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规院: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_60页_5mb.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二二年 七月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2年度发布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百度地图我们力争通过大数据分析 , 客观 、 系统呈现城市的主要通勤特征 。 因数据覆盖性等原因 , 相关指标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所载全部内容仅供参考 。影响通勤的因素众多 , 仅依据指标值大小还不足以判断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和通勤交通组织的优劣 , 城市通勤的评价与诊断还需更为持续深入的细致研究 。未来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挖掘数据价值 , 提高我国城市治理的科学化 、 精细化 、 智能化水平 , 为建设更多人民满意的城市献策出力 。声明011 编制背景编制说明1074 指标定义主要结论2032 城市选取053 数据说明091 幸福通勤呈现不升反降1 12 轨道覆盖需要精准提升1 33 广州通勤变化趋势堪忧1 54 厦门职住平衡持续改善通勤时耗31 71 城市效率: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1 92 极端通勤: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2 13 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目录2022年度2 31 空间范围:通勤空间半径通勤空间42 94 幸福通勤: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通勤交通52 52 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2 73 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3 11 轨道覆盖:轨道 800米覆盖通勤比重3 32 公交保障: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后记:通勤提升城市在行动73 5青年通勤:更关注时耗,更依赖轨道3 7青年职住:居住在外围,就业在中心3 9住房保障:选址不出圈,轨道两公里通勤青年664 1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01编 制说明1 编制背景2 城市选取3 数据说明4 指标定义编制背景1第 01 页北上广深人口增量放缓、二线城市人口增加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过去的 2021年 , 疫情此起彼伏 、 突发灾害 、 国际局势波动带来经济影响 , 都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生产 、 生活 。 以下的两方面特征和方向对城市职住 、 通勤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2021年 , 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达到 64.7%,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城市的功能空间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值得关注的是 , 2021年 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增量放缓 , 四城合计仅增长 12.5万人 , 而 “ 新一线 ” 城市或二线城市呈现人口增加的特征 。 武汉 、 成都 、 杭州 、 西安 、 南昌 、 长沙 、 青岛 、郑州 、 宁波 、 贵阳 、 南京 、 福州 等 , 是年度 常住人口增量最多 的城市 。人口增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再次明确: 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 ,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 、 区域性物流基地 、 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 , 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 、 科技创新策源 、 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 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 、 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 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 完善郊区新城功能 , 引入优质资源 、 促进产城融合 , 强化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连接 ,实现组团式发展 。 ”从中期角度来看 , 一线城市人口增长将会放缓 、 转向质量提升 , 新一线 、 二线城市仍将经历一段时间的人口增加和空间拓展 。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对青年发展的吸引力 , 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 。中央宣传部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共青团中央等 17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 旨在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 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2022年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 包括 45个试点城市 ( 含直辖市的市辖区 ) 和 99个试点县域 。 将在 2年时间中 , 摸清本地区青年发展底数 , 从政策和项目层面入手出真招 、 出实招 , 努力 解决青年 “ 急难愁盼 ” 问题 , 在青年 宜学 、 宜居 、 宜业 等方面 , 形成一批可复制 、 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 更好服务青年成长发展 , 充分发挥青年创新创造潜能 , 努力为城市和县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第 02 页 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选取 44个中国主要城市 , 延续 通勤时间 、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三个方面的 9项指标 , 呈现 2021年度 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 。 特别 增加通勤青年 章节 , 通过挖掘青年人群的 通勤特征 、 职住选择 以及对于 住房保障 的需求 , 为优化青年群体在城市的工作 、 生活 、 社交环境提供素材与思考 。其中 , “ 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 、 “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 、 “ 轨道 800米覆盖通勤比重 ” 作为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被纳入 2022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数据画像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1 核心目标: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2 极端通勤 :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3 通勤感受 : 单程平均通勤时耗4 通勤范围:通勤空间半径5 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6 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7 幸福通勤: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8 轨道覆盖:轨道 800米覆盖通勤比重9 公交保障: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10 青年通勤:更关注时耗,更依赖轨道11 青年职住:居住在外围,就业在中心12 住房保障:选址不出圈,轨道两公里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通勤青年城市选取2第 03 页城市选取原则: 35个 : 除拉萨以外的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拉萨作为省会中唯一的中等城市缺少对比,暂未选取。 9个 : 其他地级市中 开通地铁、轻轨的城市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温州、东莞、佛山、洛阳、绍兴,其中 年度新增洛阳 、 绍兴 。选取 44个 全国重点城市洛阳市绍兴市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 型大城市300-500万 型大城市100-300万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呼和浩特市宁波市福州市南昌市南宁市海口市贵阳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4 10 18 12天津市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青岛市郑州市武汉市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太原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合肥市厦门市济南市长沙市昆明市石家庄市乌鲁木齐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徐州市温州市东莞市佛山市新增地铁城市注:沿用 2020年城市规模分类结果,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全面城区人口数据后进行更新第 04 页第 12 页中心城区范围 : 本报告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为基础 , 结合街道 ( 乡镇 ) 行政边界以及通勤人口分布进行局部调整 , 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建成区域 。以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 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 城区内部通勤 、 城区居住郊区就业 、 郊区居住城区就业 、 城区居住市外就业 、 市外居住城区就业 。数据说明3注:相关数据处理各环节均匿名化,各环节及输出均不涉及个体隐私数据来源第 05 页研究数据来自 2021年 9-11月 , 互联网 地图位置服务 和 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 获得的城市人口居住地 、 就业地信息 , 将两个相互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 、 融合分析 。互联网位置服务移动通信运营商数据来源18463中心城区居住人口90483277中心城区通勤人口80%6255 29%市区居住人口2.3亿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样本率 %样本量(万人)市区就业人口1.13亿人样本率 %样本量(万人)80%29%第 12 页数据处理公交可达时耗采用互联网地图 250米栅格计算的 门到门公交方式行程规划信息 , 公交方式包含城市轨道交通 、 公共汽车以及多种公交方式的组合换乘 , 出行时耗包含门到站时间 、 候车时间 、 乘车时间以及换乘时间 。通勤出行时耗全方式单程通勤出行时耗 , 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中高时空点密度样本子集 , 提取连续 3个月 早高峰时段 从居住地到就业地的出行时间的平均值 , 获得 250米栅格 OD间的通勤出行时耗均值 。通勤距离采用 路网最短距离 , 来自互联网地图 250米栅格计算的 OD间路网距离 , 直线距离 2.5公里内采用骑行方式路网距离 , 2.5公里以上采用小汽车方式路网距离 。通勤 OD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 数据 获得的 居住地 、 就业地 信息 , 以 250米栅格 汇聚形成 通勤 OD。第 06 页第 12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指标定义通勤时间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单程平均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空间半径职住分离度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 , 单程 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 。 对于 超大 、 特大城市 , 80%通勤者 45分钟可达 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 , 单程 60分钟以上可达比重 , 作为城市超长通勤问题的量度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 早高峰从居住地到就业地 , 全方式出行时耗的平均值 , 是人们通勤出行的直观感受 , 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构建 覆盖 90%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居住与就业分布的 空间椭圆 , 以 椭圆长轴 定义通勤空间半径 ,作为 城市通勤空间辐射范围测度 。 通勤空间半径越大 , 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 。不考虑就业差异与人的选择 , 在既有职住布局条件下通过交换就业地 , 在 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 , 是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匹配的测度 , 职住分离度越小 , 说明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平衡性越好 。指标定义4第 07 页单程平均通勤距离5公 以内通勤比重通勤交通轨道覆盖通勤比重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中心城区通勤人口居住地到就业地的 平均路网距离 , 是融入人的选择后城市真实职住分离情况的测度 , 也是城市运行成本的体现 , 平均通勤距离越大 , 居民通勤成本就越高 , 城市越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统支撑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 单程距离小于 5公里 的通勤人口比重 , 作为衡量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 。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就近职住 、 绿色出行 , 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 。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 均在 轨道站点 800米覆盖范围内 的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 , 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 , 覆盖通勤比重越高 , 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支撑作用越好 。45分钟内能够通过 轨道交通 、 公共汽车等 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 , 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 , 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 , 一般来说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 , 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 。第 12 页第 08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02主要结论1 幸福通勤呈现不升反降2 轨道覆盖需要精准提升3 广州通勤变化趋势堪忧4 厦门职住平衡持续改善幸福通勤呈现不升反降1第 09 页2020-2021主要城市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年度变化主要城市幸福通勤比重 51%, 同比降低 2个百分点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 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总体平均水平 51%, 同比降低 2个百分点 , 多数城市幸福通勤比重下降 。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 , 100-300万规模城市需要关注 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 41个城市的 5公里通勤比重同比下降 , 只有佛山同比持平 。 人口规模 100-300万城市降幅显著 , 兰州 、 宁波 、 呼和浩特 、 银川 、 贵阳 、 南昌 、 南宁等 7个城市幸福通勤比重降低 3个百分点以上 。超过 7成城市极端通勤增加 , 北京同比增加 3个百分点 44个城市中超过 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13%, 同比增加 1个百分点 , 7成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 。 北京极端比重 30%, 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 同比增加 3个百分点 。 只有深圳 、 南京 、 杭州 、 郑州 、 厦门 5个城市极端通勤持续减少 。特大城市通勤距离增加 、 空间范围扩大 , 郑州年度增幅最显著 特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增长最显著 , 10个特大城市中沈阳 、 青岛 、 西安 、 南京 、 郑州 、成都 、 重庆等 7个城市同比增加超过 0.5公里 。 郑州 、 南京和西安通勤空间半径扩展 , 同比增加超过 1公里 。 郑州是通勤空间半径和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增幅最显著的城市 。第 10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2020-2021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变化2020-2021主要城市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年度变化2019-2021主要城市城区通勤人口圈层分布变化城区通勤人口居住圈层分布变化 城区通勤人口就业圈层分布变化轨道覆盖需要精准提升2第 11 页城市轨道规模 提升通勤比重( %) 提升通勤人口(万人)500公里以上 0.3 2.1300-500公里 0.3 1.9200-300公里 0.8 3.2100-200公里 1.0 2.950-100公里 0.9 2.3每 10公里轨道增量带来的通勤提升效益(轨道规模分组)32个城市年度新增 1700公里地铁 、 轻轨运营线路 2020年 12月至 2021年 12月底 , 全国新开通地铁 、 轻轨运营线路近 1700公里 ( 其中 2020年 12月 700公里 ) , 40个地铁运营城市中 32个城市有新增轨道里程 。 但轨道覆盖通勤效益总体提升有限 , 具体城市水平有高有低 , 轨道建设需要提高通勤需求的切合度 。轨道运营里程增加近 20%, 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 2个百分点 40个运营地铁城市轨道总规模近 9000公里 , 里程长度同比提高 20%, 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是 17%, 同比仅提高 2个百分点 , 增加 340万轨道覆盖通勤人口 , 平均每新建 10公里轨道线路仅提高 2万人的便捷通勤 , 轨道建设总体效益需要提高 。轨道覆盖通勤边际效益递减 , 200公里轨道规模提升最快 城市轨道覆盖通勤提升效果 , 随着城市轨道线网规模的增长 , 边际效益递减 。 200公里轨道规模城市 , 正处于骨干线网成形阶段 , 覆盖通勤效益最显著 , 平均每新增 10公里轨道 ,覆盖通勤人口提高 2.2-2.4万人 , 300-500公里以上轨道规模的城市仅提高 1.4-1.6万人 。提升 45分钟公交通勤服务能力 , 轨道接驳成为瓶颈 轨道规模 300公里以上的城市中 , 成都 、 武汉 、 重庆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取得了较快的提升 ,但整体公交 45分钟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改善 , 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 , 交通接驳成为整体公交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 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全国首位 、配合紧密的公交衔接 , 使深圳具有超大 、 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保障水平 。第 12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2020-2021主要城市每 10公里轨道建设带来通勤覆盖人口增量2021年度城市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与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提升效果2020-2021主要城市轨道 800米覆盖通勤比重年度变化500公里 300-500公里 200-300公里 100-200公里 100公里 城市运营轨道规模广州通勤变化趋势堪忧3第 13 页说明:雷达图越饱满指标水平越好, 黄色 代表 2021年水平、 蓝色 代表 2020年、 紫色 代表 2019年。使用车站 1000米轨道覆盖指标,以便于 3个年度对比2019-2021年广州通勤特征指标广州是 45分钟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城市 , 3年降低 6个百分点 广州 45分钟通勤比重 3年下降 6个百分点 , 从 75%下降至 69%, 超大城市中降幅最显著 。通勤空间半径增至 32公里 , 平均通勤距离超过 9公里 超大城市中广州空间拓展较快 , 通勤空间半径 32公里 , 同比增加 1公里 , 城市职住功能向15公里圈层拓展 。 但同时广州职住分离在增加 , 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 50%同比降低 2个百分点 , 职住分离度 3.8公里同比增加 0.1公里 , 平均通勤距离 9.1公里同比增加 0.4公里 。轨道覆盖通勤仅提升 1个百分点 , 公交保障能力降低 广州公交保障能力未能随空间拓展有效提升 。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 31%, 70公里新开通轨道仅提升 1个百分点通勤覆盖 , 最高轨道覆盖水平被成都超越 。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49%同比降低 1个百分点 。第 14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2021年广州通勤人口职住空间分布2021年广州 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19-2021年广州通勤圈层构成厦门职住平衡持续改善4第 15 页说明:雷达图越饱满指标水平越好, 黄色 代表 2021年水平、 蓝色 代表 2020年、 紫色 代表 2019年。使用车站 1000米轨道覆盖指标,以便于 3个年度对比厦门是职住平衡最好的城市之一 , 通勤效率稳步提升 厦门是职住分离度最低 , 年度唯一通勤距离没有增长 、 45分钟通勤比重稳步提升的城市 。职住分离最小 , 通勤距离同比没有增加的城市 厦门具有良好的职住平衡本底 , 44个主要城市中职住分离度最小 , 仅 2.2公里 , 同比降低0.1公里 。 厦门平均通勤距离 7.1公里 , 是唯一同比没有增加的城市 。轨道覆盖增加 ,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达到 84% 厦门 45分钟内通勤比重 84%, 从 2019年 81%累计提升 3个百分点 。 2021年 , 厦门新增 25公里轨道线路 , 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 14%, 同比提高 2个百分点 。 同时 , 厦门通勤空间半径保持 29公里 , 厦漳泉区域辐射半径未能有效拓展需要关注 。2019-2021年厦门通勤特征指标第 16 页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2021年厦门 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21年厦门通勤人口居住分布2021年厦门通勤人口就业分布0 3通勤时耗1 城市效率: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2 极端通勤: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3 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城市效率: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1第 17 页73%68%81%83%城市规模 研究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注:绿色数值标注为城市规模分类的指标均值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76 77 77上海市 68 69 69广州市 75 71 69北京市 58 57 55杭州市 77 79 79郑州市 78 77 78西安市 78 79 77南京市 71 73 75沈阳市 78 76 73武汉市 73 70 72天津市 74 72 70成都市 71 70 70青岛市 74 70 69重庆市 70 68 68温州市 - 89 88常州市 - 88 88无锡市 - 86 86厦门市 81 84 84太原市 85 86 83昆明市 83 83 83苏州市 - 82 82研究城市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佛山市 - 84 82东莞市 - 84 81徐州市 81 80 80乌鲁木齐市 80 81 79合肥市 77 81 79长沙市 79 80 79石家庄市 81 79 78济南市 80 80 77哈尔滨市 79 77 77大连市 76 73 73长春市 78 76 73海口市 88 91 88宁波市 83 86 86呼和浩特市 85 86 85银川市 83 83 83兰州市 83 83 83南宁市 83 84 82西宁市 80 81 81福州市 83 82 81贵阳市 80 80 80南昌市 81 81 79第 18 页主要城市 76%的通勤者 45分钟可达 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 76%的通勤者 45分钟以内可达 。 深圳 45分钟通勤比重 77%、 杭州79%, 分别是超大 、 特大城市的最高水平 。半数城市 45分钟通勤比重降低 , 只有 3个城市增加 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 22个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 , 其中 16个集中在特大和 型大城市 。 沈阳 、 太原 、 东莞 、 济南 、 长春 、 海口 6个城市同比降低 3个百分点 。 南京 、 武汉和郑州 3个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增长 。 南京是唯一连续 2年保持增长的城市 。广州、北京 45分钟通勤比重持续下降 广州 45分钟通勤比重 2年持续下降 , 从 2019年 75%降低到 69%, 下降了 6个百分点 。 北京 45分钟通勤比重 55%, 主要城市中最低 , 同比下降 2个百分点 。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半数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降低,广州持续下降提高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说明: 红色标识显著下降, 绿色标识显著提升。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型大城市 型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年度变化 单位: %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76 77 77上海市 68 69 69广州市 75 71 69北京市 58 57 55杭州市 77 79 79郑州市 78 77 78西安市 78 79 77南京市 71 73 75沈阳市 78 76 73武汉市 73 70 72天津市 74 72 70成都市 71 70 70青岛市 74 70 69重庆市 70 68 68温州市 - 89 88常州市 - 88 88无锡市 - 86 86厦门市 81 84 84太原市 85 86 83昆明市 83 83 83苏州市 - 82 82研究城市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佛山市 - 84 82东莞市 - 84 81徐州市 81 80 80乌鲁木齐市 80 81 79合肥市 77 81 79长沙市 79 80 79石家庄市 81 79 78济南市 80 80 77哈尔滨市 79 77 77大连市 76 73 73长春市 78 76 73海口市 88 91 88宁波市 83 86 86呼和浩特市 85 86 85银川市 83 83 83兰州市 83 83 83南宁市 83 84 82西宁市 80 81 81福州市 83 82 81贵阳市 80 80 80南昌市 81 81 79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13 12 12广州市 14 13 15上海市 19 17 18北京市 26 27 30西安市 10 8 10郑州市 11 10 10杭州市 12 11 11南京市 15 13 13成都市 15 13 14沈阳市 10 12 14武汉市 14 14 14青岛市 15 14 16天津市 15 15 17重庆市 16 17 17常州市 - 5 6温州市 - 6 6太原市 6 5 7无锡市 - 7 7厦门市 10 7 7昆明市 8 7 8乌鲁木齐市 8 7 8极端通勤: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2第 19 页注:绿色数值标注为城市规模分类的指标均值城市规模 研究城市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14%19%9%7%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石家庄市 9 8 9苏州市 - 8 9徐州市 9 8 9长沙市 9 9 10东莞市 - 8 10佛山市 - 8 10合肥市 10 9 10济南市 10 8 10哈尔滨市 10 10 11大连市 12 13 13长春市 9 11 14海口市 5 3 4呼和浩特市 6 5 6南宁市 6 5 6宁波市 8 6 7福州市 8 7 8贵阳市 9 7 8兰州市 9 7 8西宁市 10 7 8银川市 8 7 8南昌市 8 8 10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13 12 12广州市 14 13 15上海市 19 17 18北京市 26 27 30西安市 10 8 10郑州市 11 10 10杭州市 12 11 11南京市 15 13 13成都市 15 13 14沈阳市 10 12 14武汉市 14 14 14青岛市 15 14 16天津市 15 15 17重庆市 16 17 17常州市 - 5 6温州市 - 6 6太原市 6 5 7无锡市 - 7 7厦门市 10 7 7昆明市 8 7 8乌鲁木齐市 8 7 8第 20 页超 7成城市极端通勤增加,北京 30%通勤者单程超过 60分钟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减少 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避免超长通勤带来的身心伤害与社会问题,是城市风险防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说明: 红色标识显著下降, 绿色标识显著提升。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型大城市 型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年度变化 单位: %主要城市中超过 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超过 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13%, 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 其中 , 超大城市平均水平 19%, 同比增加 2个百分点 , 特大城市 14%, 同比增加 1个百分点 。超 7成城市极端通勤增加 , 北京 30%通勤者单程超过 60分钟 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 32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增加 。 北京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30%,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 同比增加 3个百分点 。 广州 、 青岛 、 沈阳 、 天津 、 西安 、长春 、 东莞 、 佛山 、 济南 、 太原 、 南昌等城市极端通勤比重也同比增加 2个百分点以上 。只有深圳 、 南京 、 杭州 、 郑州 、 厦门 5个城市连续 3年极端通勤减少 只有深圳 、 南京 、 杭州 、 郑州 、 厦门 5个城市极端通勤连续 3年持续降低 。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石家庄市 9 8 9苏州市 - 8 9徐州市 9 8 9长沙市 9 9 10东莞市 - 8 10佛山市 - 8 10合肥市 10 9 10济南市 10 8 10哈尔滨市 10 10 11大连市 12 13 13长春市 9 11 14海口市 5 3 4呼和浩特市 6 5 6南宁市 6 5 6宁波市 8 6 7福州市 8 7 8贵阳市 9 7 8兰州市 9 7 8西宁市 10 7 8银川市 8 7 8南昌市 8 8 10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第 21 页城市规模 研究城市 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千米 )注:绿色数值标注为城市规模分类的指标均值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分钟 )38分钟41分钟34分钟33分钟9.5千米8.7千米7.8千米7.6千米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36 36 36广州市 38 38 39上海市 42 40 40北京市 47 47 48杭州市 35 35 35西安市 35 34 35郑州市 35 36 36沈阳市 35 36 37南京市 39 38 37武汉市 38 39 38成都市 39 39 39青岛市 39 39 39天津市 39 39 39重庆市 40 40 40常州市 - 31 30温州市 - 30 30昆明市 33 33 32厦门市 33 32 32无锡市 - 33 32太原市 31 32 33佛山市 - 32 33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长沙市 34 34 34东莞市 - 33 34合肥市 35 34 34苏州市 - 34 34乌鲁木齐市 34 34 34哈尔滨市 35 35 35济南市 34 34 35石家庄市 34 35 35徐州市 34 35 35长春市 35 36 37大连市 37 38 37海口市 29 30 30宁波市 32 31 31呼和浩特市 32 32 32兰州市 33 33 32银川市 33 33 32福州市 33 34 34贵阳市 33 34 34南宁市 32 33 34南昌市 33 34 35西宁市 34 35 35第 22 页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 36分钟,同比持平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说明: 红色标识显著下降, 绿色标识显著提升。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型大城市 型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年度变化 单位:分钟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 36分钟,同比持平 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分钟 , 同比持平 。 其中:超大城市总体平均 41分钟 , 同比增加 1分钟;特大城市 38分钟 、 型大城市 34分钟 、 型大城市 33分钟 , 同比无变化 。北京仍是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 , 平均 48分钟同比增加 1分钟 北京仍然是单程平均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 , 达到 48分钟 , 同比增加 1分钟 。上海 、 南京单程通勤时耗持续减少 2分钟 2019年 -2021年 , 上海和南京通勤时耗持续改善 , 减少 2分钟以上 。 上海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从 42分钟减少 40分钟 , 南京从 39分钟减少至 37分钟 。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36 36 36广州市 38 38 39上海市 42 40 40北京市 47 47 48杭州市 35 35 35西安市 35 34 35郑州市 35 36 36沈阳市 35 36 37南京市 39 38 37武汉市 38 39 38成都市 39 39 39青岛市 39 39 39天津市 39 39 39重庆市 40 40 40常州市 - 31 30温州市 - 30 30昆明市 33 33 32厦门市 33 32 32无锡市 - 33 32太原市 31 32 33佛山市 - 32 33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长沙市 34 34 34东莞市 - 33 34合肥市 35 34 34苏州市 - 34 34乌鲁木齐市 34 34 34哈尔滨市 35 35 35济南市 34 34 35石家庄市 34 35 35徐州市 34 35 35长春市 35 36 37大连市 37 38 37海口市 29 30 30宁波市 32 31 31呼和浩特市 32 32 32兰州市 33 33 32银川市 33 33 32福州市 33 34 34贵阳市 33 34 34南宁市 32 33 34南昌市 33 34 35西宁市 34 35 350 4通勤 空间1 空间范围:通勤空间半径2 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3 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4 幸福通勤: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空间范围:通勤空间半径1第 23 页城市规模 研究城市 通勤空间半径 (千米 )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空间半径注:棕色数值标注为城市规模分类的指标均值31千米38千米28千米25千米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北京市 40 41 41上海市 39 39 40深圳市 40 39 39广州市 31 31 32重庆市 40 39 39天津市 37 37 37杭州市 33 33 33南京市 31 31 32沈阳市 31 31 31郑州市 29 28 30武汉市 28 29 29西安市 27 27 28成都市 29 28 28青岛市 25 25 25大连市 34 34 35哈尔滨市 32 33 33济南市 31 31 32温州市 - 31 31乌鲁木齐市 29 29 30长春市 29 29 30厦门市 29 29 29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长沙市 29 29 29苏州市 - 28 28徐州市 26 26 27石家庄市 28 27 27昆明市 27 27 27佛山市 - 26 27无锡市 - 25 26合肥市 25 25 26常州市 - 26 26太原市 25 25 25东莞市 - 22 22宁波市 31 31 31银川市 29 28 29兰州市 29 28 29西宁市 28 27 27贵阳市 26 26 26福州市 24 24 25南昌市 22 23 23呼和浩特市 21 22 22南宁市 21 21 21海口市 21 21 21第 24 页超大城市空间半径 38公里 , 特大城市 31公里 超大城市平均通勤空间半径 38公里 、 特大城市 31公里 、 型大城市 28公里 、 型大城市25公里 , 同比持平 。 北京仍是通勤空间尺度最大的城市 , 半径 41公里 , 同比持平 。 上海通勤空间半径同比增加1公里 , 达 40公里 。 深圳和重庆通勤空间尺度也达到 39公里 。半数特大城市和 型大城市空间增长 ,郑州年度增幅最大 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 16个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增加 , 超半数特大 、 型大城市空间增长 。 郑州是年度通勤半径增加最大的城市 , 同比增加 2公里 , 达到 30公里 。主要结论通勤时耗通勤空间通勤交通编制说明通勤青年通勤空间半径反映城市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辐射能力。最大空间半径 41公里,特大城市和 型大城市空间增长说明: 红色标识显著下降, 绿色标识显著提升。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型大城市 型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年度变化 单位:千米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北京市 40 41 41上海市 39 39 40深圳市 40 39 39广州市 31 31 32重庆市 40 39 39天津市 37 37 37杭州市 33 33 33南京市 31 31 32沈阳市 31 31 31郑州市 29 28 30武汉市 28 29 29西安市 27 27 28成都市 29 28 28青岛市 25 25 25大连市 34 34 35哈尔滨市 32 33 33济南市 31 31 32温州市 - 31 31乌鲁木齐市 29 29 30长春市 29 29 30厦门市 29 29 29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长沙市 29 29 29苏州市 - 28 28徐州市 26 26 27石家庄市 28 27 27昆明市 27 27 27佛山市 - 26 27无锡市 - 25 26合肥市 25 25 26常州市 - 26 26太原市 25 25 25东莞市 - 22 22宁波市 31 31 31银川市 29 28 29兰州市 29 28 29西宁市 28 27 27贵阳市 26 26 26福州市 24 24 25南昌市 22 23 23呼和浩特市 21 22 22南宁市 21 21 21海口市 21 21 21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2第 25 页城市规模 研究城市 职住分离度 (千米 )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职住分离度注:棕色数值标注为城市规模分类的指标均值4.1千米4.2千米3.4千米3.8千米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深圳市 2.5 2.5 2.5广州市 3.7 3.7 3.8上海市 3.7 3.8 3.9北京市 6.6 6.7 6.6杭州市 3.2 3.3 3.3沈阳市 3.2 3.1 3.3天津市 3.3 3.3 3.4武汉市 3.5 3.8 3.7南京市 3.7 3.8 3.9重庆市 3.8 4.0 4.2西安市 4.1 4.1 4.3郑州市 4.4 4.2 4.8成都市 4.6 4.8 4.9青岛市 4.4 4.5 4.9厦门市 2.1 2.3 2.2大连市 2.5 2.5 2.6昆明市 2.5 2.5 2.6温州市 - 2.6 2.6乌鲁木齐市 2.6 2.6 2.8哈尔滨市 2.8 2.8 2.9常州市 - 2.8 3.1研究城市 2019年 2020 年 2021 年合肥市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