户难以完成 看车、询价、试驾、订车 等一系列购车环节,导致购车需求被制约。此外, 3-4 月通常是新车发布高峰期,北京车展等线下车展的延后或取消使得车企营销效果不如预期,新车的关注度也将受到影响。 迈入 5 月,国内疫情情况逐渐好转,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特斯拉等车企以及配套零部件企业相继复工复产,汽车产业供给端开始恢复。然而,疫情对汽 车需求端的影响或将更为长远,尤其是对于疫情前持续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疫情控制后,预计 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相较疫情前将产生较大变化 。 预计 新能源整车行业在后疫情时代将加速洗牌, 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疫情前各大新能源车企均充分享受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的市场红利,直至 3-5 年红利期结束后部分产品力较弱的新能源车企会逐渐进入淘汰阶段 ;疫情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新能源整车市场格局:高端车型消费者在后疫情时代购买力受损较小,因此高端品牌车型需求将受影响 不大 ;中低端车型消费者 在疫情后的购买力下降更显著,导致其更注重中低端车型的产品力、性价比等因素,因此具备 高产品力 的大众定位车企更 能 吸引 低收入人群,从而在后疫情时代抢占市场份额 ;而 缺乏产品力的中低端车型在疫情后将不再受低收入人群欢迎,销量将 快速 下降,导致对应的车企市场份额加速下滑 。 预计 疫情后 , 部分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新能源车企 将 被加速淘汰 。 零部件行业在疫情后也将出现分化, 预计 几 类企业前景较好。疫情前,众多零部件配套公司跟随新能源市场发展浪潮均能够实现较好发展,但疫情后需求端的下滑将使得整体市场红利逐渐消失,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6 零部件行业竞争也将更为激烈,我们判断 如下 零部件公司将在后疫情时代脱颖而出:( 1)随着头部新能源车企凭借竞争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背靠头部车企的零部件公司也将取得更多订单,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实现领先;( 2) 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零部件企业 将 通过 拓展品类、升级产品等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后疫情时代占据优势地位 ; ( 3)部分能力较强、产品布局较为完善、研发生产能力较强的零部件 企业积极向整车 客户推行 tier0.5 级合作模式, 向整车企业提供整合后的系统集成产品 , 从而提升单车配套价值量,并将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 图 1: 后疫情时代 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将 产 生较大变化 数据来源: 东方证券研究所 2 新能源车 企: 产品力是核心, 后疫情时代 优胜劣汰将加速 2.1 加速车企淘汰进程 2021年以来,新能源车市场持续火爆,各大新能源车企均能够享受市场快速增长的红利;直至 3-5 年后红利期结束、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部分产品力较弱的新能源车企才会逐渐进入淘汰阶段。 疫情后,由于购车人群收入水平因疫情封控等受到影响,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高收入人群受疫情影响较小,仍然具备较强的购买力,因此高端车型能够凭借自身品牌实力以及出众的智能化功能等继续吸引高收入人群购买,从而使得高端品牌车企在疫情后继续维持市场份额;而低收入人群在疫情后将受到更显著的影响,购买力将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低收入人群在购车时将较疫情前更注重中低端车型的产品力、性价比等因素,导致中低端 车型市场出现分化:比亚迪等领先车企凭借自身高产品力、高性价比优势,能够获得低收入人群青睐,从而在后疫情时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部分缺乏产品力的中低端车型在疫情后将不再受低收入人群欢迎,销量将加速下降,从而导致对应的车企市场份额加速下滑。在后疫情时代 ,预计 新能源车 行业将加速洗牌,部分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7 图 2: 后疫情时代 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部分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数据来源 : 东方证券研究所 2.2 疫情后 市场集中度将提升,强者恒强 整体而言,疫情前众多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车企均能够占据一定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力较差的车企 市场 份额 在 2018-2021年间 逐渐下降 , 甚至 面临被 淘汰 风险 。 2018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车企均为自主车企,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汽乘用车、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位居前五; 2019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前十车企仍然以自主品牌车企为主,比亚迪、北汽新能源 2019年市场份额与 2018年基本一致,仍然处于领先地位;而华泰汽车、江铃新能源、众泰汽车等产品力、品牌竞争力较弱的 中小品牌车企在 2019年退出市场份额排名前十,被上汽通用五菱、广汽新能源、长城汽车、上汽大众等头部自主品牌取代。 图 3: 2018 年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图 4: 2019 年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 、 搜狐汽车、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 、 有驾网、 东方证券研究所 20.7%14.0%9.2%6.3% 6.0% 5.2% 5.0% 4.6%3.0% 2.5%0%5%10%15%20%25%2018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20.9%14.2%6.6% 5.7% 4.5% 4.4% 4.1% 3.7%3.4% 3.3%0%5%10%15%20%25%2019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8 2020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涌入众多强势玩家:特斯拉上海工厂于 2019 年年底正式投产,2020 年产能开始爬坡;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也逐步进入量产阶段,加入新能源市场竞争;此外众多合资及自主车企纷纷开始布局新能源车领域。在此背景下, 2020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格局出现较大变化,特斯拉中国、蔚来汽车、一汽大众、理想汽车新进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前十,上汽通用五菱凭借宏光 MINI EV等新品抢占中低端市场,新能源市场份额从 2019年的 4.5%大幅提升至 14.8%。与此同时, 2019 年市 场份额位居第二的北汽新能源在 2020 年迅速衰落,2020年销量从近 15万辆滑落至 2.59万辆,主要原因预计系北汽新能源过度依赖 B端市场, 2020年新能源主要市场从 B端开始切换至 C端,北汽新能源因产品力不足、质量问题较多等缺陷难以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市场份额前十的车企较 2020年变化不大, 主要为头部的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 蔚小理三大头部新势力均跻身市场份额前十 。 图 5: 2020 年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图 6: 2021 年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 东方证券研究所 2022 年 1 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前 15 的车企仍以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为主, 1 季度比亚迪在混动及纯电领域实现双核驱动,以 23.1%的市占率处于绝对领先;特斯拉主力车型Model 3 和 Model Y 维持热销, 1 季度实现 14.8%的市占率,位居第二;上汽通用五菱凭借宏光MINI EV单季超 10万辆的销量位列市占率第三,但市场份额较 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新势力中,小鹏汽车得益于 2021 年新车型 P5 的良好表现,在新势力中以 2.8%的市占率脱颖而出,定价 30 万元以上的理想、蔚来紧随其后;哪吒、零跑则凭借高性价比在下沉市场发力,占据 8-15万价位新能源市场, 1季度市占率分别达 2.4%、 1.7%,跻身造车新势力前列。 在后疫情时代,低收入人群 的购买力下降将导致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预计 特斯拉等产品力、品牌竞争力较强的高端品牌车企将在 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维持自身优势,而比亚迪等产品力、性价比领先的大众定位车企则将在中低端市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预计 上述 2 类车企的市场份额 有望 继续提升;而部分产品力较弱的车企将因低收入人群对自身产品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加速淘汰风险。此外,预计 2023 年起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将加入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对于产品力、品牌竞争力较弱的车企将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 14.9%14.8%11.4%6.5% 5.1% 4.8%3.7% 3.6% 2.9% 2.7%0%2%4%6%8%10%12%14%16%2020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18.0%14.5%13.6%4.9% 4.1% 3.6% 2.9% 2.9% 2.7% 2.7%0%5%10%15%20%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9 图 7: 2022Q1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对比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 东方证券研究所 疫情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从市场集中度角度分析, 2018 年新能源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集中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布局较早的车企; 2019-2020 年各大传统车企及新势力新能源布局逐步完善,市场集中度较 2018 年出现下降, 2019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CR3为 41.6%,同比下降 2.3个百分点; CR5为 51.9%,同比下降 4.4个百分点; 2020年市场集中度与 2019 年基本一致。 2021 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热销,同时也是销量从政策拉动开始转向市场拉动的一年,头部品牌的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市场集中度较 2020年大幅提升,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合计市场份额达 46.0%,较 2020年增加 5.0个百分点,其他车企 2021年新能源市场份额大多较 2020年出现 一定下滑。 2022Q1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CR3、 CR5分别提升至 48.7%、 56.7%。整体而言,疫情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已出现市场份额逐步往头部品牌车企集中的发展趋势,比亚迪、特斯拉中国等领先车企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在后疫情时代, 预计 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下降将导致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特斯拉等产品力、品牌竞争力较强的高端品牌车企将在 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维持自身优势,而比亚迪等产品力、性价比领先的大众定位车企则将在中低端市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预计 上述 两类 车企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而部分产品力较弱 的车企将因低收入人群对自身产品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加速淘汰风险。 图 8: 2018-2022Q1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集中度 数据来源 : 中汽协、乘联会、搜狐汽车、有驾网 、 东方证券研究所 23.1%14.8%9.5%4.1% 3.7% 3.6% 2.8% 2.8% 2.8% 2.6% 2.5% 2.4% 2.1% 1.7% 1.7%0%5%10%15%20%25%2022Q1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30%35%40%45%50%55%60%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CR3 CR5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0 此外,预计 2022 年起华为、小米、百度等科技企业也将加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竞争,对于产品力、品牌竞争力较弱的车企将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或将加速新能源行业洗牌进程。华为 2019年宣布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目前已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等多个领域推出自研产品及解决方案,助力极狐、阿维塔、问界等智能汽车品牌推出多款旗舰车型,例如问界首款车型 M5 系华为深度参与的车型,搭载 Harmony OS 智能座舱系统、 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HUAWEI SOUND音响系统、 HUAWEI SuperCharge无线充电等多项华为配置, 2022年 2 月正式上市;问界第二款车型 M7 也已于 2022 年 4 月亮相,定位中大型SUV,预计将于年内上市。 2021年 3月 30日,小米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据小米 2021年财报,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已超过 1000 人,首款车型预计将于 2024 年上半年量产。同在2021年 3月,百度宣布与吉利合作成立集度汽车,双方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百度将为集度提供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网联等软件智能能力,吉利则提供 SEA浩瀚架构及整车制造能力。集度首款车型将于 2022年内亮相,搭载英伟达 Orin芯片,将具备 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力,预计将于 2023年实现量产。 图 9: 2022-2024 年间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迎来更多入局者 数据来源 : 公司公告、搜狐汽车、 东方证券研究所 在 中 高端品牌中, 特斯拉作为纯电汽车的引领者,凭借品牌建设、战略布局、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渠道创新以及充满科技感的产品构建了其强大的品牌及产品竞争力。 品牌 建设方面 ,特斯拉成立之初首推面向富豪群体的高性能电动跑车 Roadster,树立了高端品牌 的形象 ,加之马斯克独特的个人特质与话题性,为特斯拉带来了远超其他车企的流量和曝光度。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特斯拉持续强化垂直整合战略,坚持 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的 深度自研,同时建立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差异化管理,以尽可能减少生产成本并降低供应商风险。在技术端,特斯拉以强大的电池管 理 系统及自动驾驶技术 享誉全球, 4680 电芯、 CTC 技术和一体化压铸三大新技术 也 日益成熟,可有效实现 续航提升及 降本增效。在渠道端,特斯拉采取线上直营 +体验店的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1 创新营销模式,并大力推广充电桩建设,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终端体验。 在 产品端,特斯拉 旗下车型 以卓越的科技体验和动力性能著称,其中爆款车型 Model 3和 Model Y主要面向 25-40万价格 区间 的中高端市场, 保证品牌溢价和单车盈利水平 。 表 1: 特斯拉 品牌竞争力 细分领域 主要方式 / 技术 主要效果 品牌建设 首款产品为高性能电动跑车 Roadster 奠定高端品牌形象 马斯克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话题性 提升品牌知名度 战略布局 垂直整合战略 +深度自研 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管理 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商差异化管理 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 BMS) 提高 续航里程、电池寿命 和安全性,降低充电时间 及 启动加速时间 自动驾驶技术 +整车 OTA 升级 建立自动驾驶软件付费模式,提升盈利能 力 4680电芯 4680电芯 能量 的密度达到 量密度将达到300kWh/kg,相较上一代 2170电芯 提升 5倍、续航里程提升 16%、功率提升 6倍 ,在电池组层面每千瓦时成本降低 14% CTC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零部件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一体化压铸 渠道 线上直线 +体验店 提升消费者终端体验 持续推进充电桩建设 产品 主打科技感 +高性能,面向中高端及以上 市场 保证 品牌 溢价和单车盈利水平 数据 来源: 特斯拉中国、新浪汽车、 World of Clean Technologies、易车网、 36氪 、电车之家、界面新闻、华尔街见闻、oktesla、 东方证券研究所 在中低端市场 ,作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之一,比亚迪的 强大产品 力主要源于其跨行业的技术积累和 出众 的研发能力。 在 三电技术 领域,比亚迪拥有全球领先的三电及整车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高安全性 低成本的刀片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 ) 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并积极布局研发 SiC MOSFET 等前沿技术。在技术平台领域, 比亚迪 采取混动及纯电同步发展的战略,于 2021 年 先后发布了 面向混动汽车的 DM-i 技术平台和 面向纯电汽车的 e 平台 3.0。 DM-i 作为 “以电为主的混动架 构”,主要由骁云 -插混专用 1.5L 高效发动机、 EHS 电混系统、大容量刀片电池以及交直流车载充电器组成,实现了超低油耗、静谧平顺和卓越动力三大性能指标。 DM-i 平台首次上市即配套 秦 Plus DM-i、宋 Plus Dm-i以及唐 Dm-i三款车型 ,主销价格区间在 10-20万元, 后续配套车型 覆盖轿车、 SUV和 MPV。相较于 e平台 2.0对整车关键系统的模块化以及其俗称的“ 33111”架构, e平台 3.0则 实现了整车架构的平台化,技术涉及全球首个八合一电动力总成、宽温域热泵系统、大容量刀片电池等,在续航、快充、动力性能等 方面表现出色,可支持 1000km 最大续航里程和 800V 快充系统,充电 5 分钟最大续航可达 150km,百公里加速度达到了 2.9 秒。 e 平台3.0 作为比亚迪 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的摇篮 ,可用于 10-40 万车型,实现车型的全覆盖。 DM-i 混动平台和 e 平台 3.0 作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双核”,为比亚迪的产品力升级和品牌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2 图 10: DM-i 技术平台主要组成及性能目标 图 11: e 平台 3.0 数据来源: 比亚迪、凤凰网、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比亚迪、新浪汽车、 东方证券研究所 在 技术研发之外,近年来比亚迪亦进行了一系列 战略 调整,有望为公司品牌 建设 带来积极 作用 。整体战略上, 比亚迪经历了 由垂直整合向开放 平台 的转变 ,实现了供应链的全面开放,在利好新能源零部件产业链的同时,有助于比亚迪品牌在产业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 营销网络 建设 方面, 2021 年 11 月, 比亚迪增设海洋网,与王朝网并列,旗下包括聚焦于纯电车型的生物系列、聚焦 DM-i混动车型的军舰系列以及原面向网约车市场的 e网系列 ,其中生物系列采用海洋美学设计,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较为符合年轻消费者偏好 , 有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有望打开盈利增量空间。 在产品端, 2020年 7月比亚迪汉 作为 集团引领新一轮车型周期的高端旗舰产品 , 指导价格 21.98-27.95万元 ,一经 上市 销量便一 路走高 , 成为自主 品牌首款年销破 10万的中大型轿车,并 率先 打破售价 20万以上新能源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天花板 。 2021年 12月, 比亚迪汉 单月销量创新高达到 13701 辆, 比亚迪汉 持续热销体现了比亚迪出色的产品力,也体现了比亚迪品牌竞争力逐步提升,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可。 业务 布局 方面, 2022年 4月,比亚迪 正式 宣布旗下燃油车停产,彻底告别“燃油时代”, 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集中资源迎接新能源汽车竞争下半场 。 表 2: 比亚迪近年战略调整 时间 主要调整 主要效果 整体战略 2017年 5月 动力电池向其他车企供货 , 重新建立开放式供应链体系 合作共享,繁荣产业链,提升品牌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2018年 9月 召开“全球开发者大会” 。 逐步开放系统内 341个传感器和 66项控制权;同时比亚迪电动汽车 e平台所有技术,将全面对外开放 2020年 3月 正式宣布 成立 5家弗迪公司 , 以加快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 。标志 比亚迪供应链全面放开 营销网络 2021年 11月 增设海洋网与王朝网并列,主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计划于 2022年发布海洋生物系列海豹、海鸥、海狮三款车型 有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有望打开盈利增量空间 产品端 2020年 7月 推出新一轮 车型周期的高端旗舰产品 比亚迪汉,面向 20-30万中高端市场 自主品牌首款年销破 10万的中大型轿车 ,体现比亚迪产品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3 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业务布局 2022年 4月 宣布旗下燃油车停产,彻底告别“燃油 时代” 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集中资源迎接新能源汽车 竞争 下半场 数据 来源: 公司公告、新能源汽车网、车主指南、高工锂电、新浪网、东方证券研究所 凭借在品牌竞争力及产品力等方面的优势, 2021 年以来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及市场份额维持领先。 2021年比亚迪在纯电及混动领域实现两翼齐飞,成为新能源乘用车的领军者。 2021年比亚迪 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1.99万辆、 1.01万辆,市场份额分别为 11%、 8%,自 3月起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步入高速增长期, 3-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始终维持环比增长, 2021年 1-4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5.34万辆、 9.68万辆、 18.06万辆、 26.29万辆, 2-4季度销量环比增速分别为 81.4%、 86.5%、 45.6%,截至 4 季度比亚迪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已提升至 20.2%,稳居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第一位。 2022 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维持火爆, 1-3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9.29 万辆、 8.75 万辆、 10.4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68%、 764%、346%, 1-3 月市场份额分别为 21.3%、 24.7%、 23.6%,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同时成为国内首个月销 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自主品牌,成功进入国内乘用车的头部阵营。 随着上海工厂产能逐步攀升,特斯拉中国 2021 年销量同样实现高速增长。 2021 年 1-4 季度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分别为 6.93万辆、 9.28万辆、 13.32万辆、 17.81万辆,各季度销量均维持 200%以上同比增速, 2-4 季度销量环比增速分别为 33.9%、 43.6%、 33.7%,市场份额维持在 13-15%的水平,位列国内新能源乘用车 市场前三。 2022 年面对供应链紧张、 3 月上海工厂停工等挑战,特斯拉中国 1-3月仍实现 5.98万辆、 5.65万辆、 6.58万辆的高销量, 1季度整体销量 18.22万辆,同比增长 163.0%,环比增长 2.3%, 1季度市场份额达 15.3%,仅次于比亚迪位列第二。 图 12: 比亚迪 2021-2022M3 月度销量及市场份额 图 13: 特斯拉中国 2021-2022M3 月度销量及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 : 中汽协、公司公告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 中汽协、公司公告 、东方证券研究所 0%5%10%15%20%25%30%024681012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2-012022-022022-03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万台) 市场份额0%5%10%15%20%012345678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2-012022-022022-03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万辆) 市场份额 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 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零部件进入变革时代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4 3 零部件 :后疫情时代 绑定头部客户、产品升级及产业链配套提升话语权是关键 3.1 深度绑定头部客户,实现快速成长 除整车行业外,零部件公司在后疫情时代也将出现变革、分化,深度绑定头部新能源车企的零部件公司发展前景相对较好: 疫情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凭借市场红利均能够实现较好发展;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整车行业加速分化,头部新能源车企将凭借自身竞争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中小品牌将面临更大的淘汰风险;与此同时,背靠头部新能源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在后疫情时代将获得更多订单,从而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较其他零部件公司具备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图 14: 背靠头部整车厂商的零部件供应商在后疫情时期更具优势 数据来源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其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 零部件企业在进入整车配套体系前需要 履行 一系列严格的 认证和 审核 程序 : 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