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2018 年 08 月 15 日 证券研究报告 本报告联系人:李炼 021-60750604 gfliliangf Tabl e_Title 广发军工系列专题报告之 七 俄罗斯、日本、以色列、欧盟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Table_AuthorHorizont al 分析师: 胡正洋 S0260516020002 分析师: 赵炳楠 S0260516070004 021-60750639 010-59136613 huzhengyanggf zhaobingnangf Table_Summary 核心观点 : 俄罗斯: 行政干预,自上而下开展“军转民”,潜力仍未充分发挥 俄罗斯自 1992 年开始,主要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开展“军转民” 。 俄罗斯的军民融合历经中央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引导 国防工业重组 一体化改革四个阶段,最终形成 以国家军工 -金融综合体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研发体系。 通过“军转民”,俄罗斯民品竞争力有一定提升但整体竞争力不强, 军工生产潜力仍未充分发挥。 日本:依靠民间力量 发展军工实力,民品竞争力强,军品生产潜力大 由于受战后协议的影响, 日本的国防建设以民用部门为主体 ,采用“先民后军、以军掩民”的发展模式 ,通过无偿转让军用技术、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日本最终形成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大企业为主导的国防生产体系。虽然军品收入占比较低,但民品竞争力强,军品生产潜力大。 以色列:以武立国, 高度重视国防工业,用军事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以色列建国之初即以国防工业为立国之本, 优先发展国防高科技,以国防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 以色列军民融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武器研发单位转为国有军工集团,并给予自主经营权,同时开始民品生产;第二阶段将军工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鼓励并购重组,增强企业竞争力。 欧盟:多国合作,整体推动军民融合,组建跨国家的 军民融合体系 欧盟各国国防建设进度差异较大, 在国防产业链中的位置存在重叠与交叉 。 随着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其研发成本不断提升,凭借一国之力难以完成。在此情况下,欧盟各国在科研政策、国防工业、 人才培养三个层面进行合作 ,并组建以空客公司为代表的跨国集团,实现欧洲地区的军民融合。 投资建议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并购整合是重要的手段,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大型的 综合化 军工集团,在国际竞争中有显著优势。 我国正处于军民融合快速发展阶段,各领域的 核心 企业优势更为显著,推荐估值相对较低、成长性好的 核心 企业,如舰船动力 核心供应商 中国动力,地面兵装龙头内蒙一机 。 风险提示 军民融合政策出台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企业军民融合进度影响显著; 国际局势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进程。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 广发军工系列专题报告之六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2018-07-18 国防军工行业债券专题 :军工行业经营稳健,民船行业逐步复苏 2018-07-13 广发军工系列专题报告之四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处于双向融合发展期 2018-07-06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目录索引 俄罗斯:行政干预下的军民融合,且行且探索 . 4 军民隔绝状态打破,开启“先军后民”模式 . 4 自上而下开展的军民融合 . 6 军转民初见成效但难言成功,潜力仍未充分发挥 . 9 日本:依靠民间力量发展军工实力,以民掩军 . 10 日本军力发展受限,民间企业国防优势强大 . 10 日本军民融合的实施策略 . 11 军民融合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武器装备生产潜力 . 13 以色列:以军带民,军工带动工业和经济发展 . 14 国防高科技为立国之本,“以军带民”成效显著 . 14 改革军工体制、发布激励政策推进军民融合 . 14 武器装备先进,民用技术发达 . 16 欧盟:各国协商一致,致力于国防科技一体化 . 17 多国合作,整体推动军民融合 . 17 法国:国家出面整合资源,以军养民 . 18 德国:充分利用民间力量进行武器装备研究与生产 . 20 欧盟推动军民融合主要策略总结 . 22 投资建议 . 23 风险提示 . 23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图表索引 图 1: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 4 图 2: 俄罗斯国防支出占 GDP 的比例 . 5 图 3: 俄罗斯军民协调机构示意图 . 7 图 4: 俄罗斯科研和设计工作信息数据库体系图 . 7 图 5: 俄罗斯主要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9 图 6: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 11 图 7:日本 主要 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13 图 8: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 14 图 9:以色列军事技术开发与武器装备生产示意图 . 16 图 10:以色列军贸出口战略框架 . 16 图 11:以色列 主要 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17 图 12: 法国国防科研机构与工业界合作领域示意图 . 19 图 13: 法国 应对美国竞争对策框架 . 19 图 14:法国 主要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20 图 15:德国 主要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22 图 16:欧盟 主要军工企业军民品营收占比 . 23 表 1:俄罗斯 1996-2001 年成立的国防综合体 . 5 表 2:俄罗斯军转民的部分法规政策 . 6 表 3:俄罗斯 2002-2007 年重组而成的军工集团 . 8 表 4:俄罗斯 2016 年排名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情况 . 8 表 5:俄罗斯“军转民”经费情况 . 10 表 6:日本代表性军民两用技术 . 10 表 7:日本军转民的部分法规政策 . 11 表 8:日本 2016 年排名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情况 . 12 表 9:日本的经济资助政策 . 12 表 10:以色列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 . 15 表 11:以色列鼓励投资研发和出口的政策措施 . 15 表 12:以色列军工企业私有化 . 15 表 13:以色列 2016 年排名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情况 . 17 表 14:法国 2016 年排名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情况 . 18 表 15:德国民间军工科研机构 . 20 表 16:德国 2016 年排名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情况 . 21 表 17:空客公司主要军品、军品收入及占比 . 22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俄罗斯:行政干预下的军民融合,且行且探索 军民隔绝状态打破,开启“先军后民”模式 冷战时期,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相互隔绝。 冷战时期 , 前苏联 迫于美国压力,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 前苏联的国防工业独立运行并拥有巨大的国防投入,使得其军事实力能与美国相抗衡。但是 ,由于国防工业 独立运行的封闭性 , 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并没有充分的带动作用,先进的技术只能用于军用, 难以用来发展生产力 。 军工企业处境艰难,开展军转民是最佳出路。 苏联 解体后 ,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约70%的国防工业企业, 80%的科研生产能力 , 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 90%的科技潜力。但是随着 冷战结束带来的 军费大幅度削减、武器装备订货量锐减, 俄罗斯 国防工业处境艰难 ; 1996年,军工企业开工率仅为 10-15%。 与此同时,俄罗斯经济处于不断衰退中, 俄罗斯认识到 , 如果不改变军工这种相对独立的庞大体系 , 并转为国民 经济服务 , 很难实现恢复国内经济发展 。 自 1992年起 , 俄罗斯开始了四个阶段的军民融合 (主要是军转民) 之路 。 图 1: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阮汝祥), 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脉络研究 ( 陶春等 )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第一阶段( 1992-1994年 ):“雪崩式”军转民阶段。 “休克疗法”快速私有化,造成军工行业全面混乱。 1992年 , 叶利钦政府采用快速私有化的 “休克疗法”,开启国防工业“雪崩式”转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将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采购规模缩小了 67%,同时,民用品生产力也受到了影响 。 1992年中至 1993年底,俄政府强迫 719家军工企业实现了转产。西欧国家在财政支持充足情况下,推进军转民速度每年约 3-5%, 而美国也仅为 2-3%。在此大规模 、 高速度的转产下 , 直接导致军工行业全面混乱的局势 。 第二阶段( 1995-1997年 ): 权利下放地方,进入 “渐进式”调整阶段。 改变 中央 政府直接干预的模式,权力下放至各地方机构。 俄罗斯联邦政府与各联邦主体签订了关于国防工业军转民进程方面的权利划分协议 , 改 变军转民 中央政府 直接干预 的 模式 , 使军转民开始向联邦主体深度渗透 。 调整私有化政策 , 改大规模私有化为个案私有化 。 俄罗斯政府根据先前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调整私有化政策 。 保留重点企业国有,其余企业股份制改造: 1996年,俄罗斯出台政策, 480家军工企业继续保留完全国家所有制,其余的都进行股份制改造。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重点企业联合组建大型工业集团,其余企业私有化: 1997年, 在现有的 1749家军工企业中,只保留 40%的重点企业 ;在重点企业的基础上将组建一些能把军工综合体精英联合在一起俄大型工业集团公司;其余的军工企业都将逐步由企业自己实现私有化。 国防支出占 GDP的比重 由 4.9%下降至 3%。 从 1992年进入改革后 , 俄罗斯国防支出占 GDP的比重 呈阶段性下降趋势 , 国防支出 由 1992年占 GDP的 4.9%下滑至 1998年的 3%,国防工业对 GDP的影响降至历史最低 。 这一比例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防工业产值的持续下滑,而不是军转民带动经济增长。 图 2: 俄罗斯国防支出占 GDP 的比例 数据来源 : SIPRI,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第三阶段( 1998-2000年 ):国防军工综合体重组阶段。 军转民向军工行业结构调整转变。 1998年,俄罗斯制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 , 规定军企要转向民用生产,要求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设备等部门优先采取军民两用技术;国家投资约 400亿卢布用于国防企业向交通、通讯、燃料能源等产业转移;要求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对国防工业 1700多家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计划到2000年前,把执行国家国防订货的企业从 1200家减少一半,建立由 670家企业组成的国防工业的“核心”。此项改革计划的出台,标志俄罗斯军工行业开始向军民一体化的高科技工业集团过渡,军转民向行业结构调整转变。 表 1:俄罗斯 1996-2001 年成立的国防综合体 国防综合体 成立时间 简介 火炬科研生产联合体 1996 年 火炬科研生产联合体曾 名为 第 2 试验设计局和火炬机械制造设计局, 1996 年 7 月根据俄罗斯 私有化指令进行了改组,是俄罗斯防空导弹的重要研制机构。 进步中央专业设计局国家航空科研生产中心 1996 年 通过合并中央专业设计局和马拉进步工厂组建,中心先后研制、改进和生产了 26 种不同用途的运载火箭、地球观测卫星和导弹系统等大型航天与导弹产品。 米格飞机制造集团 1999 年 联合了俄罗斯 10 多家主要的航空工业企业, 军用和民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设计、研制、试验、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同时培训飞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伊尔库特科学生产集团 2000 年 联合了俄罗斯多家航空工业企业, 集军用和民用飞机设计、研制、试验、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于一体,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生产能力,型号转换快,可以制造从单座战斗机到装多台发动机的军用运输机。 苏霍伊航空军工综合体 2001 年 主要从事 著名 的苏式战斗机的研制与生产,集中了从设计、研制、试验到批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维修和改装等所有业务。 数据来源: 各公司官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1%2%3%4%5%6%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俄罗斯国防支出占 GDP比例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第四阶段( 2001年至今 ):深化一体化阶段。 军民融合进入良性轨道。 2000年普京执政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带领俄罗斯走上军民融合、军工企业改革的良性道路。 2001年出台的基本方针强调:发展军事工业体系,保障军队建设计划以及武装力量的武器需要计划,提高军工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建立大型一体化的军事工业综合体,加大对军事科研和设计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军事工业实力,发展民用经济部门。这一方针,奠定了普京后续军民融合、军工改革的思路。同时,普京政府对之前军民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继续不断深化军民融合一体化。 自上而下开展的 军民融合 自上而下 多 层级 推动军民融合 。 俄罗斯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学说、军事战略等方面,均明确提出加强军民融合。一是从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提 出要统筹国防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确定军民融合的重要性;二是以总统令形式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工作,以落实军民资源共享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三是在重要领域的战略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军民融合的原则及要求,进一步落实军事学说与总统令,强势推进军民融合。 制定和完善相关 政策 和法规 ,保障军转民稳步推进。 俄罗斯政府针对早期军转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 了 军转民的原则、方向、重点、步骤 , 并制定 了相关 法律 和 政策。 原则: 在 保证拥有足够防御能力、保证军事订单的基础上,确定军转民的总体规模。 方向: 研制和生产在国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军民通用技术产品; 所开发的民品要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 以 保证 可在一定年限内收回军转民投资。 重点: 确立了 12个重点 发展 领域 , 包括民用航空、航天、火箭技术、民用船舶制造、光学仪器、化工、新材料、新工艺、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等。 表 2:俄罗斯军转民的部分法规政策 政策或法规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法 1990 对军转民原则、方向、重点以及相关法规进行确定 1991-1995 年国防工业转产纲要 1991 提出在民航、动力、原子能等 8 个部门内增加民品的比重 1993-1995 年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 1993 建议最大限度地保留国防企业员工和科技潜力,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1995-1997 年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 1996 继续推动航空航天、动力、能源等各部门的技术转移工作 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 1998 将军转民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军转民有法可依,同时相比于旧版的军转民法,更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1998-2000 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 1998 选出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到 2005 年再缩减 35%,同时要求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设备等优先采用军民两用技术 2001-2006 年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规划 2001 提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确保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 俄联邦国防工业综合体至 2010 年及远景发展的基本 2001 对国防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结构和资源整合,加大国家在国防企业的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政策 控股程度,在宏观调控上强调以国家军事订货为主要手段,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政策及资金倾斜。 俄罗斯联邦 2020 年前国防工业发展规划 2010 强调借助于军民两用技术实现生产的多元化;制定激励国防工业开展技术商业化、促进军民经济领域之间相互技术转让的机制等 数据来源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阮汝祥),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脉络研究 (陶春等)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组建军民协调机构,为军民融合提供组织保障。 2012年起,俄罗斯组建和完善了若干军民统筹协调机构 : 一是建立协调军民融合的最高机构“联邦安全委员会”;二是赋予俄军事工业委员会组织协调国防工业 政府主管 机构和国防部装备采办管理机构的职能,同时,负责军民相关中大局侧的协调和仲裁;三是俄工业与贸易部组织成立跨部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创新与转换中心。 图 3: 俄罗斯军民协调机构示意图 数据来源:俄罗斯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李洁等),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搭建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实现 国防 信息的深度融合。 俄罗斯通过门户网站和电子终端等信息平台,发布相关信息,为军民双方合作提供便利。一是建立多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军方信息,例如俄罗斯国防部、红星报、联邦总统等官方网站都可免费查阅与装备建设和国防订货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统令及部门规章;二是建立统一的科研和设计工作信息数据库,促进俄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的信息互通,全方位提高俄军民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图 4: 俄罗斯科研和设计工作信息数据库体系图 数据来源:俄罗斯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李洁等),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推进竞争与加强监管并重,实现军民市场的深度融合。 俄罗斯在国防、经济和科技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等各个领域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竞争,同时强调恢复遭受严重削弱的军代表体系,加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研制生产军品的监管。一是将竞争作为国防订货的基础手段,通过制定各类法律法规,要求实行最大化公开竞争;二是推进反垄断工作,保护竞争态势;三是恢复军代表体系,加强各类企业质量监管。 调整军工企业所有制,形成军工企业集团 。 俄政府采取保住重点、放开一片的方针,对军工企业所有制进行改造,旨在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权体系。据统计,俄罗斯共有 2000多家军企,其中约 820家完全私有化, 560家保持完全国有化(包括航空、航天、核、部分机器制造重点军工企业)。 表 3:俄罗斯 2002-2007 年 重组而成的军工集团 国防综合体 成立时间 简介 战术导弹武器集团 2002 年 以俄罗斯著名的战术导弹研制机构星 -箭国家科研中心为骨干,由 6 家航天与导弹机构组成的从事战术导弹设计、研制和生产的股份集团,主要从事精确制导的近程、中程巡航导弹,空中、海上的反舰导弹以及反雷达导弹的设计、研制和生产。 金刚石 -安泰公司 2002 年 “金刚石”科学生产联合公司与“安泰”集团工业公司合并,成立了“金刚石 -安泰”防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是组建俄罗斯国家空天一体防御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联合飞机 集团 2006 年 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 140 号总统令中创建,将 Ilyushin、 Irkut、 Mikoyan、 Sukhoi、 Tupolev和 Yakovlev 的股份合并为一家名为 OJSC 联合飞机公司的新股份公司,目的是优化生产并尽量减少损失,保护和开发俄罗斯飞机工业的科学和工业潜力。 联合造船 集团 2007 年 公司是根据 2007 年 3 月 21 日总统令 关于开放式股份公司联合造船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保持和发展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潜力,保障国家安全和国防力,在为海军实施战舰和潜艇建造项目时集中智力、生产和财政资源,以及发展民用造船业,开发大陆架和世界海运市场。 联合发动机 制造集团 2007 年 公司整合了航空发动机领域绝大部分企业,是俄罗斯技术国有集团下属的国防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 2010 年最终完成企业整合与重组,目前已控制了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 85%以上的行业资产。 数据来源: SIPRI, 各公司官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建立 工业 -金融 集团,利于军用技术民用化。 俄罗斯希望建立以军工设计局、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为主体,同时吸收金融机构、外贸部门和信息中心加入的金融 -工业集团,按照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原则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承担军品任务的同时,能适时将军事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俄罗斯设想在军工系统中建立30-40个金融 -工业集团,目前已建立类似集团有:莫斯科航空生产国防科技工业综合体、“苏霍伊设计局”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表 4:俄罗斯 2016 年 排名 全球 TOP100 军工企业 情况 军工企业 主要军品 军品收入 (百万美元) 总收入 (百万美元) 军品收入占总 比 联合飞机 集团 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教练机、运输机 5160 6216 83% 联合造船 集团 航空母舰、登陆舰、运输船、破冰船、远征船、工程辅助船舶 4030 4501 90% 金刚石 -安泰公司 防空系统、导弹、雷达、自动化战斗机控制系统、各军种防空兵通用自动化装备、中继站 3430 3727 92% 俄罗斯直升机公司 中型和重型军用民用直升机 2910 3196 91% 战术导弹公司 导弹、炸弹、鱼雷和反鱼雷武器、航空系统和装 2530 2576 98%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备、海军军备和系统、雷达系统 高精度系统公司 海基弹炮合一防空系统、陆基防空炮弹系统、水陆两栖突击步枪 1940 1975 98% 联合发动机 制造集团 军用航空发动机、动力涡轮 1710 2826 61% 乌拉尔车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坦克、火箭 1680 2095 80% 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 航空电子系统及设备、电子战和侦察系统及设备、雷达识别系统及设备、专用测量仪器仪表 1610 1845 87% 联合 仪表 制造 集团 高度计、空速指示器、压力指示器、压差指示器、转滑指示器、立式测速仪 1580 1700 93% 数据来源: SIPRI, 各公司官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俄政府 军工 系统 中 的 军民 两用 技术 视为维持军工企业未来生产发展、军工行业结构调整、军民融合进程推进的重要 技术 。例如,典型军民两用技术 -俄罗斯卫星导航系统项目,在 2007年底开始投入实际使用,而后继续向军方和普通民众提供服务。 1998年政府出台的政策就鼓励优先采用军民两用技术。 军转民初见成效 但难言成功 ,潜力仍未充分发挥 俄军转民新计划初见成效 ,但民品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 。 俄 军工企业在光学器材、船舶制造、发动机制造、医疗器械等方面具优势,军转民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也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尽管如此,俄罗斯受工业设计、制造工艺等影响,民品的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 军工生产潜力仍未充分发挥,军转民尚处探索起步阶段。 俄罗斯经过四阶段的军民融合之路,现已走在军转民的良性道路上。从 90年代初 2000多家军工企业缩减到现在 1265家,军转民获得一定成效,但是大多数综合体的生产能力仍未充分发挥,军品、民品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据 SIPRI机构 2017年统计数据 , 2016年全球百强军企中俄罗斯占据 10家,军品收入为 266亿美元, 占全球军工百强总销售额的 7.1%。相比之下,民品收入占比较低,军转民仍需进一步推进。 图 5: 俄罗斯 主要 军工企业军民品 营收 占比 数据来源: SIPRI,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20%40%60%80%100%120%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军品应收占比 民品应收占比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24 专题研究 |国防军工 国家财力不足是“军转民”进度不达预期的重要原因。 由于俄罗斯经济长期不景气,“军转民”计划 所需的配套资金 难以按时、足量发放。 从 1992年开始进行改革 , 仅 1993-1995年发放 “军转民”贷款, 1996年就由于资金不足停止发放 ; 预算内的国防经费也无法足量发放 。 此外 , 国防订单也存在大量拖欠付款的情况 , 使得企业的资金回流较慢 。 表 5:俄罗斯 “军转民”经费情况 年份 经费情况 1993 发放了 67%的“军转民”贷款 1994、 1995 发放了 86.4%的预算投资经费 、 77.8%的科研 试验 设计经费 、 22.5%的 “军转民”贷款 1996 发放了 52.8%的 预算投资经费、 47.7%的科研试验设计经费 ,“军转民”贷款停止发放 数据来源: 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经验和教训(王伟),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日本:依靠民间力量发展军工实力,以民掩军 日本军力发展受限,民间企业国防优势强大 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 。 日本 受战后协议的影响, 未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 主要依靠民间企业进行国防研究开发。在此过程中,日本国防 部门 参与投资开发, 但为避免在国内引起政治问题,起领导作用的 通常 是民用部门。为保持民用企业的竞争力和军工生产潜力,日本将某些军事技术无偿转让给民用企业使用。 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本国的民间军事工业 。日本采用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政军民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 , 扩大民品生产和发展两用技术 ,并 针 对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 推出优惠扶持政策并给与资金支持 ,大大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表 6: 日本 代表性军民两用技术 技术 军品应用 民品 应用 J/T 冷却器 空对舰诱导式导弹红外传感器冷冻设备 冷冻手术设备 R/D 转换器 空对空诱导式导弹 R/D 转换器 检测混合动力汽车的传感器万向节的旋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