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债券 违约案例汇编 2 目录 第一节 债券市场违约整体概述 . 3 第二节 债券违约主体共性总结 . 8 第三节 债券违约案例分析 . 12 分析方法简介: . 12 违约企业: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 15 违约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7 违约企业: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 . 49 违约企业: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65 违约企业: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 . 79 违约企业:大连机床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 . 89 违约企业: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 99 违约企业: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9 违约企业:内蒙古 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123 违约企业: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 138 违约企业:春和集团有限公司 . 151 违约企业:五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163 违约企业: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177 违约企业:广西有 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 197 违约企业: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9 违约企业:上海云峰集团有限公司 . 224 违约企业: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35 违约企业:信阳市弘昌管道燃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248 违约企业 :内蒙古奈伦集团有限公司 . 260 违约企业: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 . 271 3 第一节 债券 市场 违约整体 概述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发债主体性质、发债主体所属行业及债券类型等日益多样化,债券市场规模迅速壮大。 然而 ,信用债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行, GDP 增速由 2010 年的 10.6%持续下滑至 2016 年的 6.7%。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的信用资质 分化 逐步 加大 。 一 违约数量 根据 wind 数据 统计 , 2014 年共发生 6 起违约事件,涉及金额 13.4 亿元; 2015 年共发生 23 起违约事件,金额共计 126.1 亿元; 2016 年债券违约持续发酵,共有 78 只债券发生违约,金额 总计 393.2 亿元 ; 2017 年截至 8 月 31 日,共有 30 只债券发生了违约,涉及金额 235.2 亿元。 二 行业分布 2016 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各季度 GDP 增速保持在 6.7%,“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艰巨。经济下行,造成下游产业市场需求下降,上中游的产业供应又持续增加,导致供过于求,市场消化能力差,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企业利润越来越小甚至逐渐亏损,债务负担加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也紧缩了放贷力度,企业融资困难,多行业成为了违约高发地带。 违约行业与主体 债券违约次数 债券余额(亿元) 半导体产品 3 34 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2 24 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10 数据来源: W i n d 资讯G DP和三 大产业GDP: 现价:当季值 GDP: 当季同比(可比价)(右轴)GDP: 现价:第一产业:当季值 GDP: 现价:第二产业:当季值GDP: 现价:第三产业:当季值 GDP: 不变价:第一产业:当季同比(右轴)GDP: 不变价:第二产业:当季同比(右轴) GDP: 不变价:第三产业:当季同比(右轴)1 1 - Q 4 1 2 - Q 4 1 3 - Q 4 1 4 - Q 4 1 5 - Q 4 1 6 - Q 4120000130000140000150000160000170000180000190000200000210000亿元亿元6 . 87 . 07 . 27 . 47 . 67 . 88 . 0%0300006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10000亿元亿元2 . 73 . 64 . 55 . 46 . 37 . 28 . 19 . 0%4 餐馆 1 4.8 中科云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4.8 电气部件与设备 6 61.5 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 5 60 陕西国德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1 1.5 电子设备和仪器 7 惠州侨兴电讯工业有限公司 7 纺织品 1 3 江苏大宏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3 服装、服饰与奢侈品 1 1.5 宿迁市致富皮业有限公司 1 1.5 钢铁 13 108.4 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88.4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 1 20 工业机械 12 52.6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40 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 2 2.6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1 10 工业气体 1 0.8 天津市泰亨气体有限公司 1 0.8 公路与铁路 1 0.7 鄂尔多斯市益通路桥有限公司 1 0.7 航空货运与物流 4 7.7 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 1.5 江苏中联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1 0.2 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 6 化纤 1 2.6 湖州厉华妤婕联合纺织有限公司 1 2.6 机动车零配件与设备 1 0.5 中恒通 (福建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 0.5 基础化工 5 23.1 广州华工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1 2 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 19 山东滨州新天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 2 山东迪浩耐磨管道股份有限公司 1 0.1 建材 5 68 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5 68 建筑产品 4 7.3 5 天津市天联滨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1 0.5 中伟 (徐州 )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 1.8 重庆市福星门业 (集团 )有限公司 2 5 建筑机械与重型卡车 4 15.4 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 1 0.6 春和集团有限公司 3 14.8 建筑与工程 12 153.3 上海市建设机电安装有限公司 2 3.2 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13.6 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8 136.5 金属非金属 5 14.3 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2 10 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0.3 淄博宏达矿业有限公司 1 4 金属与玻璃容器 2 11.8 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 11.8 贸易公司与工业品经销商 9 69.1112 东兴金满堂商贸有限公司 1 0.1112 吉林粮食集团收储经销有限公司 1 3 上海云峰 (集团 )有限公司 7 66 煤炭与消费用燃料 6 44 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 35 四川圣达集团有限公司 1 3 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有限公司 1 6 农产品 5 0.4 甘肃华协农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 0.2 金乡县华光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1 0.2 燃气 2 14 信阳市弘昌管道燃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 14 商业印刷 1 1 莱芜信通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1 1 石油天然气设备与服务 1 0.6 中成新星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1 0.6 食品加工与肉类 7 41 河南佳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1 1.5 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 1 5 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32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2.5 6 通信设备 7 惠州侨兴电信工业有限公司 7 西药 2 0.829 百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0.829 鞋类 2 1.6 华珠 (泉州 )鞋业有限公司 2 1.6 综合类行业 6 24.1 波鸿集团有限公司 1 4 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 2 16 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 4 浙江平湖华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0.1 总计 137 767.9402 从违约行业分布的统计来看,违约债券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设备制造业、水泥制造业、能源燃料业、化工业、农业等强周期行业,也有部分塑料制造业、餐饮业、物流业、食品加工业等弱周期行业。从金额层面分析,设备制造业、钢铁、水泥、化工、能源等重工业违约金额占比较高。 三 企业性质 企业性质 违约主体数量 债券余额总额(亿元) 地方国有企业 7 205.9 公众企业 1 24.0 集体企业 1 16.0 民营企业 39 336.2 外商独资企业 4 77.2 外资企业 1 10.0 中外合资企业 2 2.6 中央国有企业 4 96.0 从企业性质来看,在 59 家违约主体中,国有性质企业 共 11 家,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从违约金额来看,国有企业涉及 301.9 亿元,占违约金额 39.31%。民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发生债券违约的共有 48 家,涉及金额 60.69%。 性质 数量(比例) 金额(比例) 国有企业 11 家( 18.64%) 301.9 亿元( 39.31%) 其他企业 48 家( 81.36%) 466.04 亿元( 60.69%) 可以注意到,国有企业的金额比例远高于数量的比例,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规模大,且7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国有企业信誉度较高,政企、银企关系复杂,融资渠道宽,发债金额相对较大。 四 地域分布 华东 华南 华中 华北 西北 西南 东北 违约主体数量(家) 25 6 3 14 2 6 3 违约金额(亿元) 222.7 23.91 21.5 308.9 1.7 57.829 131.4 从地域分布来看,债券违约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两大区域。 五 违约品种 违约品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债券品种,包括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私募债等。 债券性质 违约债券数量 债券余额(亿元) 未分类 22 1.2402 超短期融资债券 8 72 定向工具 23 217.4 私募债 29 38.6 一般短期融资券 16 73.5 一般公司债 5 34.3 一般企业债 12 95.8 一般中期票据 21 234.4 证监会主管 ABS 1 0.7 8 第二 节 债券 违约 主体 共性总结 通过对 20 家债券违约主体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发债企业若存在以下现象,则需要 警惕其违约风险: ( 1) 所处行业方面: 对应产业存在市场需求增速减缓; 产能过剩; 市场无序竞争; 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同质化; 重复建设严重; 产品价格下跌; 安全环保压力加大; 国家提出去产能政策; 投资增速放缓; 新增业务负增长; 高端产品薄弱; 配套产业滞后; 依赖出口的产品遭遇反倾销政策; 下游产业需求疲软。 ( 2) 财务迹象方面: a.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指标( ROE、 ROA、销售毛利率、 EBIT/营业总收入)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亏损;毛利率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均值盈利能力指标下降的情况下,发行人的下降更为显著;各盈利能力指标一直缓慢下降,在债券违约前出现大幅度下降(通常因为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b.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大幅度下降;有时存货周转率会出现上升,但是存货周转率的上升是存货大幅度减少引起的;行业均值营运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债券发行人的营运能力下降得更快;存货占比不断降低至接近于 0;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持续升高。 c.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尤其是已获利息倍数,在行业均值下降的情况下,比行业均值的下降幅度更大;偿债能力指标显示债券发行人的偿债能力始终低于均值。 9 d.权益质量: 所有者权益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所有者权益停止增长,不再有资本积累。 e.现金流量: 现金流指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 /带息债务)下降;现金流长期为负。 f.Z 值: Z 值处于堪忧水平甚至为负数; Z 值上升也不代表财务风险降低,仅仅具有参考作用( 五洋建 设集团有限公司 即为反例)。 g.结构比: 1)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持续降低; 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持续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其他流动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持续朝着某一方向变化; 预付款项占流动资产的比上升。 2) 非流动资产: 长期应收款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持续上升; 长期股权投资占非流动资产比呈现下降的态势; 投资性房地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突然上升,固定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突然下降; 其他非流动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上升。 3) 流动负债: 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的比朝着某一个方向持续变化; 其他流动负债占流动负债的比上升; 预计负债占流动负债的比上升。 4) 非流动负债: 长期应付款占非流动负债的比例上升; 其他非流动负债占非流动负债的比上升; 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占非流动负债的比突然上升。 ( 3) 非财务信息方面: a.公开信息方面: 1. 信用评级下调; 2. 出现非标准审计意见; 3. 下属公司破产清算; 4. 延迟披露审计报告; 5. 股权变更; 6. 信用评级机构发出风险提示; 7. 股东破产; 8. 信息披露不完整。 b.经营活动方面: 1. 某处生产地被要求停产整顿; 2. 下属企业停产; 10 3. 集团内发生安全事故; 4. 集团内公司由于连续亏损,停工检修; 5. 供应商推迟和取消订单; 6. 主要业务陷入停顿; 7. 关停子公司生产经营业务。 c.重要决策方面: 1. 向股东大量配股; 2. 转让股权; 3. 股权质押; 4. 将房屋、土地进行抵押; 5. 主营业务变更; 6. 大量资产被担保; 7. 大规模并购和资产重组; 8. 大量抵押资产; 9. 大量对外担保; 10. 失去子公司控制权; 11. 与严重亏损的企业互相担保; 12. 改聘会计师事务所; 13. 对控股子公司减资; 14. 出让全资子公司。 d.人员变动方面: 1. 董事会人员变动; 2. 主要领导调整; 3. 董事长自杀; 4. 财务负责人离职; 5. 独立董事、监事辞职; 6. 总经理辞职; 7. 董事长辞职; 8. 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辞职。 e.资金使用方面: 1. 贷款本息及手续费逾期; 2. 偿债基金账户资金被挪用; 3. 取消短期融资券的发行; 4. 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5. 部分募集资金使用的事项,并未履行必要的审批及披露手续; 6. 实施远期外汇交易; 7. 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 8. 将剩余的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 f.法律法务方面: 11 1. 为被担保方履行担保代偿责任; 2. 遭遇反倾销诉讼; 3. 发行票据不行使赎回权; 4. 股票被冻结; 5. 出现负面新闻; 6. 持有股份被司法冻结; 7. 资产被查封冻结; 8. 小股东发出投诉信; 9. 存在股权纷争; 10. 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1. 触发了债券提前赎回条款; 12. 涉及诉讼; 13. 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 12 第三节 债券 违约案例 分析 本部分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行 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三个 视角 对 20 个具有代表性的 债券违约主体进行分析 , 逐一分析 并 总结 违约 主体 在债券违约前呈现出的特征 , 旨在为债券投资者提供参考, 识别 发债主体的 信用 风险。 分析方法简介: ( 1) 行业分析: 从政策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债券违约主体 所在 行业进行宏观分析, 判断该债券违约 是否 源自于行业整体的系统性风险。 ( 2) 财务分析: 企业的债券一旦违约,则会对其信用造成很大影响,从而会导致其融资能力产生困难,所以大部分企业不会轻易违约。若企业出现 债券违约,往往 已 处于 濒临 破产的状态。而企业的破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红字破产,即企业长期盈利状况较差,产生大量亏损而引起的破产;另一种是黑字破产,即企业并没有发生亏损,甚至是盈利状况较好,但是其由于现金流的断裂导致无法偿还债务。 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从企业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等 方面来分析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特征。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们分为 7 个方面: a.盈利能力: 选取指标包括绝对值指标及相对值指标 : 绝对值指标为利润表上的基础指标: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通过这几个利润表上的直观指标从表面看分析其盈利状 况 。 相对值指标包括 ROE、 ROA、销售毛利率、 EBIT/营业总收入 。 ROE 即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 /所有者权益, 是 最综合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 ,反映了所有者投入所能获得的回报。 ROA=EBIT/总资产,反映的是剔除了财务杠杆后的盈利能力指标。 销售毛利率即“(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反映的是企业的最核心的主营业务获得利润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合理性。 EBIT/营业总收入这个指标也是反映了在不考虑财务费用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合理性和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b.营运能力: 选取的指标为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占比、应收账款占比。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 整体资产的运用情况,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最综合的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存货是实体企业的核心资产,其种类繁杂,数量庞大,而且处于不断的购置和耗用之中,流动性较强,是企业盈利的重点,因此存货项目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资产使用状况,对于存货项目的分析则包括存货周转率和存 货占总资产的比。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应收未收的款项,与其直接对应的便是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作为13 企业销售政策的体现,允许一定期间的赊销,能够促进销售,减少产品积压,增加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多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盈利水平 。此外,若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或回收期较长,则意味着这部分资产不能马上变现,因此应收账款的收账能力也能够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 c.偿债能力: 选取的指标包括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带息债务。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变现。而流动资产中存货及 1 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不应计入。因此,速动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已获利息倍数 =EBIT/利息支出,可用来分析公司在一定盈利水平下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 /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反映的是企业通过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偿还债务的能力。 d.权 益质量 权益质量分析即通过所有者权益的绝对值的变动状况,来观察投资者的投入是否获得了保值增值和资本的积累。 e.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分析 选取的指标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主营业务收入”,即分析企业的营业收入中能够获得多少现金,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f.Z 值分析 Edward Altman 在 1968 年提出了关于预测破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经典模型 Z-score 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变量模型,计算简便,主要对五个变量的数值进行求和汇总即可得到 Z 值。该模型主要用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并对公司在两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诊断与预测。 Z-socre 模型为: Z=0.717X1+0.847X2+3.11X3+0.420X4+0.998X5 其中, X1=营运资本 /总资产, 衡量企业的流动性和规模; X2=留存收益 /总资产,衡量企业积累的利润; X3=息税前利润 /总资产,衡量企业资产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 X4=权益账面价值 /总负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稳定性; X5=销售收入 /总资产,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果。当 Z1.2 时,企业会破产; 1.2Z2.9 时,企业处 于灰色区域; 2.9Z 时,企业很安全。 g.结构比 结构比即资产负债表中各结构 部分中的各项占在结构部分总额的比例,如:流动资产各项占流动资产的比,非流动资产的各项占非流动资产的比等。当企业处于财务危机时,往往会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掩饰,从而使得我们不能从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中看出异常。但是通过结构比,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每一项异常变量进行观察,则能够发现出此类情况下的端倪。 ( 3)非财务迹象分析: 本文分析非财务迹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是主体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 评级中介机构对债务人如期足14 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第二,是企业的公告事件,通过对违约企业在发生债券违约前的特别公告逐一梳理,来观察是否能够从这些公告中看出企业债券违约的端倪。 第三,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当企业处于财务危机时,往往倾向于对财务报表进行掩饰,可能会引起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产生非标准审计意见。 15 违约企业: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 公司简介 企业性质: 公众企业 ; 证监会行业 (明细 ): 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Wind 行业分类 (明细 ): 信息技术 -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 -半导体产品与半导体设备 -半导体产品 ; 主营业务: 2014-12-31 2015-12-31 2016-12-31 报告期 年报 年报 年报 报表类型 合并报表 合并报表 合并报表 营业总收入 143,924.71 67,706.72 19,022.62 产品 143,924.71 67,706.72 19,022.62 太阳能电池组件 114,536.14 26,380.29 2,471.40 工程 1,658.48 346.12 298.22 材料 5,102.30 6,639.79 49.53 系统产品 3,020.62 2,953.01 16.56 硅料 1,000.21 8,302.36 10.41 电池片 15,389.53 15,882.74 服务收入 其他主营业务 3,217.43 7,202.42 16,176.49 从保定天威的主营业务收入状况来看,其主营业务在 2015 年以前是以太阳能电池为 主 ,但是 2016 年起,“其他主营业务”却占据了 85%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 由于这个“其他”并没有指明,所以后续分析依然是假设该企业属于半导体产品与设备的行业。 二 债券违约概况 ( 1) 2015 年 10 月 13 日,由于连续亏损、拆迁补偿工作进度缓于预期,“ 10 英利 MTN1”公司未按期足额兑付到期中票本息。 ( 2) 2016 年 5 月 12 日, 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2011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应于 2016年 5 月 12 日到期兑付,由于连续亏损, “ 11 威利 MTN1” 公司未按期兑付到期中票本息。 三行业分析 (一)政策方面 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13 24 号 gov/zhengce/content/2013-07/15/content_2632.htm 当前,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16 备和材料发展缓慢,财政资金支持需要加强、补贴机制有待完善,行业管理比较薄弱、应用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二)经济方面 A.需求分析 2014 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量分别达到 35GW 和 33GW,其中出口部分占比达到 68%。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品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少部分处于国内。自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増速出现了下滑,海外市场也呈现出极大的波动。就我国光伏产品的海外市场而言,需求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就光伏产品的国内市场而言,产能消耗能力有限,需求并不旺盛。光伏产业需求疲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 1) 欧美国家针对中国光伏行业 双反 调查,致使国内光伏产品需求下降。 2011 年 11 月,美国对中国光伏生产企业双反 调查开始展开,并于 2012 年 5 月做出初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征收 30%-250%的反倾销税。 2012 年 9 月,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金额约 200 亿美元( 2011 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 358 亿美元)。随后,欧盟也开始对于中国的光伏出日进行双反 调查。 2013 年 6 月,欧盟宣布,决定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分别在第一阶段征收 11.8%,第二阶段征收 47.6%。虽然通过国家层面的沟通,关税有所降低。但根据 2013年 7 月 27 日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光伏组件限额为 70 亿瓦(而上年末出日额为 150 亿 瓦),超出部分将征收 47.6%的关税, 严重影响光伏出口企业的生存。 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光伏出口的双反调查,其目的很明显一一保护其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因而相应的政策会使其需求转向其国内,降低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 ( 2)欧美各国对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变化,降低了对光伏产品的需求 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大多数是出口国外,主要出口国为欧美国家和日本。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价格无法与其他发电方式竞争,因此光伏发电市场现阶段仍然是一个依靠政策扶持的市场。近几年,欧美各国对于光伏行业的补贴持续下降,导致光伏产品的需求降低,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影响。各国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主要分成两类:一是上网电价补贴,即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设定,设定的价格高于传统的发电方式的电价,如德国,西班牙;二是投资补贴,即对安装光伏系统直接进行补贴,如日本、美国。如下表所示,自 2010 年开始,欧洲国 家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减弱,降低了其企业发展光伏发电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光伏产品的需求。 ( 3)国内光伏发电容量有限,产能难以消化 下图展示了我国在 2010-2014 年间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总体状况。 17 2010 2014 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情况(单位: GW) 如上图所示,截止 2014 末,我国累计光伏装机计达到 28GW 左右, 2014 年新增装机容量为 10.6GW。而在 2014 年一年期间,用于光伏电站建设的太阳能电池片和姐件就分别达到 33GW 和 35GW。 数据表明,国内光伏电站总体的发电容量虽然逐渐上升,但是其新增容量还是远小于电池片和太阳能组件的产量,因而国内光伏电站对于占据国内光伏行业主体的中间产品(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消耗能力不足。可以认为,在国内市场方面,光伏行业的需求对于产能消耗的能力有限。 B.供给分析 作为世界光伏行业的后起国家,我国在光伏产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后发优势,行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但在经过了 2010 年之前的粗狂式发展后,整个光伏行业在供给端积累的问题最终爆发,光伏行业供给端矛盾日益突出。 ( 1)企业盲目扩张,行业明显产能过剩 我国的光伏产能主要集中于中游产品生产, 2010 年以前,由于光伏中游产品(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生产技术口槛低、利润高,大批企业选择进军光伏行业,整个行业进入了高速扩张阶段。随着之后的产能释放,在 2010 年一年的时间内,我国光伏产品产能几乎増长了一倍,直接导致了国内的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库存过高的局面。截止 2014 年末,我国光伏组件总产量约为 39GW,而全球光伏的组件产能仅仅维持在 50-60GW 之间,光伏组件产量几乎达到了全球产量的 70%。自 2011 年 后,国内的光伏产业基本处于 一个降价,去库存,获取现金维持经营的状态。 ( 2)行业危机爆发,融资受限,产品升级困难 2011 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受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包括超日太阳能、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一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相继陷入危机,其他中下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2011 年 来,整个光伏行业处于一个淘汰退出去产能的状态,光伏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去产能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方面,由于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日益下降,现18 金回流速度变慢,大量的可用资金被存货挤占,企业只有通过对外融资来维 持生存。另一方面,自 2011 年 以 来光伏行业持续不景气后,银行开始收缩光伏行业贷款,部分银行甚至对光伏企业开始采取停贷,保持观望态度;而在债券市场上,光伏企业普遍地离负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使得企业发债受到限制,无锡尚德的可转债危机,超日债事件,使得光伏企业发债变得更加困难。随着光伏斤业竞争的加剧,光伏企业对于产品升级需求极为迫切,然而企业自身资金供给能力受限于行业产能过剩,外部融资渠道不通畅,光伏企业产品升级困难。 ( 3) 原材料依靠进口,产成品依靠出曰,产业亟需升级 我国光伏产业是从 2004 年起欧美光伏产品 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口槛,我国光伏斤业集中于中游制造业。光伏产品生产原材料和光伏市场都较大的在海外,形成了两头在外产业特征。 如下图所示,我国目前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需要的多晶硅原材料有一半依靠海外进口,国内多晶硅生产由于技术限制,成本高于海外。原材料来源受制于人,这给光伏产业发展的带来了极大的不利。以高纯多晶硅为例,原材料长期受美国,德国,日本公司的垄断,因而购买价格也在对方的控制之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无论产能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首位。然而,由于国内在光伏 行业上游的光伏发电发展有限,对于国内光伏产品的需求不旺盛,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品中,将近 70%销往海外。当海外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国内光伏产品市场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就整个光伏产业链上看,我国光伏产业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材料来源是国外市场,光伏产业的主要产品市场又在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严重受制于人。我国光伏产业有必要去拓展产业链,重视行业内上下游的发展,扩大国内产品市场,实现产业升级,最终摆脱两头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