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Table_Title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 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 Table_Summary Table_Summary 核心观点 : 历史上, 中美之间 已有五次 贸易争端 ,历次 谈判 过程都是困难重重。因而此次中美贸易争端,同样 不能期待一次谈判就达成共识 ,结束美国准备已久的贸易争端。 报告首先从中美谈判过程及美方代表的对华态度两个方面,对过往 中美贸易争端谈判进行总结。并在此 基础上,探究 此次 美 方再次 提 起 对等 要求 的内涵 ,这也可能是未来中美之间长期摩擦的主要方向。 美方认为,所谓对等,就是中国必须向美国学习,必须接受美方的规则,而非相反。即美国没有的,中国也不能有,美国有的,中国必须也有 。 美国没有产业政策,中国也绝不能有;美国关税低,中国必须也采取低关税;美国政府不干预经济,中国政府也不能干预;美国有自由的互联网,中国必须也有,等等,这就是美方对等的核心理念。 而美方视中美 贸易逆差问题是一种表象而非本质。需要对此负责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改变中国的不对等制度 是 美方最核心的要求。 历次中美贸 易战以及此次贸易争端的过程表明,长期来看, 中美 贸易争端在围绕对等原则博弈,短期来看,贸易争端是达成某种政治诉求的重要手段。预计中美双方经过前期压力测试,相互试探出谈判的底线后,最后将达成双方可接受的谈判协议。我们预期 522这个节点,特朗普有较大概率推迟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时点,为下一阶段的谈判预留时间。 宏观研究报告 Table_ReportInfo 证券分析师:魏涛 电话: 010-88321708 E-MAIL: weitaotpyzq 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S1190517030001 联系人 : 袁野 电话: 15810801367 Email: yy_buddysina 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S1250117080032 相关研究报告: 1. 2018 年央行加息的逻辑-2018/02/04 2.思想的格局:刘鹤 30 年经济思想脉络梳理与思考 -2018/01/30 3. 中美贸易战:从宏观到行业的影响分析 2018/03/27 Table_Author Email: yy_buddysina 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S1250117080032 相关研究报告: 1. 2018 年央行加息的逻辑-2018/02/04 2.思想的格局:刘鹤 30 年经济思想脉络梳理与思考 -2018/01/30 3.中美贸易战:从宏观到行业的影响分析 2018/03/27 Table_Message 2018-05-15 宏观研究 报告 宏观研究报告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研究 报告 P2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 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目录 一、中美贸易摩擦回顾 . 1 (一)第一次交锋 . 1 (二)第二次交锋 . 2 (三)第三次交锋 . 2 (四)第四次交锋 . 3 (五)第五次交锋 . 3 (六)以往谈判的美方负责人对华态度 . 5 二、美方 对等 的含义 . 6 (一)所谓 对等 的含义 . 6 (二) 对等 背后的深层逻辑 . 9 (三)逆差是表现, 对等 才是核心 . 10 三、此次美方条件的具体阐释 . 11 (一)分裂的华盛顿 . 11 (二)此次美方各款条件出处 . 12 四 、 施压 是筹码, 和谈 是结果 . 14 (一)中国已经做了什么 . 14 (二)中方的应对:以压促变 . 15 宏观研究 报告 P3 中美五次贸易摩擦交锋 理解其中的“对等”要求 图表目录 表 1:五次贸易争端梳理 7 表 2:五次贸易争端美国代表对华主张 8 图 1: 301 报告所列的外商投资目录 11 图 2: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猛增 .11 图 3: 纳瓦罗在演讲中指责中国的不公平贸易 .13 图 4:纳瓦罗对美国忧心忡忡 .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守正 出奇 宁静 致远 5 月 3 日 4 日 ,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美方代表团访华。双方就中美贸易问题的商讨以无法满足美国过分的要求而结束。市场对中美贸易战的悲观预期再起,认为此次不欢而散的谈判,已经表明美国来者不善,不愿以和谈结束贸易争端。针对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关税 及开放领域的部分最终会以和谈结束,遏制中国制造 2025的部分仍可能会面临长期的摩擦。谈判都有过程,不能期待一次谈判就达成共识结束美国准备已久的贸易争端。在过往的中美贸易之争中,谈判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总结过往谈判历程的基础上,探究美国提出对等的实际需求,这也可能是未来中美之间长期摩擦的主要方向。 一、中美贸易摩擦回顾 (一)第一次交锋 1987 年 中美之间第一次贸易争端开始 ,主要 围绕两个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二是贸易。 知识产权方面, 1987 年 4 月,里根总统签署政令要求美国和外国缔结政府间科技合作协 定时必须就知识产权保护达成协议。次年 6 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就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同中国进行谈判,谈判中较大分歧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等问题。美国主张一方提供法律保护,另一方不提供法律保护,则提供保护的一方享有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切权益来处理药品、化学产品、计算机软件、半导体芯片和其他我国尚未完成立法的主体。 1989 年 5 月,美国在华盛顿外交会议上丝毫不让步,中方则表示美方要求超出极限,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并重申我国将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正在探讨通过行政措施解决。1990 年初,美国助理国务卿与中方通过非正式渠道 要求中方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进展说明,这对两国谈判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1 年 3 月,第三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仍然无果而终,分歧焦点仍然是对等条款 。 1991 年 4 月 12 日,中方重申采取行政措施保护美方权益,双方同意修改方案,同时中方在条约中加入除双方就权属分配另有约定外,留下了灵活处臵权益的余地。 1991年 5 月 20 日,两国正式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在贸易方面, 1988 年时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扩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决定以双边贸易不平衡为由决定制裁报复主要贸易伙伴,措施包括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禁止某些 商品进入美国。 1991 年 4 月 26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中国为重点国家; 5 月 27 日,开始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调查; 6 月 11 日至 15 日,美国贸易代表梅西率代表访华,半年内四次谈判,均未达成协议。 11 月 26 日,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采取报复措施,报复清单包括啤酒、矿石、纺织品、鞋类等总值 15 亿美元; 12 月 16 日,单方面宣布 1992 年1 月 16 日为谈判最后期限,并对报复清单调整,调整后涉及 3-6 亿美元的商品。 在最后关头, 1992 年 1 月 17 日中美签署备忘录,中国同意加入两大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和同意修 改专利法,美方宣布贸易清单取消实施。本次贸易战以双方的妥协结束。 (二)第二次交锋 好景不长, 1994 年美国贸易代表又指责中国没有保护知识产权;同年 4 月 30 日,美国将中国列为最严重侵犯美国专利权和版权的国家,并威胁 60 天内未达成协议便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 到 1994 年 6 月,美国将中国列为唯一的重点国家,开始了为期六个月调查; 12月美方公布 28 亿美元报复清单,涉及电子、鞋类、玩具、箱包等,征收 100%惩罚性关税;中国迅速公布反报复清单,涉及烟、酒、 CD、化妆品等征收特别关税 100%。 中国的强硬换来 了 美国 再次对外 宣布继续谈判, 但 结果 却是 谈判破裂。 1995 年 2 月,美公布最后报复清单 10.8 亿美元, 并宣布 将于 2 月 26 日生效。这是美国巧妙的延迟手腕,推迟贸易制裁的实施时间,为回旋提供余地。同时 美方谈判代表 坎特建议 13 日在华盛顿恢复磋商,次日中方代表吴仪回函同意磋商但地点要在北京。 僵持之下, 1995 年 2 月 23 日美能源部长 奥利里 率总统特使和大批企业家访华,这一举动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意味深长。 2 月 26 日,中美双方采取换文方式达成协议,美国停止 301 调查,取消贸易报复,中国顶住压力同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第三 次交锋 平息仅一年时间,中美双方又起 贸易 争端。 1996 年 4 月 30 日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没有认真执行协议,再次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决定通过贸易制裁监督中国执行上次签署的协议。 1996 年 5 月 15 日美方提出建议性制裁措施,制裁内容与上次 几乎相同 。中方 也立刻提出反贸易报复措施:部分进口品加征 100%特别关税,同时暂时限制美国产品的进口和暂停审批美方企业在华投资设厂等。 1996 年 6 月 6 日和 7 日两国代表团非正式磋商,并于 17 日达成协议,美方取消贸易制裁,中方同意加强执法、严格市场准入以及侵权工厂处臵,这次协议只 涉及行动性的问题而并不是一系列的承诺。至此,中美知识产权的重大谈判和争端暂时告一段落。 (四)第四次交锋 自 2001 年我国入世以来,美国商业界就对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表现出诸多不满。 2004 年美国再 次 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向中国施加压力。 2007 年美国政府正式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认为中国惩治盗版和假冒商品的刑罚门槛过低、中国海关处臵没收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行为不当、中国限制版权保护的文化产品市场准入。次年 , 双方分别进行了书面陈述并提交报告。 经过两年的审理, 2009 年 WTO 专家组 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美国对中国的三项指控,同时指出中国在相关方面存在的不足。同年 3 月,美国放弃上诉,接受裁判结果。这场闹剧最终以专家组大部分支持中方观点结束,美方证据不足结束。有趣的是,在专家组报告公布之初,美方 即在 国内高调宣告此次诉讼的胜利。 而实质上却是美国主动放弃上诉。美方的高调 其中缘由可能是 处于政治因素的考虑,美方谈判代表团 当时需要向国会及国内行会负责,败诉则会面临很大压力。 (五)第五次交锋 中美之间贸易第五次争端 引发于一场自下而上的申诉 。 2010 年 9 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指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比如国 内补贴损害了美国产业经营和就业,提请对中国展开反补贴调查。奥巴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决定在不超过 90 天内向中国提出磋商要求。 2010 年 10 月 15 日,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 301 调查,指控中国非法补贴中国清洁能源产品使其低价进入全球市场,损害美国贸易权利;并向世贸组织上诉,并宣布要实施惩罚性关税。 2010 年 10 月 17 日,中国国家能源局驳斥美国指控,指出美国政府能源补贴远高于中国 。 2010 年 12 月,中美双方在 WTO 争端解决机制项下进行磋商,同意修改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涉嫌禁 止性补贴的内容,终止了 WTO 程序。这是美国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次动用 301 条款对其他经济体进行调查,最终以双方磋商协调解决结局。 表 1 五次贸易争端梳理 事件 起止 时间 起始 最终 协议签订距最后 期限 贸易战是否落地 第一次交锋 1988 年5 月 1992 年2 月 知识产权方面,美方要求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中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对等”,按照美国的标准执行; 贸易方面公布 15 亿报复清单,并于 1 月 16 日实施生效 中方通过行政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重新修改方案并留下余地;贸易保护方面中方同意加入世 界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美方宣布取消报复清单。 1992 年 1 月 16 日实施报复清单;1992 年 1 月 17 日双方签署备忘录 否 第二次交锋 1994 年4 月 1995 年2 月 60 天内达成解决美国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办法;公布 28 亿美元的报复清单,并于 2 月 26日生效 美能源部长率总统特使访华,双方换文达成协议,美国停止 301 调查,取消贸易报复,中国加强产权保护 最后期限当天达成协议,贸易报复清单取消实施 否 第三次交锋 1996 年4 月 1996 年6 月 美方认为中方没有认真执行协议,决定通过贸易制裁监督中 方执行 美方取消贸易制裁;中方加强版权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侵权工厂处置 未提出具体执行报复的时间 否 第四次交锋 2007 年 2009 年 美国 向世贸组织 提起诉讼,认为中国惩治盗版、海关处置侵权货物的行为、文化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不公平 WTO 专家组 以证据不足为由 拒绝 美国 对中国的三项指控,同时指出中国在相关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要求改进。 否 第五次交锋 2010 年10 月 2010 年12 月 美国指控中国“非法”补贴清洁能源产品损害美国贸易权利;并向世贸组织上诉,宣布要实施惩罚性关税 中美双方在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 ,同意修改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涉嫌禁止性补贴的内容。 上诉世贸组织协商解决,未公布具体时间 否 资料来源: 太平洋研究院整 理 (六)以往谈判的美方负责人对华态度 表 2 五次贸易争端美国代表对华主张 贸易代表 主要观点 第一次 克莱顿尤特 中国是美国日益重要的市场;美国应该欢迎中国去美投资; WTO 是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 卡尔希拉斯 是较中立的共和党人;中美是好朋友;开放对美国是有利的;是技术进步而非贸易带来 了失业;贸易协定 不是创造就业的工具,而应为了削减贸易壁垒 。 第二次和第三次 迈克尔坎特 入世是中美双赢。贸易纠纷增加只是因为中美贸易扩大了。中国要遵守国际规则,中国 进步很大,但还不完美。 巴尔舍夫斯基 班农错了,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失业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发展;贸易赤 字的规模不重要,赤字才重要 。 第四次和第五次 苏珊施瓦布 她被认为是温和派。在处理中美经贸纠纷上,更愿意通过双方直接谈判协商解决,而非 诉诸 WTO。中美企业交流日益发展才是主流 。 罗恩柯克 TPP 的坚定支持者;在贸易过程中不是没有 输家,但从整体来看,美国绝对是赢家;中国应该削减补贴。 资料来源: 人民数据, 太平洋研究院整 理 之前历次主持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虽然认同对等原则,但是同样也理性的认识到,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实现美方所谓的对等,阶段性的进步已经足够了。大部分人都认同,虽然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够,中国政府还有对企业的补贴,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只要继续努力,遵守国际规则,就是比较合意的结果。克林顿时期的贸易代表坎特就认为,中国进步很大,但还不完美。 虽然这些贸易代表大多以强硬著称,但他们与此届特朗普政府的 贸易代表 贸易顾问纳瓦罗的强硬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以往贸易代表都认同贸易对中国有利,但对美国更是一件好事。美国只有保持开放才能够不断发展。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内部,美国应该控制自己的过度消费,才是根本。中美应该扩大贸易,增进互动。但此次特朗普政府的谈判代表纳瓦罗的思想与此完全相反,他认为,中美贸易是中国在占美国的便宜,中美贸易摧毁了美国的制造业,给美国工人带来失业和经济衰退,贸易对美国是一件坏事。 另外,还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这就是贸易代表逐步开始对 WTO 机制失去信心。布什、克林顿政府的贸易代表,都对 WTO 机制充满信心。克莱顿尤特主动邀请中国加入 WTO。他们都认为 WTO 机制是很成功的,中国加入 WTO 是中美双赢。但是,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入世,美国开始改变看法。小布什政府就希望中国最好以中美协商的形式解决问题而非上诉到 WTO,到了奥巴马时代,美国转而支持 TPP 机制。而莱特希泽把对 WTO 机制的厌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纳瓦罗则直斥 WTO 是在偏袒中国。 综上来看,谈判需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方代表固然强硬,但中美之间的贸易依存也不是过往可同年而语的。因此,我们认为和谈仍是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主基调。 二、美方 对等的含义 (一)所谓对等的含义 从历次中美贸易争端总结来看,美方早在中美贸易第一次交锋时就提出了对等的概念。此次美方重提对等,且格外强调。美方的对等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们 为此 查阅了 USTR 的相关报告,主要是 301 报告,特别 301 报告,和总统年度贸易报告。 美方所谓对等这一提法的英文为 reciprocity 或其形容词 reciprocal。这一单词在中文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含义相去甚远。该单词可以翻译为互惠,例如互惠的双边经贸关系;也可以翻译为对等,例如市场的对等开放。按媒体此前的 翻译习惯,当这个词形容宏观性的双边关系时常常翻译成互惠,而在形容技术性具体问题时则翻译为对等。 奥巴马政府期间,美方未将投资和贸易的待遇对等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焦点话题。这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新现象。 我们认为, 美方所指的 贸易和投资对等,就是指中国必须给予美国企业的待遇与美国给予中国企业的待遇必须是相同的,即对等的。 特别 301 报告里 强调 , These actions serve as market access barriers and deny U.S. companies reciprocal opportunities to access foreign markets relative to foreign companies op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这些行为成为了市场准入障碍,并且拒绝给予美国企业相对于外国企业在美国的运营对等的市场准入权利)可以看出, 美方认为 所谓对等的机会,就是指美国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的机会要和外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对等。 为了实现这种对等 , 美方要求 中国必须加强对美国的开放,而且是真实的开放。总统年度贸易报告指出 ,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will use all possible leverage to encourage other countries to give U.S. producers fair, reciprocal access to their markets. The purpose of this effort is to ensure that more markets are truly open to American goods and services and to enhance, rather than restrict, global trade and competition.(特朗普政府将利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来鼓励其他国家给予美国生产商公平,对等的市场准入权利。这项努力的目的是确保更多的市场真正对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开放,并增强而不是限制全球的贸易和竞争。)也就是说,实现对等,关键在于中国对美国扩大开放。 这里隐含着 美方的 两个判断: 首先 ,美国 自认为 已经做到不歧视中国企业,已经给予中国企业很好的待遇,已经让中国企业能够在美国进行公平贸易、自由竞争 。之所以不对等( non-reciprocal),责任在于中方 ,而非美方。中方必须要让美国企业能够在中过进行公平贸易、自由竞争。 301报告援引美国商会的报告充分的表现了这一观点, there is a fundamentally asymmetric playing field, where foreign companies face immensely restrictive policies and barriers when trying to operate in China, while Chinese companies face few to no reciprocal barriers when operating in global markets.(竞争环境是根本不对称的,外国公司尝试在中国运 营时面临极大的限制性政策和壁垒,而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运营时几乎没有对等的障碍。) 其次 ,中国所谓的开放, 美方认为 并不是真正的( truly)开放,更谈不上对等: ( 1) 301 报告称, 从美国企业到中国进行贸易投资(引进来)这个角度来 看 ,存在着中国对在华美企的不公平技术转移制度( China s Unfair Technology Transfer Regime for U.S. Companies in China)以及歧视性许可限制( China s Discriminatory Licensing Restrictions)。首先,中国明确的提出国产化率等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产业政策目标。然后,为了实现此目标,中国对美资提出成立合资公司、转让技术、培训人员、共同开发等等或明或暗的近乎强制的技术转移要求。而一旦中国获得技术,中国转而对美资进入中国相关领域增加限制。如果美国企业不答应,那么就很难拿到许可,这就迫使美国企业不得不屈服。也就是说,中国逼迫美国企业交出技术,而美国并没有逼迫中国企业交出技术,所以,这是不对等的。中国必须放弃这种制度安排,以实现真正的开放和对等。 以长安模式为例,中国长期以来一 直要求外资要以合资企业方式进入并且股权上限为 50%。中国利用国外汽车制造商的技术通过合资公司要求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被中国人称为长安模式。 中方认为 长安模式是中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IDI)方法向技术发展的一个 典型 例子。根据 中国 国资委 的文章表述 ,其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掌控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并通过技术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等 )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二是通过核心技术的形成建立技术创新产品族;三是提升品牌价值。但是,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