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研究结论 碳中和形成全球共识, 1.5目标紧迫。 经过长达 30 年的国际谈判和气候合作,巴黎协定框架下确定全球升温低于 2,努力控制在 1.5的目标,大部分国家定下了不晚于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UNFCCC 公开报告显示,各国仍需大幅提高或超额完成国家自主贡献; IPCC 研究显示, 2010-2019 年间 全球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1.5目标紧迫。 中国面朝 3060 目标,“ 1+N”政策体系自上而下落实。 低碳转型有利于化解能源供需矛盾和能源安全问题,我国也已具备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一定优势。 中央层面,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成为中国 3060 目标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 在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 30 多个涉及 双碳 的全国和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措施作了总体部署 。新能源领域,明确目标 2030 实现风电、光电总装机容量 12 亿千瓦以上,高碳领域陆续发布了 建筑、钢铁行业等发展意见, 为 转型经济 奠定 了 基础。 地方层面,大部分省市已出台落实政策,明确短、中、长期碳减排规划。短期目标上, 地方 目标更具灵活性 ,天津、安徽、河南、湖南、黑龙江和宁夏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目标高于国家目标,浙江、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甘肃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均超 20%;中长期目标上, 地方 定量目标多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 、 预期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国内绿色金融政策及践行。 绿色经济快速推动 之下 ,绿色金融也紧随其上。 “双碳”目标带来巨大资金需求,目前绿色投资缺口较大并呈扩大趋势。我国早在 10 年前就开始布局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 经多年探索, 绿色金融体系 已形成“五大支柱”。 碳金融 体系的完善、产品创新、和国际交流,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 。 绿债方面,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债市场, 2021 年在境内外市场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同比增长 140%至 1095 亿美元,实现强劲反弹, 2021 年底累计绿色债券发行量为 1992 亿美元 , 中国市场对碳减排做出积极回应。 绿色投资缺口、绿色金融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碳金融、绿色债券的催化奠定了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碳”察机遇,以新能源为抓手 。 我们认为“先立后破” 将成为今后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的核心思想 , 在坚定“双碳”目标的前提下,中长期的增量能源供给预计仍将倚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光伏发电、风电、核电都将快速发展,并将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成为覆盖增量用电需求的主力,并在 2030年以后逐步对火电的电量份额进行替代。 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 到今年 6 月底, 中国 大陆 加入 PRI突破 100 家 ;截至今年 7 月 1 日, 加入 TCFD 的机构 达 47 家 。 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的披露。 我们的统计下 ,截至今年 6 月 8 日, 已有 272 家( 91%)沪深 300 上市公司发布 2021 年 ESG 报告 ,过去三年发布报告的公司 数量稳步增长 。 危废处理 、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披露率 分别为 79%和 92%;应对气候变化披露率和水资源管理披露率 分别达 62%和 63%,公共事业、能源行业 披露应对气候变化信息 的公司占所在行业的 88%和 83%,反映出受“双碳”目标影响较大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采取行动。 在“双碳”目标 指引下, 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型、新技术研发不仅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也为金融 投融资 开打了更大的空间,金融和实业构建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风险提示 一、 “双碳”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二、 假设条件发生变化将导致测算结果产生偏差 三、 公司 ESG数据披露标准不统一 报告发布日期 2022年 08月 05日 薛俊 021-63325888*6005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5100002 陈至奕 021-63325888*6044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9090001 周迪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21050001 陈 刚 chen_ 执业证书编号: S0860514050003 孙国翔 境外 ESG监管新发展: 东方证券 ESG专题研究系列之二 2022-07-17 ESG 投资的起源、现状及监管: 东方证券 ESG专题研究系列之一 2022-03-08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东方证券 ESG专题研究系列之三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2 目 录 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 1.5 目标紧迫 . 4 全球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 . 4 气候变化的现状:充满挑战性的 1.5 目标 . 5 二 、 中国面朝 3060目标 , “1+N”政策体系自上而下落实 . 6 低碳转型对我国的积极影响和稳步推行的意义 . 6 中央 : 双碳 “1+N”政策顶层引领 . 7 地方:各地纷纷落实政策,落实碳达峰目标遍地开花 . 8 三、国内绿色金融的政策和践行 . 11 绿色投资资金缺口较大并呈扩大趋势 . 11 国内绿色金融政策发展历程 . 12 碳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三条发展主线 . 15 现有碳金融工具的规模及其发展速度 . 16 碳市场融资工具 16 碳市场交易工具 16 碳市场支持工具 17 绿色信贷的资金引导作用 . 18 绿色债券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 18 四 、 “碳 ”察机遇 : 以新能源为抓手 . 19 能源结构与 “双碳 ”背景下的变化 . 19 新能源发展为 “双碳 ”的有力抓手 . 20 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 . 20 转型案例 1:华能国际推进能源结构转型 23 转型案例 2:宝钢股份 碳中和路线 24 五、总结 . 25 风险提示 . 26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3 图表目录 图 1: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历史时间线 . 4 图 2:全球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 . 6 图 3: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 6 图 4: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涨, 1.5 目标紧迫 . 6 图 5: 2020 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占全球的比重 . 7 图 6:中国光伏 硅料及组件环节占全球的比重 . 7 图 7:碳中和投资缺口预测 . 12 图 8:过去 6 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 . 19 图 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绿 色债券市场 . 19 图 10:我国碳中和路径下的能源消费需求预测 . 20 图 11:我国一次电力发电量预测 . 20 图 12:我国未来十年的传统能源发展预测 . 20 图 13:中国加入 PRI 机构数量(截至 2022 年 6 月末) . 21 图 14:中国大陆的 TCFD 支持机构数量(截至 2022 年 7 月 1 日) . 21 图 15: 2019-2021 年沪深 300成分股公司 ESG 报告发布情况 . 22 图 16: 2021 年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披露情况 . 22 图 17: 2021 年危废处理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披露情况 . 22 图 18: 2021 年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情况 . 23 图 19:华能国际 2021 年燃煤机组规模结构 . 23 图 20:华能国际 2021 年发电装机结构 . 23 图 21:华能国际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逐渐提高 . 24 图 22:宝钢股份中长期减碳规划 . 24 图 23:宝钢股份技术节能量(万吨标煤) . 25 图 24:近三年吨钢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 25 图 25:宝钢股份内部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计划(兆瓦) . 25 表 1:巴黎协定主要内容 . 5 表 2:各省市相关双碳目标(到 2025 年) . 8 表 3:各省市相关双碳目标(到 2030、 2060 年) . 10 表 4: 2020-2050 年各种情景下的总投资需求(单位:万亿元) . 12 表 5:绿色金融政策梳理 . 13 表 6:境外对 TCFD 的吸收整合 . 21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4 一、 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 , 1.5目标紧迫 全球 合作 以 应对气候变化 三大里程碑式文件为 世界各国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 90年代,世界各国间的 国际气候谈判拉开帷幕 ,在长达 30年的国际谈判中,先后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定书和巴黎协定 三大里程碑式文件 ,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打下坚实基础。 1992 年,各国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确立了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和国际气候谈判的总体框架。在此后数十年的缔约方大会上还先后形成了京都协定书、“ 巴厘 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巴黎协议等文件,气候减排目标越来越明确、具体,直至巴黎协定中明确为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将全球变暖 控制在 2以内 , 并努力控制在 1.5以内 。 图 1: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历史时间线 数据来源: UNFCCC, 东方证券研究所 巴黎协定 明确温控目标, 强调了金融支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应对,主要内容包括( 1)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内,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以内的措施;( 2)每 5 年审查一次各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 3)通过气候融资,帮助贫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并改用可再生能源。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气候减排目标,巴黎协定第 2 条 1(c)明确规定“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这同时也是要求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将气候目标 与 金融框架 结合 ,进行可持续性投资,实现整体共赢。 1992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效1997COP3通过 京都议定书 2005 京都议定书 生效2007COP13通过“巴厘路线图”2009COP15通过 哥本哈根协议 2015COP21通过 巴黎协定 2021COP26通过 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5 表 1: 巴黎协定主要内容 核心目标 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之内。 全球达 峰与“气 候中和” 为了实现 温控目标 , 缔约方 旨在尽快 达 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 峰值,认识到 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峰值将需要更长的时间,以便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减排承诺 缔约方应每 5 年通报一次国家自主贡献 。 损失与 损害 缔约方应在合作和促进的基础上,就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有关的损失和损害,包括通过华沙国际机制,加强了解、行动和支持。 对发展 中国家的 资金支持 重申了发达国家 缔约方 有义务支持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努力建设清洁、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 提供协助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资金, 同时首次鼓励其他缔约方自愿捐款。 透明度 报告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信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性 。 数据来源: UNFCCC,东方证券研究所 COP26 以行动落实巴黎协定 , 为全世界走上更可持续的低碳道路奠定基础。 2021 年 10 月31 日至 11 月 13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 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 并最终形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呼吁所有国家在 2022年提出更有力的国家行动计划,重申并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全面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亿美元的承诺 ,呼吁提供两倍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构建复原力 。 同时还有以下 亮点: IFRS 成立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 ISSB) ,后者 旨在为了公众利益并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将国际上常用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统一化, 负责制定全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的全球基准。 在今年 3 月, ISSB 发布了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均基于TCFD 框架。 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 GFANZ)宣布,已经有来自 45 个国家的 450 多家金融机构承诺将调整其投资活动,向净零排放过渡,并努力提供在未来 30 年内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 100 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些金融机构资产价值共计超过 130 万亿。 中美联合发布中美关于在 21 世纪 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承诺合 作应对气候危机,加快向全球净零经济转型; 提出终端用户行业脱碳、电气化与能源转型社会效益最大化两项目标;深入甲烷减排合作;通过有效执行禁止非法进口的法律共同支持消除全球非法毁林;承诺终止对未加装减排设施的国际煤电支持 等。 气候变化的现状:充满挑战性的 1.5目标 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仍然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 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举出本国的碳中和目标和时间表,大部分国家将实现碳中和定在了不晚于 2050年,也有部分国家根据国情将碳中和实现节点放在 2045、 2060 年等。但另一方面,根据 联合 国气候变化组织 ( UNFCCC)公开的最新国家自主贡献( NDC)综合报告显示, 考虑到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的最新国家自主贡献的执行, 到 2030 年,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将 比 2010 年高 15.9%。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1.5 特别报告,全球排放路径要符合 1.5温控目标,则 2030 年的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需比 2010 年降低约 45%, 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为了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2 以下, 则 203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比 2010 年降低约 25%,并在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6 207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这 意味着,迫切需要从现在到 2030 年大幅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雄心,或者大幅超额完成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 ,或者兼而有之。 图 2: 全球主要国家的 碳中和目标 数据来源: ECIU, 东方证券研究所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最新报告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显示,2010 至 2019 年间,全球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如果不立即在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的话,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以内 的目标则无法实现。 图 3: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图 4: 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涨, 1.5目标 紧迫 数据来源: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2021) ,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IPCC, 东方证券研究所 二、中国面朝 3060 目标,“ 1+N”政策体系自上而下落实 低碳转型对我国的积极影响和稳步推行的意义 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石油和天然气多以进口为主,发电依赖煤炭,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汽车保有量居高不下, 同时 还 作为 世界工厂 为全球提供各种产品 。这使得我国不仅能源供需矛盾较大,能源安全也由于对外依赖度高而受威胁, 并且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居 第一大国。如果我们能够顺利转型为低碳国家,这些问题都能有效化解。 2045: 德国、瑞典、葡萄牙2050: 日本、法国、英国、韩国、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丹麦、匈牙利、新西兰、卢森堡、欧盟、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新加坡、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南非 2060: 中国、俄罗斯、乌克兰、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7 目前 ,我们 已经 具备了在光伏、新能源车、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 一定 优势。光伏硅料及组件环节占全球的比重近几年来持续提升,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存在。作为制造业大国的规模效应和巨大的内地市场将为绿色产业打开空间,并降低成本,推动科技进步。 图 5: 2020 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占全球的比重 图 6: 中国光伏硅料及组件环节占全球的比重 数据来源: CPIA, 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CPIA, 东方证券研究所 但在我国宣布双碳目标后,部分地区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并有了拉闸限电等运动式减碳。对此,政府要求尊重基本国情,综合考虑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各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合理设定目标。运动式减碳导致减排成本反而偏高,片面强调能耗及碳排放量控制,减排效益不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双碳“ 1+N”政策顶层引领 2021 年 10 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成为中国 3060 目标的顶层设计,也是“ 1+N”政策体系中的 1。意见明确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的方向,为之后重点领域的政策奠定了基调: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 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 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8 在 N 方面,国务院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 30 多个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全国和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措施作了总体部署。要求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发电和供热、工业、交通、建筑等成为重要领域。 在新能源领域, 2022 年 5 月 14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 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实现到 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在高碳领域,政府各部门积极出台与转型相关的行业指导性文件。 2022 年以来,陆续发布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等文件,明确了相关行业的转型目标、计划和路线图。 在金融领域,以人民银行为主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评价方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文件,完善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了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 地方:各地纷纷 落实 政策,落实碳达峰目标遍地开花 根据我们的 梳理,大部分省市已经通过出台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等相关双碳政策,落实中央定下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双碳目标。 在短期双碳目标方面,各省定量目标多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部分目标基于各省 能源、 产业结构差异 、自然资源分布不同, 具有灵活性, 部分目标高于或低于国家目标。例如,单位 GDP能耗方面,天津、安徽、河南、湖南、黑龙江和宁夏提出的目标均高于国家目标(相较 2020 年下降13.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指标上,浙江、福建、湖南、广西、云南 、甘肃的目标均高于国家目标(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 ),天津、河北、江西、河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陕西、宁夏低于国家目标 ;森林覆盖率指标上,北京、河北、浙江、吉林、广西、贵州 的目标均高于国家目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而在单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比指标上,黑龙江、宁夏低于国家目标。 在中长期双碳目标上, 各省定量目标多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确保如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 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表 2: 各省市相关双碳目标(到 2025 年) 地区 到 2025 年 全国 单位 GDP 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 ; 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东部地区 北京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7.5%; 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 30 亿立方米以内。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类水体, 森林覆盖率达到 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32%,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天津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11600家,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 11.5%以上,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4.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68%。 河北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3%以上 ; 森林覆盖率达到 36.5%,森林蓄积量达到 1.95 亿立方米,为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9 江苏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 部分领域和行业率先达峰,双碳数智平台建成应用。 单位 GDP 能耗、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4%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61.5%,森林蓄积量达到 4.45亿立方米,全省碳达峰基础逐步夯实。 上海 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 2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福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 7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 26.1%左右 ,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服务业发展优质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广东 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有 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海南 完成国家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降低目标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 85%,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6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8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大于 80%。 中部地区 山西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 续减少 ,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 安徽 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4%,力争下降 14.5%。 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4 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累计达到 13.67 万吨、 0.69 万吨、 8.3 万吨、 3.07 万吨。 江西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机制初步形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8.3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8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 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 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0%以下,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16%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全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1.1 亿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 1.3 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5000 万千瓦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 1.4 亿吨 /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 11000 公里以上 。 单位 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5%以上 ,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 297 克标准煤 /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 5%。 湖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2%左右 ,森林蓄积量达到 7.1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东北地区 吉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5%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到 45.8%,森林蓄积量达到 11.02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黑龙江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6%,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5%左右 ,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 50%,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 94%。 西部地区 内蒙古 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任务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 75%以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8%;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 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 15.5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基础。 广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以上 ;风电、太阳 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4000万千瓦; 森林覆盖率达到 62.6%,森林蓄积量达到 10.5 亿立方米。 成渝地区(重庆、四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放缓,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为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0 川) 贵州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0%以上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目标要求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 95%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保持在 90%以上。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5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7.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12%。 云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20 年分别 下降 13.5%、 1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 85%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46%以上 。 陕西 “十四五”时期 全省能耗强度下降 1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 18%。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49.5%,地热能供暖面积提高到 7000 万平方米, 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6%。关中地区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到 2025 年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甘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2.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8000万千瓦以上 ; 森林覆盖率达到 12%,森林蓄积量达到 2.8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 础。 宁夏 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16%。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左右 。 数据来源: 政府官方平台 、广西日报、 绿金院、 新华网, 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红色加粗表示高于国家目标,黑色加粗表示与国家目标一致或低于国家目标) 表 3: 各省市相关双碳目标(到 2030、 2060 年) 地区 到 2030 年 到 2060 年 全国 单位 GDP 能耗大幅下降;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东部地区 河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大幅下降;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9%以上 ; 森林覆盖率达到 38%左右 ,森林蓄积量达到 2.20 亿立方米,确保 2030 年前碳达峰。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江苏 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 。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全面建立,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 浙江 单位 GDP 能耗大幅下降;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5400万千瓦以上;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1.5%左右 ,森林蓄积量达到 5.15 亿立方米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碳中和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管控,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上海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 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70%,确保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 中部地区 江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 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9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先进高效的节能降碳技术与碳中和路径全面推行,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河南 “十五五”期间,经过继续努力, 2030 年前实现碳 / 投资策略 | 专题报告 “碳”察中国绿色经济新机遇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 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11 达峰。 湖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4千 万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 8.45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东北地区 吉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5千 万千瓦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到 46%,森林蓄积量达到 11.41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 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西部地区 内蒙古 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任务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 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 2亿千瓦、发电总量超过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国家要求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广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以上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超过 7千 万千瓦;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62.6%,森林蓄积量保持在 10.5 亿立方米以上,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甘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5%左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3 亿千瓦以上 ; 森林覆盖率达到12.5%,森林蓄积量达到 3 亿立方米左右,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目标。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与全国同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宁夏 二氧化碳排放量顺利实现达峰。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大幅下降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 。 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左右 。 数据来源: 政府官方平台 、广西日报、 绿金院、 新华网,东方证券研究所 (注:红色加粗表示高于国家目标,黑色加粗表示与国家目标一致或低于国家目标) 三、国内绿色 金融 的 政策和 践行 在绿色经济 快速推动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也紧随其上。绿色投资缺口、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