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深度报告-20220803-中航证券-诺唯赞-688105.SH-深度报告_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_49页_2mb.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局全产业 链的国产 分子试剂龙头诺唯赞( 688105)深度报告诺唯赞深度报告2022年 8月 3日中航证券 研究所发布 证券研究报告 请 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条款部分公司 评级:买入分析师:沈文文证券执业证书号: S0640513070003核心观点: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 核心观点: 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 。 南京诺唯赞生物于 2012年成立于江苏省南京市 , 主要产品为酶 、 抗原 、 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 从业务板块来看 , 公司主营业务为 生物试剂 与 体外诊断业务 , 此外公司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 技术服务业务 。 受益于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检测刚需 ,公司新冠相关产品大幅放量 , 带动公司整体业绩高速增长 。 2021年 , 按新冠和常规业务拆分来看 , 公司新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1.49亿元 , 同比减少 3.25%。 其中生物试剂实现营业收入 8.06亿元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 70%, 主要为公司生物试剂中属于新冠检测试剂原料的 PCR系列 、 qPCR系列和逆转录系列产品; 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44亿元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 30%, 主要为新冠抗体 、 核酸以及抗原检测试剂盒 。 常规业务方面实现营业收入 7.20亿元 , 同比增长92.00%。 2022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75亿元 , 同比增长 80.07%; 实现归母净利润 4.31亿元 , 同比增长 28.18%。 身处黄金赛道 , 市场空间广阔 。 生物试剂方面 , 按组成和用途划分可分为 分子类 、 蛋白类 和 细胞类试剂 。 公司生产的生物试剂产品主要属于分子类试剂 。 政策角度来看 , 生物试剂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 , 支持和鼓励产业发展 , 弥补了我国生物试剂产业起步较晚的不足 。 从市场规模来看 , 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从 2015年的 39亿元增长到 2021年的 90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 。 从市场格局来看 , 生产分子类生物试剂的厂商较多 ,市场集中度低 ,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整体占有率较高 , 包括赛默飞 、 凯杰 、 Takara 、 BioRad四家企业 。 公司生物试剂产品应用终端主要针对科研院校 、 测序服务 、 试剂生产和早期 CRO研发 , 政策端决定了具备快速发展的优势 。 公司以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为方法学 , 以基因工程突变体为原料开发生物试剂 ,现已开发出超过 800 种生物试剂 , 覆盖了多个应用场景 。 由于目前市场份额多由海外企业占据 , 随着未来国产替代逻辑和趋势的不断加速 , 公司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 我国 POCT行业快速发展 , 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凸显 。 POCT产品方面 , 政策方面上 体外诊断行业是我国目前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 ,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 对体外诊断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 从市场规模来看 , POCT试剂市场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 POCT试剂的市场规模从 2015年的 43亿元增长到 2021年的 173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6.1 , 增长迅速 。 从竞争格局来看 , 海外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 海外企业在中国 POCT产业市场占有率 超过 50 , 主要有罗氏 、 强生 、 雅培 、 雷度米特等公司 , 而国产企业同样具备较大替代空间 。 公司 POCT检测产品 包括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 、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等 , 一共有心脑血管 、 炎症感染等 8个系列产品及配套质控品 。 子公司诺唯赞医疗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 、 全自动特核心 观点: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 定蛋白分析仪等 6款型号不同的诊断仪器 , 适配公司生产的 POCT诊断试剂 。 公司通过对 POCT诊断仪器的免费投放 , 通过对终端的免费安装 , 带动后续对公司POCT诊断试剂产品的需求 , 提升试剂产品销量 。 此外 , 公司目前 POCT诊断试剂的关键原料主要源于自产 。 借助公司自身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 超过 95%的 关键原料均来自于公司自产 。 通过贯通产业链上游 、 中游研发制造等环节 , 公司有效控制了经营成本 , 提升自身行业话语权 、 减少对供应商形成依赖的同时 , 也为后续研发提效 , 快速抓住市场各类产品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 。 四大研发平台构建全方位竞争优势 。 研发创新方面 , 公司深耕医疗诊断 、 生物医药核心关键领域 , 打破国际垄断的同时 , 也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 目前已形成 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 、 基于单 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 、 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 、 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 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 并通过四大技术平台持续打造生物试剂产品和 POCT产品 , 对下游的科研院校 、 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等客户实现全方位覆盖 。 研发投入持续丰富产品管线 。 从公司研发支出情况来看 , 公司研发支出整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 公司研发 支出比重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研发人员数量在 2021年有较为明显提升 , 研发人员由 436人上升至 652人 , 占 2021年员工人数的 27.39%。 作为以研发导向型的企业 , 公司研发支出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 具备较好的战略视野考量 , 叠加研发人员持续扩充 , 通过进一步丰富公司研发管线和产品管线 , 持续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 研发管线方面 , 公司目前生物试剂和POCT诊断产品研发管线齐全 , 进展顺利 , 在行业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环境中 , 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 投资建议 。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催化了持续的新冠检测需求 , 为公司生物试剂及 POCT检测产品提供了高速发展的机遇 , 催化公司快速成长 。 常规业务方面 , 分子类生物试剂和 POCT检测行业目前在我国整体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同时外资企业依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 随着行业政策逐步落地 , 国产替代的趋势不可逆转 , 叠加公司自身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 ,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 , 公司在分子类生物试剂和 POCT检测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 。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 EPS分别为 2.30元 、 2.51元和 2.86元 , 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 28.54倍 、 26.18倍和 22.95倍 , 给予买入评级 。13目录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四大研发平台构建全方位竞争优势2 核心主业高增长,新冠催化业绩高速增长5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4 研发布局全面,持续丰富产品管线1.1 公司历史沿革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招股说明书、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南京诺唯赞生物于 2012年成立于江苏省南京市,主要产品为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从业务板块来看,公司主营业务为 生物试剂 与 体外诊断产品 ,此外公司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技术服务业务。成立以来,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先后开拓了生物科研、体外诊断、生物医药等业务领域。2014年,公司开始运转高通量测序产品线。 2016年,正式推出系列 POCT体外诊断试剂。 2021年 11月,于上交所科创版上市。 2022年 3月 10日,公司的新冠抗原自测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发展至今,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图表 1:公司历史沿革52012年,南京诺唯赞生物于江苏南京注册成立及登记2014年, 高通量测序产品线 开始运转2015年,开始布局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线2016年,成立诺唯赞医疗,进军体外诊断业务,推出系列 POCT诊断试剂, 并自主研发配套全自动 POCT诊断仪器2017年,通过 ISO9001质量认证2018年,获评福布斯非上市公司最具潜力成长企业;获批建设江苏省蛋白质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扩充产品管线2020年,公司新型冠状病毒 IgG / IgM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1年 11月,公司于 上交所科创版 上市2022年 3月, 新冠抗原自测产品 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1.2 公司股权结构6 公司创始人曹林 、 段颖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 分别直接持有诺唯赞生物股份的 5.35%和 1.94%。 其他主要股东为南京诺唯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国寿成达 (上海 )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 (有限合伙 )、 杨奇 、 深圳旦恩先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旦恩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 分别持有公司股份的 40.48%、 7.74%、 5.45%、4.24%。 目前公司直接全资控股 6家公司 , 分别为南京诺唯赞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 南京诺唯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唯赞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 江苏康科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诺唯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同时 , 公司参股江苏液滴逻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6.67%。图表 2:公司股权结构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招股说明书、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曹林 段颖5.35% 1.94%一致行动人南京诺唯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寿成达 (上海 )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 (有限合伙 ) 杨奇深圳旦恩先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旦恩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唯赞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江苏康科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液滴逻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0.48% 7.74% 5.45% 4.24%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6.67%1.3.1 2022Q1业绩快速增长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 公司整体营业收入情况来看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8.69亿元 , 同比增长 19.44%; 2022Q1实现营业收入 9.75亿元 , 同比增长 80.07%。 业绩方面 , 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6.78亿元 ,同比减少 17.46%; 2022Q1实现归母净利润 4.31亿元 , 同比增长 28.18%。 受益于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检测刚需 , 公司新冠相关产品大幅放量 , 带动公司整体业绩高速增长 。图表 3: 2017-2021Q1营业收入及增速0%200%400%600%0510152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营业收入(亿元) 增速图表 4: 2017-2021Q1归母净利润及增速-1000%0%1000%2000%3000%4000%024681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归母净利润(亿元) 增速1.3.2 生物试剂业务提供支撑, POCT等业务快速发展8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 诺唯赞目前的业务可以分为三块 , 分别为生物试剂 、 体外诊断产品和技术服务 , 其中 , 体外诊断产品可分为 POCT诊断试剂和 POCT诊断仪器 。2021年 , 生物试剂实现营收 13.74亿元 , 是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 POCT诊断试剂实现营收 4.29亿元 , POCT诊断仪器实现营收 944万元 , 是公司第二大业务板块;技术服务实现营收 0.52亿元;其他业务实现营收 378万元 。 从业务构成看 , 2021年公司生物试剂 、 POCT诊断试剂 、 POCT诊断仪器 、 技术服务和其他业务在公司总营收占比分别为 73.53 、 22.98 、0.51 、 2.78 和 0.20 。 从趋势上来看 , 公司业务结构正逐步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图表 5:公司产品收入细分(亿元)图表 6:公司历年收入构成分产品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生物试剂 1 1.57 2.38 9.96 13.74POCT诊断试剂 0.0024 0.065 0.28 5.6 4.29POCT诊断仪器 0.0004 0.0088 0.013 0.026 0.094技术服务 - - - - 0.52其他业务 0.12 0.061 0.012 0.055 0.038图表 7:公司 2021年营业构成(亿元)0%20%40%60%80%10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生物试剂 POCT诊断试剂 技术服务 POCT诊断仪器 其他业务73.5322.982.78 0.51 0.2生物试剂 POCT诊断试剂 技术服务 POCT诊断仪器 其他业务1.3.3 新冠业务驱动业绩高速增长,常规业务快速提升9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 按新冠和常规业务拆分来看 , 2020年公司新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1.84亿元 , 其中生物试剂实现营业收入 6.65亿元 , 主要为公司生物试剂中属于新冠检测试剂原料的 PCR系列 、 qPCR系列和逆转录系列产品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 56%;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19亿元 , 主要为新冠抗体 、 核酸以及抗原检测试剂盒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 44%。2021年 , 公司新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1.49亿元 ,同比减少 3.25%。 其中生物试剂实现营业收入 8.06亿元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 70%;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44亿元 , 在新冠业务中比重约为30%。 常规业务方面 , 公司 2020年常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75亿元 , 同比增长 39.93%;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 7.20亿元 , 同比增长 92.00%。图表 8: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亿元)图表 10: 2021新冠收入结构(亿元)8.0670%3.4430%生物试剂 体外诊断6.6556%4.941%0.192%0.11%5.1944%生物试剂 检测试剂 抗体 检测试剂 核酸 检测试剂 抗原抗体体外诊断图表 9: 2020新冠收入结构(亿元)1.12 1.712.683.757.29.75011.84 11.49-20%0%20%40%60%80%100%051015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Q1非新冠营业收入 新冠营业收入 非新冠业务增速 新冠业务增速核酸体外诊断 抗原体外诊断13目录布局全产业链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四大研发平台构建全方位竞争优势2 核心主业高增长,新冠催化业绩高速增长5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4 研发布局全面,持续丰富产品管线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免疫学 酶学 化学 细胞工程学 生物信息学四大技术平台生物试剂产品P C R 系列 、 qP C R 系列 、 分子克隆系列 、 逆转录系列 、 基因测序系列 、 B i o - as s ay 系列 、 提取纯化系列 、 基因编辑系列 、 细胞 / 蛋白系列P O C T 产品心脑血管 、 炎症感染 、 优生优育 、 胃功能 、 自体免疫 、 肾功能 、 慢病管理 、 呼吸道制药企业及CR O 企业分子诊断生物试剂生产企业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体检机构科研院校技术服务mR N A 疫苗临床前 / 临床试验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评测服务2. 生物试剂、 POCT为公司核心产品组合11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中航证券研究所图表 11:公司主要产品 基于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免疫学 、 酶学等领域的专业技术 , 公司构建了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 并通过四大技术平台持续打造生物试剂产品和 POCT产品 , 对下游的科研院校 、 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等渠道进行全方位覆盖 。 此外 , 公司技术服务于 2020年开启 , 于 2021年逐步开展规模化商业运作 。2.1.1 政策支撑生物试剂产业高景气12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图表 12:我国生物试剂发展政策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2013年 3月 国务院 计量发展规划( 2013年 -2020年)加强标准物质定值、分离纯化、制备、保存等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提高技术指标。加快标准物质研制,提高质量和数量,满足食品安全、生物、环保等领域和新兴产业检测技术配套和支撑需求。生物领域重点方向:基因核酸标准物质,蛋白质、脂质和毒素标准物质,微生物标准物质,生物工程多糖标准物质等标准物质的研制以及相关前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2014年 10月 国务院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的若干意见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 5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 要到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到 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8%。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研发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医疗装备和生物治疗技术。2016年 7月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 规划 重点围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领域需求, 加强高端检测试剂、高纯试剂、高附加值专有试剂研发,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试剂;开展科研用试剂共性测试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完善质量体系,提升科研用试剂保障能力。2016年 11月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2017年 5月 科技部、等 四部门 “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 专项规划 注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试剂和高端高纯专用试剂2017年 10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面向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需求,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突破实验动物资源和模型、科研用试剂、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等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围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领域需求,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一批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试剂和专用试剂,注重高端检测试剂、高纯试剂、高附加值专有试剂的研发,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完善质量体系,提升自我保障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物试剂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随着我国对于科研创新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 叠加我国生物产业的目前处于升级转型和全球化发展的环境 中 ,我国生物试剂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 。 政策角度分析 ,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 , 支持和鼓励产业发展 , 弥补了我国生物试剂产业起步较晚的不足 。 公司生物试剂产品应用终端主要针对科研院校 、 测序服务 、 试剂生产和早期 CRO研发 , 在政策端具备了快速发展的优势 。2018年 1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 究的若干意见到 2020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科学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到 2035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2019年 6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 意见到 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 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2019年 10月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年本) 鼓励类产业:生物高分子材料、填料、试剂、芯片、干扰素、传感器、纤维素生化产品开发与生产2020年 8月 国家药监局 药审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 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生产用原材料应符合现行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关规定和 /或与国际通行要求一致。提供工程菌以外的生产用其它原材料的来源、质量标准及检定报告。2020年 10月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2020年 12月 科技部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 规划 加大民生领域科技投入,加强检测试剂、疫苗和生物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研制,共同加强传染病防治药物、罕见病药物和 高性能医疗设备研发,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2021年 3月 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2021年 10月 国家发改委 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 方案的通知到 2025年,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品种,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生产基地。原料药产业创新发展和先进制造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供给体系韧性显著增强,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为国际竞争合作锻造特色长板。2021年 12月 国家药监局 “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 高质量发展规划 将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中药、疫苗、基因药物、细胞药物、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新材 料、化妆品新原料等领域的监管科学研究,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2022年 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提高疫苗供应链保障水平。支持疫苗企业和重要原辅料、耗材、生产设备、包装材料企业协作,提高各类产品质量技术水平。2022年 5月 国家发改委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 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测序成本。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 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2.1.1 政策支撑生物试剂产业高景气13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2.1.2 分子类生物试剂产业链概况14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图表 13:分子试剂产业链 从分子试剂产业链来看 , 试剂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主要包括: 生物原料 , 如抗原 、 抗体 、 生物酶 、 高分子微粒材料等; 化学原料 , 如高纯度氯化钠 、 碳酸钠 、柠檬酸等; 生产设备 , 如 切割工具 、 光学器件等; 包装材料及耗材 , 如 PCR试管 、 培养皿等 。 中游的 试剂生产商 对上游原材料进行加工 , 开发种类丰富的各类生物试剂 , 其中 , 国内代表企业有诺唯赞 、 全式金 、 康为世纪 、 爱博泰克 、 翊圣生物 。 其下游应用终端覆盖科研院校 、 生物科技公司 、 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 , 主要划分为科研与工业两类应用终端 。 公司生物试剂产品客户群体覆盖盖 北大 、 清华 、 中科院等科研院校 、 产业链中游的高通量测序服务 和 分子诊断试剂企业 以及 制药企业 和 CRO公司 等 。2.1.3 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规模平稳增长15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招股书 、 中航证券研究所整理 从市场规模来看 , 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从 2015年的 39亿元增长到 2021年的 90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 。 此外 , 预计到 2024年 , 分子试剂市场规模将达 124亿元 , 而 2021-2024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3 。图表 14: 中国分子类试剂市场规模及预测图 15:中国分子类试剂市场竞争格局 从市场格局来看 , 生产分子类生物试剂的厂商较多 ,市场集中度低 ,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整体占有率较高 , 包括赛默飞 、 凯杰 、 Takara 、 BioRad四家企业 , 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 、 11 、 7 和 5 。 公司在市场占有率约为 4 , 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 在中国本土企业中 , 诺唯赞 、 全式金 、 康为世纪 、 爱博泰克 、 翊圣生物在本土品牌分子类试剂的市场占有率最高 , 分别为 14 、 5 、 2 、 2 和1 。 分子类生物试剂为公司重点产品 , 公司在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中为我国的领先企业 。 由于目前市场份额多由海外企业占据 , 随着未来国产替代逻辑和趋势的不断加速 , 公司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图表 16:中国国产品牌分子类试剂市场竞争格局76%1%2%2%5%14% 诺唯赞 全式金 康为世纪 爱博泰克 翊圣生物 其他 54. 95%4%4.7 %6.7 9%11. 09%18. 48% 赛默飞 凯杰 Takara BioRad 诺唯赞 其他 0%5%10%15%20%05010015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E 2023E 2024E市场规模(亿元) 增速2.1.4 公司生物试剂产品覆盖范围广16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官网、中航证券研究所 生物试剂按组成和用途划分 , 可分为 分子类 、 蛋白类 和 细胞类试剂 。 公司生产的生物试剂产品主要属于分子类试剂 , 分子类试剂主要包含分子生物学酶和缓冲液等 ,不同的酶的种类 、 用量以及缓冲液的配方等构成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试剂 。 公司以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为方法学 , 以基因工程突变体为原料开发生物试剂 ,现已开发出超过 800 种生物试剂 。 产品按用途分为 PCR 系列 、 qPCR 系列 、 分子克隆系列 、 逆转录系列 、 基因测序系列 、 Bio-assay 系列 、 提取纯化系列 、 基因编辑系列和细胞 /蛋白系列等多个系列 , 覆盖了多个应用场景 。图表 17:公司分子试剂主要产品系列产品系列 主要 用途 应用场景 产品示意图PCR系列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 是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目的基因片段扩增放大几百万倍的技术 , 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最基础 、 最核心的工具技术之一 。 公司的 PCR 系列产品包含完成各类 PCR 反应所需核心组分 ,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进行基因相关研究 , 如目标基因的体外扩增 、 序列克隆 、 序列鉴定等;也可以用于基因检测试剂 、 诊断试剂的研发和生产 。科学研究 、 体外诊断 、医药及疫苗研发 、 动物检疫qPCR系列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 是一种通过荧光信号对 PCR 扩增进程进行实时监测 , 进而达到目的基因含量测定的技术 , 是目前最主流的基因含量测定的工具技术 。 公司的 qPCR 系列产品包含完成各类 qPCR反应所需核心组分 , 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进行目标基因的含量测定;也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试剂 、 动物疾病检测试剂 、 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 。科学研究 、 体外诊断 、医药及疫苗研发 、 动物检疫分子克隆系列分子克隆是一种用于分离已知 DNA 序列 , 并以 in vivo( 活体内 ) 方式获得大量复制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也常用来在体外对目的基因进行特定的编辑 , 如添加启动子 、 完成基因融合或截短 、 基因编码序列修改等 。该技术是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 公司的分子克隆系列工具产品可 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快速 、 准确的进行目标基因的克隆和序列编辑 。科学研究 、 医药及疫苗研发逆转录系列逆转录反应 (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ction) 是一种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 , 需逆转录酶催化才能完成 。 该反应广泛应用于 RNA 序列的获取 、 编辑 、 检测等领域 , 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最基础的工具之一 。 公司的逆转录系列产品包含完成各类逆转录反应所需核心组分 , 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进行RNA 相关研究;也可以用于基因检测试剂 、 诊断试剂的研发和生产 。科学研究 、 体外诊断 、动物检疫2.1.4 公司生物试剂产品覆盖范围广17产品系列 主要 用途 应用场景 产品示意图基因测序系列高通量测序技术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 DNA 分子进行序列测 定 。 公司的基因测序系列产品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进行各测序平台上 多种样本的可测序文库的构建;也可以用于基于 NGS 方法学平台的多种 应用领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 如产前诊断 、 肿瘤检测 、 病原微生物检 测 、 分子育种等 。科学研究 、 高通量测序 、体外诊断 、 医药及疫苗研发 、 动物检疫Bio-assay系列生物学活性是确保抗体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 生物学活性测定主要是在体外建立相应的细胞评价模型 , 并与活性标准品比较从而进行评价 。 公司的 Bio-assay 系列产品包括细胞活力检测 、 报告基因检测和免洗Elisa 试剂等 , 可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高通量抗体筛选和体外药效学评价等 。科学研究 、 医药及疫苗研发提取纯化系列 公司的提取纯化系列产品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从体液 、 组织 、 细胞等样本中获取高纯度核酸;也可以用于基因检测试剂 、 诊断试剂的研发和生产 。 科学研究 、 体外诊断 、动物检疫基因编辑系列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基因进行修饰的基因工程技术 , 在基因研究 、 基因治疗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应用广泛 。 公司的基因编辑系列产品可以用于支持研究人员进行导向 RNA 的体外合成 、 编辑复合物的体外组装以及编辑产物的筛选鉴定等核心步骤 。科学研究体外转录及修饰系列体外转录是在体外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的技术 。 合成的 RNA 再经过一系列修饰 , 可成为具有活性的稳定的 RNA。 该技术和产品是 mRNA 疫苗研发中的关键核心原料 。科学研究 、 医药及疫苗研发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官网、中航证券研究所2.1.5 生物试剂业务高速增长,盈利能力稳定18资料来源: Wind、中航证券研究所0%50%100%150%200%250%300%350%02468101214162017 2018 2019 2020 2021营业收入(亿元) 增速 公司生物试剂业务连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 剔除新冠产品影响表现依旧亮眼 。 从收入方面来看 , 2021年公司生物试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3.74亿元 , 同比增长37.93%。 剔除新冠产品影响 , 公司 2021年生物试剂常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68亿元 , 同比增长 71.60%。 毛利率方面 , 公司 2021年生物试剂业务毛利率为 91.79%,表现较为稳定 。图表 18:生物试剂业务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19: 2020-2021生物试剂常规业务营业收入及增速0204060801002017 2018 2019 2020 2021图表 20:生物试剂业务毛利率( %)0%10%20%30%40%50%60%70%80%01234562020 2021营业收入(亿元) 增速2.2.1 政策推动体外诊断行业持续快速发展19资料来源:各政府官网、中航证券研究所图表 21:我国体外诊断发展政策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文件名称 文件内容2011年 11月 科技部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 展规划 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在一体化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系统等高端产品方 面实现重点突破,加速体外诊断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幅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012年 12月 国务院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2013年 2月 国家发改 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2013年修正版鼓励类产业医药类:现代生物技术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新型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大规模细胞培养和纯化技术、大规模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新型医用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医疗急救及移动式医疗装备、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家用医疗器械、新型计划生育器具(第三代宫内节育器)、新型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及关键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13年 11月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管理,依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国食药监械 2007 229号)等有关规定,总局组织制定了 6840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 2013版) 。本目录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的特点编制而成,目录结构中设置了“序号、产品类别、产品分类名称、预期用途、管理类别”等五个部分。2015年 7月 国家发改 委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重点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产品产业化,开发用于血细胞、生化、免疫、基因等分析的自动化临床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2016年 7月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 新规划 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病理诊 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竞争力。2016年 10月 工信部等 六部门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重点发展高通量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全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流水线( TLA)及相关试剂,单分子基因测序仪及其他分子诊断仪器,新型即时检测设备( POCT)。加强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信息化管理软件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