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总报告General Report.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 沙涛 刘涛 刘基伟 毛宇挺 孟香君 李群摘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自2007年开始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自2015年开始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64.95上升至2019年的182.50,但中国碳中和进程仍然处于低速发展状态中。从各项分指标看, 2001 2019年中国绿色能源指数和中国绿色交通指数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的中国生态碳汇指数较2001年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对中国碳中和发展存在的问题、100沙涛,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刘涛,数量经济学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评价与预测;刘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多元统计;毛宇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就职于上海浦东发展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孟香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李群,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低碳发展蓝皮书面临的机遇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加快“双碳”相关制度建设、加快化石能源淘汰进程、推动环保技术进步等建议。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文明 综合评价体系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此项承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但会加速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也会激励其他主要国家做出碳中和的承诺,有望成为确保巴黎协定在全球实质性落地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一全球碳中和发展状况(一)碳中和定义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指与某一主体相关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清除量相平衡的状态(见图1)。图1 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20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二)国外碳中和发展状况丁仲礼院士认为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在20世纪70 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中国的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还在上升;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碳排放尚未“启动”。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截至2021年,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如欧盟、加拿大、日本、英国、南非等(见表1)。表1 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碳中和目标情况国家或地区目标年份状态中国2060纳入政策议程哥斯达黎加2050纳入政策议程埃塞俄比亚2030纳入政策议程冰岛2040纳入政策议程日本2050纳入政策议程挪威2050纳入政策议程葡萄牙2050纳入政策议程斯洛伐克2050纳入政策议程南非2050纳入政策议程韩国2050纳入政策议程瑞士2050纳入政策议程奥地利2040政治协议达成欧盟2050政治协议达成芬兰2035政治协议达成爱尔兰2050政治协议达成加拿大2050政策讨论300 中科院“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三端发力”体系,中国新闻网, 2021年5月30日, https: / / chinanews. com. cn/ cj/2021/05 -30/9488643. shtml。低碳发展蓝皮书续表国家或地区目标年份状态丹麦2050已立法法国2050已立法匈牙利2050已立法德国2050已立法新西兰2050已立法苏格兰2034已立法瑞典2034已立法英国2050已立法西班牙2050立法中 资料来源: 热点|世界各国碳中和(净零排放)时间表出炉!,腾讯网, 2021年11月29日,https: / / new. qq. com/ omn/20211129/20211129A0BBFP00. html。关于碳达峰最早的研究发表于2000年, Vries等人基于1994年IPCC -IS92报告,采用IMAGE模型预测全球碳排放将于2040年达到峰值12. 8CtC/ yr,并预计至2100年温度将提升1. 4。关于碳中和最早的研究发表于1995年,研究通过构建碳中性评价指数回答了“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质能源在全生命周期是否真的为碳中性”这一争议性问题。自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通过以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越来越多。1. 技术研究国际层面的研究更加关注碳中和并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电力和交通一直是重点研究方向。近几年,农业、建筑和化工成为国外专家学者的新关注点。在对策研究中,国际学者认为碳达峰主要依靠能源系统优化、减排市场400B. D. Vries, H. Bollen, and L. Bouwm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an Equity-, Environment -and Service-oriented World; An IMAGE - Based Scenario for the 21st Century,”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63 ( 2000 ) .B. Schlamadinger et al. , “ Carbon Balance of Bioenergy from Logging Residues,” Biomass &Bioenergy 8 (1995) .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机制以及能源改革等政策驱动;而碳中和主要依靠技术驱动,涉及碳中性工艺与材料,生物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以及人工光合作用等高端技术。同时,国际学者还进一步围绕负排放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与经济影响评价、发展所需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技术部署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基于碳中性甲醇工艺、新型零碳燃料电池、 PEC水解、绿氢制取等工艺管理热点技术,在原料替代、流程改造、新兴催化剂、生物基材料以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相比中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碳市场起步早,围绕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选择、企业监管及行业公平性问题开展的研究多,碳定价机制较为健全。2. 碳中和示范美国苹果公司新总部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赫尔辛基、马斯达尔、圣何塞,泰国VISTEC智慧校园项目水上光伏系统以及英国诺丁汉大学碳生命周期中性实验室是企业、城市、校园及建筑的碳中和优秀示范和研究实例。但国内外碳中和示范与评估标准体系仍不健全,需要从示范区内部能源供需管理、相关技术市场推广与科学布局,以及支撑政策优选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首先,有研究认为人均GDP达到2. 2万美元时,在统计意义上可实现人均碳排放达峰,但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见表2)影响,各国人均碳排放峰值和达到峰值的年份不同。500W. M. Shobe, “Food-energy-water Implications of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in a + 1. 5 CFutur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0 (2020); T. Fleiter, “ An Overview of Implemented andPlanned Policy Instruments to Decarbonize Basic Material Industries in Germany,” Working Papers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1 (2021); F. Ntimugura et al. , “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Miscanthus-lime Lightweight Concrete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lication in External WallAssemblies,”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28 (2021) .World Bank,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 Book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21) .D. G. Groves et al. , “Costos y Beneficios de la Descarbonizacin de la Economa de Costa Rica:Evaluacin del Plan Nacional de Descarbonizacin bajo incertidumbre,” Resumen Ejecutivo (2020);M. Dijk et al. , “Forks in the Road to E-mobility: An Evaluation of Instrument Interaction inNational Policy Mixes in Northwest Europe,” Energies 13 (2020).低碳发展蓝皮书表2 不确定性因素来源及内容来源内容社会转型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GDP增速、国内外贸易等技术进步颠覆性技术、成本等行为模式消费行为、用能行为等相关政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 由于不确定性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对未来转型路径选择有重大影响,专家学者多使用多情景模拟实验、 MGA、随机规划以及多主体行为建模提高可预见性的准确程度,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识别和规避,降低系统转型风险。其次,科学推进碳达峰,为碳中和奠定良好基础。强化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作与治理一体化协同管理机制、完善碳减排市场机制设计,是当前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碳中和联盟城市改造、低碳试点城市联合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碳公平评估、跨区域碳市场、能源市场路径优化以及规划布局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例如,通过估算实施市场机制的边际减排成本、碳价区间等对碳中和减排路径布局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边际减排成本是衡量气候变化政策严格性的重要指标。以美国为例,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碳定价需要提升1. 5 3倍。3. 政策角度欧洲主要国家。欧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中一直是引领者,当前欧盟600David E. Rosenberg, “Blended Near-optimal Alternative Gener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for Water Resources Decision Maki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 ( 2015 ); N. ughes,N. Strachan, and R. Gross, “The Structure of Uncertainty in Future Low Carbon Pathways,” EnergyPolicy 1 (2013) .Z. F. Mi et al. , “Chinese CO2 Emission Flows Have Reversed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Nature Communications 8 (2017) .N. Kaufman et al. , “A Near-term to Net Zero Alternative to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for SettingCarbon Pric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5 (2020) .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已将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 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气候法草案,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的欧洲愿景,从法律层面为欧洲所有政策设定了目标和指明了努力方向,并通过建立法律框架帮助各国实现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此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所有欧盟机构和成员国都将承诺在欧盟和国家层面采取必要措施以实现此目标。英国早在2008年,就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设立个人排放信用电子账户以及排放信用额度,该法案使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为温室气体减排设计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措施体系的国家。德国在21世纪初便出台了一系列国家长期减排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如2008年的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11年的适应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的气候行动计划2030等,整体规划更加系统。法国则于2015年提出“国家低碳战略”,通过绿色增长能源转型法不断优化调整减排目标,近几年更是以法令形式颁布了国家低碳战略,并出台了法国国家空气污染物减排规划纲要和多年能源规划。美国。长期以来,美国在碳中和目标上态度不明确,继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后, 2021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美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州层面,截至2021年4月已有6个州通过立法设定了到2045年或205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的目标。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近年来政策体系不断更新, 2018年废除能源保障计划、 2019年发布气候解决方案,计划投资35亿澳元兑现其所做出的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的态度并不够积极,这首先表现在其直至2007年才同意签署京都议定书,其次在国际气候治理会议上其试图用“结转信用”来抵消部分减排承诺。日本。尽管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日本一直对化石能源具有强依赖性。 20多年来,日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政策部署: 1997年的关700杜群、李子擎: 国外碳中和的法律政策和实施行动, 中国环境报 2021年4月16日。杜群、李子擎: 国外碳中和的法律政策和实施行动, 中国环境报 2021年4月16日。低碳发展蓝皮书于促进新能源利用措施法、 2002年的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标志着日本构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法律体系; 2008年的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 2009年的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强调了绿色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0年公布的“绿色增长战略”,强调技术创新对向低碳社会转型的重要性。(三)国内碳中和发展状况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401亿吨, 14%源自土地利用变化,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但仅有54%被陆地、海洋碳汇吸收。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 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 94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0. 88亿吨。2000 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占世界排放增量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前5名):中国,占61. 6%;印度,占14. 5%;印度尼西亚,占3. 5%;伊朗,占3. 4%;沙特阿拉伯,占2. 9%。上述5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合计占比为85. 9%。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双碳”目标起步晚、任务重。2020年,中国提出了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自2021年2月1日起,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顶层设计得到正式部署。未来40年内,中国将开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而碳中和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必须自主探索相关路径,主动应对挑战并克服困难。中国发掘与抓住碳中和重要机遇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国际800丁仲礼: “碳中和”将带来经济社会大转型,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2021年6月1日, https: / / zast. org. cn/ art/2021/6/1/ art_ 1673849_ 58947201. html。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增量排放主要来自哪些国家?,碳排放交易网, 2021年5月8日,http: / / tanpaifang. com/ tanguwen/2021/0508/77742. html。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关系层面,全球围绕“双碳”目标开展的布局规划将直接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国际产业格局和金融格局。若不及时把握机遇,中国将错失发展先机,甚至削弱自身在气候谈判上的国际话语权。国内形势层面,中国减排成效显著, 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 1% ,但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国的碳减排工作遇到了转折点,需从产业到部门、从国家到省(区、市)重新探索更为安全可靠的方案和路径,挖掘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潜在机遇,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从“双碳”目标经济学内涵来看,碳中和是基于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理论及EKC假说,由发展优先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总之,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必须从全球角度分析国际低碳发展局势,也是一场国内全产业经济的变革,必须进行全面统筹与规划。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往往反映在其气候环境治理能力上,大国承担了较大的国际气候环境保护责任。综合国内外碳中和形势,中国需尽早规划达成路线和实施方案,积极寻求更新的发展模式,为绿色转型和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在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多项站位高、聚焦准、措施实的政策、规划。 2020年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能源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并要求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并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同年11月、 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气候雄心峰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体而言,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900低碳发展蓝皮书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强调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1年2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统筹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中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同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年3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同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同年5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行动方案。同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010 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中国政府网, 2020年12月12日, http: gov. cn/ gongbao/ content/2020/ content_ 5570055. htm。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新办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二中国碳中和进展情况(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进入缓慢增长时期长期以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态势,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带动,经济增长未实现与碳排放的脱钩。 200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基本稳定于5%左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上升。 2001 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样保持高速增长,一度高达18% 。 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011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再加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碳排放增速开始下降,基本保持在5%以下(见图2)。预计“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100亿吨左右。110低碳发展蓝皮书图2 1978 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变化资料来源: IEA。(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不高虽然目前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国家,但从累积角度来看,中国并不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现有的工业化建设中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远超中国(见图3)。 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占全球的13. 9%,远低于美国的24. 5%。图3 1960 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资料来源: IEA。21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国同样也不是碳排放最大的“贡献者”。2001年以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缓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攀升,至2006年前后达到了全球人均水平, 2014年前后达到欧盟27国人均水平。 2011年后,随着较为严格的环保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放缓,到2020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4吨,依然远低于美国的14.2吨、俄罗斯的10.8吨、日本的8.1吨(见图4)。图4 1949 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料来源: IEA。(三)能源活动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日益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从能源供应品种来看,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见图5),但自2011年起增幅变小,且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略有下降,至2019年占比首次下降到80%以下,为79. 6%。石油作为第二大排放源,其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小幅上涨,但占比一度由2000年的17. 1%下降到2011年的12%,近年来由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为稳定,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上升至14. 3%。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上升,占比已由2000年的1. 2%上升至2019年的5. 8% (见图6)。310低碳发展蓝皮书图5 2000 2019年中国能源供应品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资料来源: IEA。图6 2000 2019年中国能源供应品种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资料来源: IEA。从碳排放来源行业来看,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能源需求攀升最为明显, 2019年,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2. 38亿吨,是中国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行业。工业是中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行业,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14年达到峰值30. 8亿吨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缓慢下降态势, 2019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1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27. 75亿吨,相比于2014年的30. 8亿吨下降幅度高达10%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行业,虽然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但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以及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高达81. 4% ,交通运输业每年不到10亿吨的排放量与之相去甚远(见图7)。图7 2000 2019年中国不同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料来源: IEA。(四)中国的减碳政策2005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碳减排目标,该目标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并列为五大发展目标,即“五位一体”。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015年,中国提出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510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中国提出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左右,清洁能源率达到50%,终端电气化率达到50%的目标。2020年9月22日,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并在同年12月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均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细致规划了各项举措,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2021年10月,中国提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 N”政策体系,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五)中国碳中和现有成就2019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 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 3% ,提前实现2015年提出的下降40% 45%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 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7. 9亿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 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 5% 。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 2020年达到24. 3% (见图8),比2012年增加9. 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 8% ,比2012年降低11. 7个百分点。 2021年10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 02亿千瓦,与2015年底相比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 5%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61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图8 2016 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资料来源: IEA。三中国碳中和发展综合评价用科学的方法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是顺利实现目标的重要工作内容。构建能够反映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内容发展变动趋势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制定综合考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各类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本报告根据2001 201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等权威数据库,构建了包含2项一级指标、 10项二级指标、 42项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复合计算方法测算中国各地区的碳中和指数,以综合反映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各项驱动因素的影响。(一)指标体系构建结合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多个维度选取具体指标数据,建立衡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地区达成情况的指标体系(见表3)。710自2018年开始,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更名为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低碳发展蓝皮书表3 “双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属性A1增碳指数B1双控指数B2电力效能指数B3工业碳排强度指数B4工业高耗能产品产能指数C1煤炭消费总量(万吨)负向C2火电发电比率(%)负向C3能耗强度(吨标准煤/万元)负向C4碳排放强度(吨二氧化碳/万元)负向C5电煤在煤炭使用中的占比(%)正向C6新增火电装机容量(万千瓦)负向C7 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量(万千瓦)正向C8线路损失率(%)负向C9单位电力碳排放(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负向C10单位钢碳排放(吨二氧化碳/吨粗钢)负向C11单位有色金属排放(吨二氧化碳/十类有色金属产量)负向C12单位石油冶炼与炼焦排放(吨二氧化碳/石油产品及焦炭产量)负向C13单位水泥排放(吨二氧化碳/水泥产量)负向C14粗钢产量(万吨)负向C15主要油类产品:汽油、柴油、煤油及燃料油(万吨)负向C16焦炭产量(万吨)负向C17水泥产量(万吨)负向C18平板玻璃产量(万标准箱)负向A2减碳指数B5绿色能源指数B6绿色工业指数B7绿色交通指数B8循环经济指数B9低碳农业指数C19风电装机量(万千瓦时)正向C20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正向C21水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正向C22核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正向C23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正向C24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吨二氧化碳/万元)负向C25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负向C26物流能源消耗(吨油料消耗/吨公里)负向C27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辆)正向C28汽电车运营总里程(公里)正向C29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正向C30水路货运量(亿吨公里)正向C31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治理投资(万元)正向C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正向C33电力在农业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正向C34单位粮食产量能源消耗(吨标准煤/吨粮食产量)正向C35单位粮食产量化肥使用量(吨化肥使用/吨粮食产量)正向81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续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属性A2减碳指数B10生态碳汇指数C36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正向C37森林覆盖率(%)正向C38造林面积(万公顷)正向C39农田面积(万公顷)正向C40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正向C4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公顷)正向C42草原面积(万公顷)正向 本报告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构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部分指标选取依据见表4。表4 部分“双碳”综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三级指标选取依据C1煤炭消费总量(万吨)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C2火电发电比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达到20%左右C3能耗强度(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 5%C4碳排放强度(吨二氧化碳/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C6新增火电装机容量(万千瓦)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C7 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量(万千瓦)推动电力降碳改造C8线路损失率(%)C9单位电力碳排放(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C10单位钢碳排放(吨二氧化碳/吨粗钢)C11单位有色金属排放(吨二氧化碳/十类有色金属产量)C12单位石油冶炼与炼焦排放(吨二氧化碳/石油产品及焦炭产量)C13单位水泥排放(吨二氧化碳/水泥产量)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910低碳发展蓝皮书续表三级指标构建依据C19风电装机量(万千瓦时)C20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C21水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C22核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时)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C23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C24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吨二氧化碳/万元)C25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C26物流能源消耗(吨油料消耗/吨公里)C27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辆)C28汽电车运营总里程(公里)C29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C30水路货运量(亿吨公里)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C31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治理投资(万元)C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加快循环经济构建C33电力在农业能源消耗中的占比(%)C34单位粮食产量能源消耗(吨标准煤/吨粮食产量)C35单位粮食产量化肥使用量(吨化肥使用/吨粮食产量)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 资料来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21年10月26日, http: / / gov. cn/ gongbao/ content/2021/ content_ 5649731. htm。(二)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双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权重设定。本报告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系统、碳排放系统两个方面。在经济系统指标方面,本报告邀请多名数量经济学、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学者,在对碳中和发展情况和指标体系构建背景进行介绍后,发放专家打分表,让学者分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层进行排序式赋权。经计算得出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观察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可以发现,自2003年开始,中国碳中和发020中国碳中和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展指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07年,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出台有效扭转了这一态势,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能耗双控”行动,该行动促进中国碳中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