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行业 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1 汽车 证券 研究报告 2018 年 05 月 01 日 投资 评级 行业 评级 强于大市 (维持 评级 ) 上次评级 强于大市 作者 邓学 分析师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1110518010001 dengxuetfzq 周沐 联系人 zhoumutfzq 资料 来源: 贝格数据 相关报告 1 汽车 -行业研究周报 :18 年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 打开良性竞争市场 汽车行业周报( 2017.04.16-2017.04.22 ) 2018-04-22 2 汽车 -行业点评 :新能源汽车: Q1销量如期淡季不淡 Q2 预计供需两旺 2018-04-16 3 汽车 -行业研究周报 :17 年双积分成绩放榜 3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117% 汽车行业周报( 2017.04.09-2017.04.15 ) 2018-04-15 行业走势图 以史为鉴:美日汽车贸易战 事件 4 月 10 日 博鳌论坛中国表态放开市场准入,其中,汽车关税下调,放开汽车外资股比。 4 月 17 日 , 发改委明确 汽车行业 5 年 开放时间表:“ 2018 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 , 2020 年取消商用车 , 2022 年取消乘用车 的合资股比, 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 市场大幅波动调整,年初至今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汽车行业跌幅 -13.3%,排名倒数第 3, 4 月 行业跌幅 -7.6%,排名 倒数第 6。 中美贸易冲突冲击市场,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影响几何?有必要从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辨。 我们特别从两个维度: 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化形成的沿革 和 美日 80 年代贸易战的历史借鉴 ,深入理解未来中国汽车的基本面、格局和价值,从而认识目前汽车个股的投资价值。 结论:要有自信 ,中国汽车大国变强国 势不可挡。 点评 1、 关税下降,今年大概率从 25%下调至 15%,进口豪车面临可能的价格冲击,但进口车在中国占比仅 4%,并且在价格、服务和售后的不足,难成主流,对主力市场(合资 +自主)影响不大。 2、 中美贸易战 ,与 80 年代日美贸易战 “形”似“神”不似。中国和当年日本 汽车 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差别巨大。中国放开市场准入和关税下调,仍然强化“龙头扩张”和“ 新能源汽车”两大主流趋势。 3、 从 80 年代合资模式奠定中国汽车工业基础和现状, 中国 汽车处于充分竞争格局,对品牌、技术、管理和营销上的壁垒极高 。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合资和自主,龙头份额加速扩张 。 市场准入放开,将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新增产能、技术、企业,加速进入中国推动供需两旺。 4、 中国电动汽车,无论整车、三电和零部件,都具有领先优势,比起当年汽车“市场换技术”,电动汽车将“市场”和“技术”比翼齐飞 。 中国传统汽车技术,发动机有效突破, 汽车电子、车联网的本土化优势明显。但变速箱、底盘控制、车辆安全仍是长期短板,并购、合资和合作将成主要手段 。 5、 对于外资,合资模式已经实现在华 利益,新建产能和收购股份,带来的重置成本过高。我们认为,合资仍是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 投资建议 2018 年是汽车小年,汽车板块今年以价值波段为主,在“黑天鹅事件”,寻找市场错杀的价值龙头,及忽视的成长个股 。 短期因景气度、贸易战、关税下调等情绪冲击,板块个股大幅调整,迎来价值龙头个股的估值低点,而成长龙头个股的长期逻辑未变,“ 风物长宜放眼量 ”。 相关标的: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金龙汽车、均胜电子、广汽集团、中鼎股份、宁波高发、新泉股份、精锻科技、银轮股份等。 风险 提示 : 政策不确定性;相关方采取过激应对策略。 -15%-9%-3%3%9%15%21%27%2017-05 2017-09 2018-01汽车 沪深 300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2 内容目录 1. 事件:汽车行业准入全面放开 . 4 1.1. 博鳌论坛定调放开市场准入,发改委放开汽车股比限制 . 4 1.2. 板块大幅调整,表现严重跑输市场 . 4 2. 美日汽车贸易战,发生了什么? . 5 2.1. 美日汽车贸易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5 2.1.1. 日本崛起威胁美国的生存 . 5 2.1.2. 日本汽 车把握石油危机契机,战胜美国汽车 . 7 2.1.3. 美国通过限制出口、提升关税、增加进口等,打击日本汽车 . 9 2.1.4. 美国多管齐下阻击日本经济,但丰田汽车仍创造奇迹 . 10 2.2. 中国汽车工业现状,与八十年代日本的差异 . 12 2.2.1. 中国汽车工业依托内需,日本汽车出口依赖过大 . 12 2.2.2. 处于残酷的充分竞争,中国汽车并不存在贸易保护 . 15 2.3. 面对挑战,依托最大市场,提升技术、管理和品牌力 . 16 3. 关税下调 +股比放开,并不改变市场格局 . 17 3.1. 中国汽车处于,长期的龙头扩张格局 . 17 3.2. 性价比 +服务,进口车市场仍是小众市场 . 18 3.3. 合资仍是主流,独资面临高昂的,重置成本和股权成本 . 19 3.4. 自主崛起 +新能源汽车,才是主流趋势 . 21 3.4.1. 过去 16 年,自主份额持续提升,龙头加速崛起 . 21 3.4.2. 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双积分”和“供需放开”的大好局面 . 23 4. 结论:风物长宜放眼量,布局价值和成长龙头 . 25 5. 风险提示 . 25 图表目录 图 1: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及沪深 300 走势( %) . 4 图 2: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涨跌幅表现( 2018 年初至 2018 年 4 月 20 日)( %) . 5 图 3:申万行业板块区间涨跌幅表现( 2018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20 日)( %) . 5 图 4:美日贸易战概述 . 7 图 5:原油价格走势(美元 /桶) . 7 图 6:美国汽车市场的美系、日系、德系市场份额( %) . 8 图 7:美日贸易战起源、政策变化及影响 . 8 图 8:美日贸易战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 9 图 9:“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严重(日元 /美元) . 10 图 10: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指数( 1955-2015) . 11 图 11:日经 225 指数表现( 1970-2018) . 11 图 12:丰田汽车公司在美日贸易战后,从出口转向海外建厂,实现先进汽车生产力输出. 12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3 图 13:日本汽车以出口为主,内需过小(万辆) . 12 图 14:日本汽车海外建厂规模持续扩张,实现竞争力的全球输出(辆) . 13 图 15:中国汽车工业内需型为主,汽车贸易常年处于逆差(亿美元) . 13 图 16:中国整车进出口销量规模相当,高端进口低端出口,形成贸易逆差(亿美元) . 14 图 17:中国汽车零部件积极参与全球化,处于稳定贸易顺差(亿美元) . 14 图 18:中国汽车进出口金额中,零部件出口占比更高,整车进口占比更高( %) . 15 图 19:中国对美国的汽车进出口,处于 小幅顺差(美元) . 15 图 20:中国汽车是充分竞争市场,主流车企在华利益有所体现( %) . 16 图 21:中国 2010-2017 年前 20 名车企所占市场份额( %) . 17 图 22:中国 2010-2017 年车企合计份额与当年总销量增速( %) . 17 图 23:中国 1998-2017 重点自主市场份额( %) . 18 图 24:中国进口车历年销量(万辆) . 18 图 25:全国市场不同 价位车型销量结构( %) . 19 图 26:全国市场不同国别车型销量结构( %) . 19 图 27: 2017 年 IQS 排名(每百辆问题车数 pp)(个) . 20 图 28:中国 1998-2017 车系份额与销量增速变化( %) . 22 图 29:中国 1998-2017 重点自主 /合资市场份额( %) . 22 图 30:中国 1998-2017 一线自主份额迅速提升( %) . 23 图 31:新能源汽车行业驱动要素 . 23 图 32:中国新能源进口车 销量(辆)及市场占比( %) . 24 图 33:马斯克 3 月初推特言论 . 25 表 1:中国合资品牌市占率前十 2017 年销量(辆)及市场份额( CR10)( %) . 4 表 2: 2000 年以后国外汽车巨头进入国内市场情况 . 20 表 3: 2018 年 3 月至今汽车召回事件统计( %) . 21 表 4:合资品牌估值测算(万元) . 21 表 5:重点车企选择各自阵营 2017 年销量前 8 名 . 22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4 1. 事件: 汽车行业准入全面放开 1.1. 博鳌论坛定调放开市场准入 ,发改委放开汽车股比限制 4 月 10 日 博鳌论坛中国表态放开市场准入,其中,汽车关税将下调,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 4 月 17 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答记者问中提到: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 2018 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0 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2 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 5 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1.2. 板块大幅调整,表现严重跑输市场 受事件影响 ,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合资模式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 与机构的交流沟通,我们总结市场判断有两类: 关税下调,将带来进口车的冲击,导致国内汽车价格的大面积下降,从而冲击中国所有车企盈利; 股比放开,将等同于引狼入室,外资将加速在华独资,或者提升股比及话语权,从而冲击目前合资企业的中方利益。 中国 7 大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市场 严重担忧包括 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一汽集团、北 京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 在内的利润、利益和生存,将出现巨大风险 。我们按照合资市占率梳理了销量前十的合资车企, 2017 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 CR10 达 50.7%。中国市场呈现充分竞争,外资在华的个体品牌竞争力,更多体现中国的本土化竞争力。 表 1: 中国合资品牌市占率前十 2017 年销量 (辆) 及市场份额( CR10) ( %) 品牌名称 销量( 辆) 市占率 ( %) 上汽大众 2,063,057 8.3% 上汽通用 1,998,683 8.1% 一 汽大众 1,957,192 7.9% 上汽通用五菱 1,894,781 7.7% 东风日产 1,303,333 5.1% 长安福特 827,970 3.3% 北京现代 785,006 3.2% 广汽本田 705,010 2.8% 一汽丰田 689,238 2.8% 神龙汽车 377,777 1.5% 合计 12,602,047 50.7% 数据来源:中汽协 , 天风证券研究所 市场呈现大幅调整 ,板块估值再次进入低位,投资价值开始凸显 。 2018 年以来,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走势明显低于沪深 300。 年初至今 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汽车行业跌幅-13.3%,排名 倒数第 3, 4 月 行业跌幅 -7.6%,排名 倒数第 6。 图 1: 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及沪深 300 走势 ( %) 资料来源: 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20%0%20%40%Apr-17 Jun-17 Aug-17 Oct-17 Dec-17 Feb-18 Apr-18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 沪深 300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5 图 2: 中信一级行业指数 涨跌幅表现( 2018 年初至 2018 年 4 月 20 日) ( %) 资料来源: 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图 3:申万行业板块区间涨跌幅表现( 2018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20 日) ( %) 资料来源: 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市场误读合资风险,中国汽车行业继续 “走自己的路”。 我们认为,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合资将呈现“强者恒强”,股比放开难以改变现有格局,而独资的最佳路径仍是维护现有格局和利益。新能源汽车,则因市场准入放开,加速产品供应和需求释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2. 美日 汽车贸易战,发生了什么? 2.1. 美日 汽车 贸易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1.1. 日本崛起威胁美国的生存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沃格尔教授研究专著日本第一, 上世纪 70-80 年代,日本崛起威胁美国的生存。 上世纪 70 年代末,日本的 GNP 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20-15-10-50510计算机 医药 餐饮旅游 国防军工 石油石化 银行 家电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 房地产 钢铁 建材 商贸零售 电子元器件 轻工制造 交通运输 基础化工 有色金属 机械 传媒 非银行金融 建筑 公用事业 通信 农林牧渔 电力设备 汽车 煤炭 综合 -20-15-10-5051015计算机 国防军工 医药 电力设备 通信 餐饮旅游 石油石化 纺织服装 机械 商贸零售 农林牧渔 公用事业 电子元器件 食品饮料 基础化工 建材 非银行金融 轻工制造 建筑 有色金属 家电 传媒 房地产 汽车 综合 交通运输 银行 钢铁 煤炭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6 一半。 在二战之前,日本人以制造 伪劣产品名满世界,“日本制造”一词成为取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到了 80 年代 ,“日本制造”已经是 全球 品质优秀的代名词。 各类工业制造 , 日本全面领先 。 日 本的钢铁产量与美国相当,但 比美国更先进、更有效率 , 世界最大的 22 座现代化熔铁炉中,有 14 座属于日本,美国一座也没有。 50 年代初期,日本从美国购买收音机、录音机和音响技术,但没过多久,美国市场上半导体产品全是日本制造。日本的钟表工业已超过了钟表业的故乡瑞士钟表行业。 70 年代末,就是在那些日本人不熟悉的产业中,西方企业也输给了日本公司。如在乐器方面,美国知名的钢琴制造商史坦威等公司的销售量不能和日本山叶钢琴公司相比;日本的村松牌长笛更畅销。其他如在自行车、滑雪设备、越野车等生产和销售方面,日本也遥遥领先 。 除此以外 , 计算机硬件 、 软件开发 、 军事和原子技术领域,日本的发展 迅猛 , 比如 受二战条款 , 日本不能制造飞机,但美国飞机的许多零部件却 是日本制造的。 更严重的是 , 美国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 , 在日本车企竞争下 , 面临 崩 溃 。 1958 年,日本制造的客车不到 10 万辆 。 70 年代初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是美国最畅销的外国车。但 到 1978 年,日本 的 丰田 、 日产 、 本田汽车在美国的销量 全部 超过德国大众。1979 年,日本对外输出了 450 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销售了近 200 万辆,而美国汽车在日本的销售量仅 1.5 万辆。 日本在工业领域对美国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日本的工业竞争力已超过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 1975 年, “精益生产”模式的 日本工人用 9 个工作日就可以制造一辆价值 1000 英镑的汽车,而英国礼蓝汽车公司要 47 天。 1976 年,欧洲汽车公司如 菲亚特 、雷诺、大众, 人均汽车 年产量不足 20 辆,而日本 人均 产量高达 42 辆,丰田为 49 辆。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 2 到 3 倍。 1976 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 RHP 的工人的 2.5 倍。 日本金融渗透全球,特别是美国。 1985 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 1985 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 1298 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而 , 1985 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 1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 70 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1986 年日本对外净资产达到 1800 亿美元,同比 +38.67%; 1987 年为 2400 亿美元, 同比 33.33%。 1987 年,日本的银行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行资产的 35%,而 1983 年仅为 26%。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 10 家大银行中,有 7 家属于日本。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 1983 年以来增长了 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 200%。日本的银行拥有加利福尼亚州储蓄额的 15%。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银行中心 伦敦,日 本的银行拥有所有非英镑贷款的 36%。到 1988 年,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和大和证券公司已是欧洲债券市场最大的两家债券买主,日兴证券公司和山一证券公司也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日本成为 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受到美国银行法的限制和政治影响考虑,日本虽然还未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开设银行零售网点,但日本已在美国收购银行,他们主要从英国人手中购买。在 1988 年初,日本东京银行用 7.5 亿美元从英国标准银行手中购买了加利福尼亚联盟银行,然后把该银行并入东京银行在当地的分行 加利福尼亚第一银行,成为美国的第十五大 银行。美国的银行和欧洲的银行强烈感受到了来自日本银行的挑战和压力。 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开始大规模收购和 购买 美国本土的土地和财产,引起巨大的心理恐慌。 形成舆论压力,认为日本 已经购买了美国,从而获取其技术,并最终在关键的工业领域中消除美国的竞争力。 两个收购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民众对日本崛起的巨大恐慌, 1989 年 日本索尼 高达 48 亿美元的总价, 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手中购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作为 美国影视文化的象征,其注册商标是自由女神像,它与华纳兄弟、迪斯尼三家共同控制了好莱坞影视界 , 各占约 20%的市场份额。 1989 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 13.73 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 14 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 80%股份的控股公司。 洛克菲勒中心是 当时 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7 2.1.2. 日本汽车把握石油危机契机,战胜美国汽车 美日贸易战起源于 50 年代 , 涉及纺织、钢铁、彩电、汽车等各个领域 , 但日本 汽车 工业的 全球竞争力 , 并未受到 严重 影响, 随后在美国 , 并加速 东南亚海外建厂加速, 依然实现了长期的 全球称霸。 1985 年,美国利用“丹佛法案”作为美日贸易战的起点,并加收25%关税 , 之后贸易战形式以日本自愿限制出口为主要形式。 图 4: 美日贸易战概述 资料来源: 美日贸易战的历史及影响, 天风证券研究所 根据昨天的日本故事专著介绍, 两次石油危机 ,直接 导致日本汽车 迅速 战胜美国汽车。 1973 年 -1974 年 发生 第一次 全球 石油危机, 油价暴涨导致 1974 年通用汽车销量 ,减少 150 万辆,福特汽车 则 减少 50 万辆 ,但美国车企并未警惕。到 1979 年 由于 伊朗政变,伊朗国王到美国寻求政治避难。阿拉伯国家联手 对美国 实行石油禁运,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 美国汽油价格 暴涨 。 图 5: 原油价格 走势(美元 /桶) 资料来源: 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由于日本是资源匮乏型国家,日本汽车以节能精致著称。利用石油危机, 日本的 小型省油轿车迅速占领美国市场。 1979 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 17%, 1980 年快速上升到 24%。 1980 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 1100 万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丰田名车“ 花冠 ”在 1980 年生产达到鼎盛,在高冈工厂 中,三条组装流水线以 65 秒一辆的速度推出新车,年产 85.6 万辆 , 从这一年开始,丰田轿车 年产量 超过 300万辆。 一直到 1990 年 , 丰田以其著名的高效生产管理系统 (JIT)压倒了拥有 70 多万员工的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公司,年产汽车 360 万辆 。 全球约 160 个国家都有 TOYOTA汽车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丰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 8%,真正实现了其“车到山数据来源:W i n d原油价格: 名义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0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美元 /桶 美元 /桶美元 桶 美元 桶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8 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誓言。 与此相反,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 克莱斯勒接连三年亏损, 1978 年亏损 2 亿美元, 1979 年亏损扩大到 11 亿 美元, 1980 年亏损更是高达 17 亿美元。福特公司由盈转亏, 1979 年亏损 10 亿美元, 1980 年亏损增加到 15 亿美元。通用由于在欧洲市场销售状况良好,才免遭巨亏的厄运。 图 6: 美国 汽车市场的美系、日系、德系 市场份额( %) 资料来源: 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图 7: 美日贸易战起源、政策变化及影响 资料来源: 世界贸易史, 天风证券研究所 1980 年日本汽车打败美国汽车,触动美国人民神经,美国媒体 在这一年开始猛烈抨击日本汽车。 克莱斯勒和福特 汽车, 借美国媒体和美国工会造起的舆论声势,联合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对日本提出反倾销诉讼,指控“丰田向美国市场倾销汽车”。 尽管 国际贸易委员会驳回了克莱斯勒和福特对日本 汽车 的反倾销指控 。 010203040506070809010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200920122015美国 日本 德国 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9 通过限制日本汽车进口,最终阻击日本汽车在美出口规模,扭转美国汽车行业盈利。但以保护美国汽车产业和避免失业为由,美国国内要求限制日本汽车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参议院以 90 对 4 票通过议案,要求卡特政府重新估计和调整进口政策。美国国会也准 备提出新法案:将日本汽车的进口量限制在 150 万辆水平。最终,日美双方达成协议:1981 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数量为 168 万辆, 1982 年限制为 193 万辆。该协议使日本所有汽车制造厂商都受到了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各公司的生产能力。却 扭转了美国汽车行业局面,三巨头远离濒临破产边缘,但也同时导致美国的进口日本汽车价格平均上涨 900 美元,美国国内汽车价格上涨 400 美元 。美国汽车公司获得喘息机会,以通用为例, 1983年赢利 37 亿美元, 1984 年赢利 47 亿美元。 图 8: 美日贸易战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资料来源: 美日贸易战的历史及影响, 天风证券研究所 2.1.3. 美国通过限制出口、提升关税、增加进口等,打击日本汽车 日本汽车贸易顺差过大,成为美国限制日本出口的核心理由。 当年 全球 汽车 消费大国的本土 制造 上市占率大致如下 :英国 43%,德国 73%,法国 67%,意大利 63%,其余汽车业不发达的国家则主要依赖进口车。日本汽车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 97%。日本汽车市场是当时世界主要汽车市场之一,日本汽车普及率达到 2.7 人拥有 一辆车, 美国是 1.7 人 ,欧洲 2.5 人。 由于 ,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仅 1%,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 30%,日本对美汽车贸易顺差异常严重 。 由于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 也是最自由的市场 ,日本迫于压力接受东京宣言日 方作出如下承诺 : 同意到 1994 年把进口美国汽车零部件的金额从 1992 年度的 90 亿美元增加 190 亿美元,并将美国汽车的进口量每年增加 1.97 万辆,同时,把销往美国的日本车从过去的每年 230 万辆减少到 165 万辆。 而美国频繁使用贸易制裁、汇率升值等方式绑架日本汽车出口贸易,导致日本车企陷入持续的被打压状态。 由于日元从 1985 年 1 美元兑 250 日元 ,升值到 1995 年 4 月 1 美元兑 80 日元 ,导致日本汽车出口量并不增长,但以美元计价的日本汽车贸易顺差让然大幅增长 2 倍多 。 由于日本出口美国的贸易金额中,汽车占比高达 25%, 美国 为解决贸易逆差,持续以此逼迫日本汽车企业接受更多的制裁条款。 1995 年,美国以日美汽车贸易不平衡为由,要求日本增加美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对此,日方依然以“不能接受数额指标”为由加以拒绝。于是美国贸易代表以 6 月底为“谈判期限”,威胁说 5 月份将根据美国贸易法第三 0 一条款实行制裁,美国将对从日本进口的高级轿车课征 100%的报复性关税,这将对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构成很大的打击。 行业报告 | 行业点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10 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当时曾提到: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像拧干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