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分析报告,2018.11.20,主要内容,回顾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三大超预期特征,分别表现在外贸、投资和消费领域。1)美中贸易争端迅速恶化,市场对出口前景预期悲观,而3季度以来出口却超预期高增。2)基建投资超预期下滑,货币边际放松成效不彰。3)社零增速持续回落,但消费对GDP贡献提升。三大超预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展望19年,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发达经济体内需增速趋缓,贸易争端或长期化。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内需增长中枢的弱化,集中体现了发达经济体普遍高杠杆、逐步收紧的货币环境等对内需增长的抑制。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激进争夺海外市场,全球贸易进入“存量博弈”,贸易争端或长期化。贸易摩擦冲击中国出口,但不应过度悲观。美国已实施的对华征税清单已尽量避免覆盖消费品领域,若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则将对美国居民消费产生明显冲击,预计概率不大。考虑美国需求趋势、基数效应等因素,我们发现已经于前期加征25%关税的“500亿美元”清单商品,对美出口同比增速下滑约20个百分点。而“2000亿美元”清单可替代性较低,加之近期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以及“绕道”香港模式的出现,预计贸易争端对我国出口增速的静态影响小于2个百分点。考虑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长、以及国内消费市场扩大的部分吸收作用,估算美中贸易争端对19年GDP增速的总体影响为-0.4个百分点以内。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内需拉动制造业模式之始。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制造业。中国曾在94-08年经历了外需带动制造业赶超的“黄金15年”宏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低风险、低杠杆的极为优化的宏观发展特征。但随着外需拉动模式式微,制造业发展有所放缓。而中国经济在当前的高杠杆阶段,再度遭遇较为严峻的外部冲击,发展模式亟待第三次转型,应转向内需拉动制造业部门的发展模式,才有望实现稳增长和去杠杆、降风险并举的更为稳健的经济增长。,主要内容,19年或实施向制造业倾斜的增值税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政府财政赤字预计将有所扩大。我国在外需拉动模式形成之初,制定了结构性抑制制造业内需的差异化增值税税率,销售或进口货物增值税(目前为16%)远高于服务。预计19年这一抑制性政策将得到根本性扭转,16%档增值税税率可能出现3个百分点的下调(另外两档下调的迫切性相对较低)。其效果将大部分体现为居民购买力的增加,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居民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制成品消费市场扩大将部分缓解出口冲击,并有望令制造业企业保持较为乐观的投资预期。增值税税率下调可能带来静态政府赤字率扩大0.7个百分点左右,其中部分可能由以往财政结余资金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率可能扩大约0.5个百分点。此外,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政策亦可能与贸易投资国际合作的深化同时展开,进口关税税率(特别是消费品)亦可能进一步下调。高杠杆下的权衡:稳基建还是松地产?09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转为内需驱动,但新增内需主要集中于基建、地产投资(非贸易部门),容易受本国货币财政刺激而形成低效率高杠杆风险。我国宏观杠杆率亦从08年的141%快速上行至16年的255%。17年起较为严格的去杠杆政策令基建投资增速超预期大幅回落。而18年中货币政策边际放松之后,融资的结构性变化仍显示地方政府对基建投资态度趋于谨慎。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央政府或将在19年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基建投资增速较18年小幅回升。而在地产需求周期性回落背景下,预计松地产仍是最后政策选项,不会优先使用。同时由于18年土地供给高增,预计19年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正增长。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预计19年GDP增速较18年下行0.3个百分点至6.4%。增值税减税或导致CPI同比增速略低于18年,但企业盈利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货币政策预计保持配合性宽松,数量型操作工具重要性仍然高于价格型工具,预计全年有200BP的降准空间。减税和稳基建或令19年预算财政赤字率扩张至3.3%-3.5%。汇率方面,预计美元指数回落,中国国际收支流出压力可控,人民币兑美元预计稳中小幅升值至6.7-6.8。,主要内容,1. 回顾18年,三大超预期是否会有变化?2. 贸易争端或长期化,但不应过度悲观3. 第三次转型:内需拉动制造业模式之始4. 高杠杆下的权衡:稳基建还是松地产?5.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4,-10-15-20,-5,2520151050,14/01,14/07,15/01,15/07,16/01,16/07,17/01,17/07,18/01,18/07,美欧日出口同比(%),中国出口同比(剔除春节效应,%)特朗普挑起贸易争端,对首批商品征税对2000亿美元商品征税,1.1 美中贸易争端迅速恶化,而出口超预期高增 17年出口增速持续改善,但18年3月至9月美中贸易争端急速升温,出口预期迅速恶化。 但中国出口增速却并未趋势性回落,7-10月反而超预期高增。出口增速对比:中国与美欧日,3个月平均(%),1.2 基建投资超预期下滑,货币边际放松成效不彰 尽管17年较为严格的去杠杆措施和M2增速的大幅下滑,已经预示了18年基建投资增速的回落,但年内从接近20%回落至4%以下的幅度仍超市场预期。 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困境,尽管央行年初以来已经边际放松、银行间流动性改善,但社会融资增速仍然持续回落。,社融、M2增速再度回落,基建投资增速超预期下滑,2520151050,30,15/10,16/04,16/10,17/04,17/10,18/04,18/10,制造业,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含电力),14131211109876,15,16,16/01,16/07,17/01,17/07,18/01,18/07,社融存量同比(%),M2同比(%),1.3 社零增速持续回落,但消费对GDP贡献提升 18年以来,社消零售总额同比持续下降。实际下降速度更快。 但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大幅改善。由17年的4.1%升至18年前3季度的5.2%。显示今年以来商品消费走弱但服务消费增长较强,居民总体购买力并未弱化。 问题:三大超预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9年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18年社消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下降,但消费对GDP的贡献大幅改善,1211109876,151413,513-10,14-10,15-10,16-10,17-10,18-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当月同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当月同比(%),-1,43210,65,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18Q1-Q3,2017,2016,主要内容,1. 回顾18年,三大超预期是否会有变化?2. 贸易争端或长期化,但不应过度悲观3. 第三次转型:内需拉动制造业模式之始4. 高杠杆下的权衡:稳基建还是松地产?5.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8,美中国CPI与巴西CPI,2.1 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全球“火车头”减速 战后半个世纪,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成为带动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引擎。 而全球金融危机后普遍的高杠杆约束、缓慢的技术进步,令发达国家内需增长趋弱。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激进地争夺海外需求,从而全球贸易格局从多边共赢的“增量发展” 进入激烈竞争的“存量博弈” 阶段。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今日贸易争端日趋剧烈、贸易环境显著恶化的开端。,美日欧GDP同比(%),发达经济体在全球GDP中占比下降(%),20100,60504030,90807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10,-4-6-8,20-2,864,10,90,95,00,05,10,15,国 欧元区,日本,2.2 美国:高杠杆+紧货币约束下,转向争夺海外市场 居民消费增长中枢显著放缓是本轮温和复苏的根本特征,内需增长持续乏力。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家庭部门持续去杠杆,令内需增长受到持续抑制,而二战后的其他历次经济衰退均未导致家庭部门大幅去杠杆。 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大幅增加赤字以减缓家庭部门去杠杆速度,又导致政府部门受到高杠杆率的约束,财政扩张空间有限。,-3-4,21,6543,0-1 90-2,95,00,05,10,15,个人消费,私人投资,净出口,政府消费和投资,美国GDP同比贡献:居民消费增长持续放缓(%),美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0,10050,150,300250200,20,6040,80,120100,80,85,90,95,00,05,10,15,政府部门(%)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部门总(%,右),2.2 美国:高杠杆+紧货币约束下,转向争夺海外市场 货币政策逐步紧缩,利率上行加重美国政府利息支出负担,进一步限制美国财政扩张的空间。特朗普奉行财政扩张政策,但面临政府杠杆率极高和利率曲线抬升的双重约束,随着美联储持续紧缩,未来财政进一步扩张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内需受限、财政难扩,美政府目光转向海外市场。美国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张海外市场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并抑制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美国联邦政府赤字率(%),-12,-4-6-8-10,20-2,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余额/GDP(%)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抬升,利息支出负担愈加沉重,321,54,7.576.565.55,8,109.598.5,2008,2010,2012,2014,2016,2018,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财政支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12MMA,右,%),-1,0,1,2,3,4,5,6,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房地产公共管理国防教育卫生农林牧渔建筑业GDP整体批零交通住宿餐饮专业和科技服务制造业信息通信,03Q2-08Q1,13Q2-至今,2.3 欧盟:增速中枢较低,但制造业复苏稳健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元区13年2季度开启本轮复苏,增速中枢较低。 但制造业复苏稳健,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为对等的国际贸易合作奠定基础。欧元区各行业增加值实际平均增速(%),2.3 欧盟:将坚持多边对话,但增量需求同样有限 欧盟统一关税联盟本身即是多边贸易组织的高级形态,大概率将坚持对等的多边贸易对话合作机制。 欧元区货币政策仍相对宽松,制造业复苏稳健,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风险相对不大。 但近年来主动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及逐步回落的政府债务水平,仍意味着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将财政刺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选项,增量需求相对有限。,欧元区PIIGS五国财政余额/GDP(%),欧元区18国政府债务率,0-9-18-27-36,9,0-5-10-15-20,5,95 97 99 01 03 05 07 09 11 13 15 17,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右),9080706050,100,02,04,06,08,10,12,14,16,一般政府债务/GDP(%),2.4 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回落,出口本已承压 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有所放缓,中国出口本已小幅承压。长期以来,驱动我国货物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外需。预计19年美国受到货币紧缩、美元指数处于较强水平、减税效应减退、贸易争端冲击消费和投资预期等因素影响,增速回落,拖累发达经济体增速下行;新兴市场宏观风险则可能持续暴露,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小幅回落。中国出口小幅承压。外需是货物出口增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5-10-15,2520151050,-10-20-30,50403020100,09/06,10/06,11/06,12/06,13/06,14/06,15/06,16/06,17/06,18/06,中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外需同比增速指标(%,右),2.5 贸易争端进一步恶化概率不大,但可能长期持续 美国已经实施的对华加征关税清单,已涵盖绝大部分中国对美出口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若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将对美国居民消费产生较为明显的冲击,预计概率不大。中国对美出口结构中,大部分为消费品。而当前美国已经实施的征税清单(对应17年货值略低于2500亿美元)中,刻意降低了消费品的比重(首批500亿美元部分几乎不含消费品、第二批2000亿美元中非消费品占77%)。 基准假设:现有的加征关税规模仍将持续,但不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对美出口结构(17.7-18.6,4571亿美元),美对华征税第二批2000亿美元商品结构,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46.44%,杂项11.84%,纺织9.56%,贱金属及制品5.20%,3.56%塑料橡胶4.50%车船航空器及运输设备,化工制品3.36%鞋帽伞等,光学医疗仪器等2.44%,其他8.42%,资本品29%,中间品47%,其他1%,消费品23%,-21.7%,2.6 500亿美元清单显示,出口增速或回落约20ppt 前期的340亿美元、160亿美元征税清单实施后,美国自华进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但应注意到美国本身进口需求(自他国进口增速)亦同样回落。同时,前期“500亿美元” 清单中国对美出口具有波动幅度大的特征,亦面临一定的高基数效应。 综合考虑美国需求趋势、基数效应、季节性特征差异等,500亿美元清单商品在25%税率实施后同比增速下滑20个百分点左右。,-20-30,302010,014/09-10,15/09,16/09,17/09,18/09,“340亿美元”清单美自华和自他国进口同比“340亿美元清单”美自华进口同比(%),该清单美自他国进口同比(%),3.6%,-18.9%,20100,60504030,1050,30252015,-514/09-10-15,15/09,16/09,17/09,18/09-10-20-30,“160亿美元”清单美自华和自他国进口同比该清单美自他国进口同比(%),“160亿美元清单”美自华进口同比(右,%),5.7%,2.7 2000亿美元清单可替代性较低 “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美国自华进口依存度高,可替代性较“500亿美元”清单更低。 进口依存度可以作为观察美国进口可替代性的指标。美国“340亿美元”清单商品进口中,自中国进口仅占6.8%;“160亿美元”清单占13.3%;而“2000亿美元”清单占比达20.8%。,“2000亿美元”清单自华进口增速仍高,美国对自华进口依存度(%,12个月平均),-40,-20-30,100,3020,40,14/09-10,15/09,16/09,17/09,18/09,“2000亿美元清单”美自华进口同比(%)该清单美自他国进口同比(%),20.7%,14.0%,105,15,20,25,14/09,15/09,16/09,17/09,18/09,“160亿美元”清单,“2000亿美元”清单“340亿美元”清单,14/01,14/04,14/07,14/10,15/01,15/04,15/07,15/10,16/01,16/04,16/07,16/10,17/01,17/04,17/07,17/10,18/01,18/04,18/07,2.8 而贬值短期促进出口,“绕道”香港模式初现 近期贬值或短期对出口形成促进作用。15-16年的连续贬值引发“类通缩效应”,对出口难以形成促进,但近期的快速贬值后企稳,短期内对出口有促进作用。 “绕道”香港模式初现,可能一定程度缓解贸易争端对出口的负面冲击。9-10月数据显示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速快速提升,幅度远超对其他主要出口伙伴。而对港出口以各类转口贸易形态为主,或意味着“绕道”模式的初现。,近期快速贬值促进出口,中国对主要出口伙伴出口增速(%),-20,-10,010,0-10-20-30,10,20,4030,6050,连续贬值难,促出口增长,出口同比(人民币计价,%) -30名义有效汇率同比(%,右)快速贬值后企稳,,短期促进出口,0-10-20,10,20,30,17/01 17/04 17/07 17/10 18/01 18/04 18/07 18/10,日本东盟,美国欧盟中国香港,2.9 预计贸易争端对出口增速的直接影响在2ppt以内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贸易争端或导致19年被征税商品对美出口增速下行20个百分点以内。对美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比19%,从而贸易争端对出口的直接影响小于2个百分点。 考虑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长、以及国内消费市场扩大的部分吸收作用,估算美中贸易争端对19年GDP增速的总体影响为-0.4个百分点以内。出口在我国GDP中的占比约为18%。部分对美出口的减少或被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所抵消,另有部分可能被国内消费市场扩大所吸收,并考虑内需影响乘数。,我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我国近12个月出口国别结构,美国19.13%,欧盟16.39%,东盟12.81%,香港12.40%,4.42%日本5.93%,印度3.07%韩国,其他25.84%,181716,212019,2322,262524,12/03,13/03,14/03,15/03,16/03,17/03,18/03,货物出口/GDP(%),2.10 小结:19年出口增速承压,但不必过度悲观, 贸易争端缘起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之后复苏缓慢。美国当前经济增长处于高杠杆+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环境,内需扩张空间逼仄,贸易政策转向争夺海外市场,贸易争端可能长期化。但若进一步扩大征税清单,将对美国居民消费产生冲击,预计概率不大。 展望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有所放缓,我国出口增速承受小幅下行压力。同时,美中贸易争端预计将进一步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影响。“5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关税后对美出口同比下滑20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可替代性更低、以及贬值和“绕道”香港模式的出现,预计“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对美出口增速下行幅度在20个百分点以内。综合外需、贸易争端、汇率等各方面因素,估算19年出口增速降至6.5%左右(美元计价)。估算美中贸易争端对19年我国GDP增长的总体冲击幅度在0.4个百分点以内。 进口方面,内需增速小幅趋弱、叠加人民币贬值、以及加工贸易出口受一定冲击,均可能导致进口增速的回落,同时预计19年大宗价格回落也将令进口增速进一步下行。但同时我国实施主动扩大进口战略,加之个税减税和可能于19年推出的增值税结构性减税政策、潜在的下调关税等政策,则可能对19年进口增速形成部分支撑。综合上述因素,我们估算中国19年进口增速(美元计价)约8%。而需注意的是,消费品和投资品进口实际上影响的是GDP增长的结构而非总体增速,相比进口,出口的短期影响更为重要。,主要内容,1. 回顾18年,三大超预期是否会有变化?2. 贸易争端或长期化,但不应过度悲观3. 第三次转型:内需拉动制造业模式之始4. 高杠杆下的权衡:稳基建还是松地产?5.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21,海外供给海外需求,国内供给国内需求货币/财政刺激,3.1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制造业 制造业/贸易品部门在供需两侧均面临全球竞争,本国需求刺激政策将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不易触发风险。因而只有有效需求推动技术进步才能保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正因为这种低风险、高效率的发展模式,令制造业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核心。全球供需竞争背景下,制造业部门风险低效率高贸易品部门开放度高制造业的国际贸易,70,6050403020100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0,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3.2 外需曾带动中国制造业赶超:94-08黄金15年 汇率制度改革,外需导向模式建立。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管制松绑。对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制造业部门FDI加大开放力度,对内进行国企改革,放松对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限制,鼓励制造业投资。90年代国企改革后,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基建、地产。00-0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基建、地产,3.2 外需曾带动中国制造业赶超:94-08黄金15年 庞大的外需市场和中国的工业化、制造业投资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形成正反馈,我国制造业部门增加值、货物出口占比均持续高增,制造业供给能力和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25%左右快速上升至07-08年的34%,货物出口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从20%大幅攀升至07年的35%,货物贸易顺差占比从2.2%升至07年的7.5%。,中国制造业增加值/GDP:1978-2010(%),中国进出口及贸易差额与GDP之比(%),20,262422,28,36343230,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制造业增加值/GDP(%),-5,155,453525,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中国货物贸易差额/GDP(%)中国货物出口/GDP(%)中国货物进口/GDP(%),3.3 制造业赶超对冲货币宽松,有助于杠杆率维持低位 货币宽松并未带来高杠杆风险:在制造业生产效率持续快速提升过程中,货币杠杆的扩张更为高效地转化为GDP的增长。尽管当时货币政策整体较为宽松,信贷、M2增速远高于当前水平,但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高增长、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低风险、低杠杆的极为优化的宏观发展特征。制造业高增的同时,杠杆率并未显著抬升,经济增长效率较高,210190170150130110907050,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银行贷款余额/名义GDP(%),M2存量/名义GDP(%),3.4 但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拉动模式式微 黄金15年的世界经济背景是中国当时的经济规模较小,对外部尚不构成显著竞争压力。1994年中国的GDP规模仅564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7.7%,仅占全球的2.0%,列世界第8位。而人均GDP分别仅为马来西亚的1/8和泰国的1/5。 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发达经济体普遍衰退,中国出口大幅负增长。加之外部竞争日趋激烈,持续15年之久的外需拉动制造业部门赶超的模式式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94年GDP(亿美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94年人均GDP(美元),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3.5 再度转型发展制造业,需求侧需更多依赖内需 社零增速回落但GDP中消费贡献增长,显示居民总体购买力仍然稳健。两者之间的分化显示,今年上半年商品消费走弱的同时,服务消费增速强劲,居民总体购买力并未弱化。,18年社消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下降,但消费对GDP的贡献大幅改善(%),-1.0,5.04.03.02.01.00.0,6.0,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16,2017,2018H1,121110987,13,614-09,15-09,16-09,17-09,18-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当月同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当月同比(%),3.6 发展模式大转型:制成品市场内需或成政策焦点, 制造业竞争力是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性问题。但08年之前外需拉动的模式已不可复制。,外需走弱、贸易争端或长期化,出口增速遭遇负面冲击,如何稳增长?, 09年至16年我国经济增长趋于内需拉动,但基建地产投资模式已经将宏观风险推升至,较为紧绷的状态。, 内外经济环境之困,或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继94年、09年之后,实现第三次大转型:经济政策组合聚焦促进国内制成品市场高速增长,以国内消费品、制成品市场的扩张,再度支撑中国制造业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时隔十年之后,再度转向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相对高增长和宏观风险逐步下降的过程。与08年之前的黄金15年的相似之处,在于政策重点重新转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不同之处则在两方面:其一,外需拉动难以持续,中国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增量消费品市场,内需拉动又具备一定的外溢效应,从而要求更为积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相配合,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转型为能够具备一定的全球增长引擎属性的大型经济体。其二,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再处于小型开放经济体赶超模式,一定程度上,一些特定制造业领域已经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展开直接竞争,创新与研发将取代后发优势,成为未来数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风险较高的创新与研发驱动模式,同样要求相对高增长的市场需求才能有效实现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内需拉动,外需拉动,中国94-08年,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多数国家、日本、英国等,内需增长拉动制造业的同时对服务业,需求也保持高增速中国09-17年阿根廷、土耳其等风险更高:融入外资投向非贸易部门非贸易品部门/基建地产,中国:再转型内需拉动制造业模式,3.6 发展模式大转型:制成品市场内需或成政策焦点三大发展模式示意图贸易品部门/制造业德国等内需、外需同时对制造业形成拉动美国、欧元区,3.7 增值税税率结构性下调或称为最直接的政策选项 而何为扩大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政策手段?增值税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或是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政策选项。现行最高档16%增值税税率,主要包括“销售和进口货物”项目。这意味着一方面工业制成品的国内价格显著高于出口价格,从而令制造商更易形成出口导向而忽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对居民而言,服务消费的成本相对制成品消费更低,从而令国内制成品消费市场扩张受阻。降低16%档增值税税率,有助于直接改善居民在制成品方面的购买力,同时亦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减税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下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税目销售或进口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有型动产租赁服务服务: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转让土地使用权销售不动产农产品、粮食、食用植物油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税目金融服务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销售无形资产出口货物载运旅客或货物出入境、境外载运乘客或货物航天运输服务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售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服务、无形资产,税率16%10%,税率6%0%,3.8 增值税减税将令财政赤字有所扩大 基于制造业增加值,我们估算若16%税率降至13%,静态财政赤字率扩大约0.7个百分点。16%税率主要针对制造业,因此我们基于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估算出16%档增值税收入在18年3季度约占GDP的4%。同时考虑到一些类别的制造业增加值享受10%的优惠税率而不在这一税档中,我们估计若16%档税率下调至13%,静态对应财政赤字率扩张约0.7个百分点。,估算16%档增值税收入约占GDP的4%,增值税收入与税收收入/GDP,10,32,20000,60004000,8000,1200010000,15/03,16/03,17/03,18/03,16%档增值税收入(估算,亿元),16%档增值税收入/当季GDP(估算,%,右) 54,6.56.0,7.57.0,8.58.0,9.0,17.517.0,18.518.0,19.519.0,20.0,税收收入/GDP(%),国内增值税、营业税收入/GDP(右,%),3.8 估计预算财政赤字率扩大约0.5个百分点 我国政府仍有庞大的财政存款可提供一定的盘活空间,同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实际操作的财政赤字率波动远大于预算水平,减税政策具备财政空间。预计19年预算财政赤字率扩大0.5个百分点左右,小于实际减税力度。 同时考虑个税减免、出口退税率提升、财政在基建投资方面支出力度加大等政策的影响,预计19年预算财政赤字率扩大至3.3%-3.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