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研究 1 新形势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戴晓枫 陈文沛 近年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国内 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规范信用评级行业,促进信用评级行业有 序发展,2018 年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增强,依法从严监管 趋势明显,统一监管推进步伐加快。同时, 我国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对外开放不 断深化, 国内评级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在新形势下,我国评级行业现存 的问题亟待解决, 行业崛起势在必行。 在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 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强化自律经营、合规经营、提高评级技术的情况下,相信我国 评级机构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提高声誉度, 实现中国评级业从高速发展 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一、中国评级行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发展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期, 并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考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 的行业格局。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共有 14 家 1 ,其中采 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有 5 家。近年来,我国评级机构债券评级总体业务量保持快 速增长,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合计数量不断增加,收入规模持续扩大。 银行间市场方面,根据非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提交交易商协会的 2017 年度 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及合规运行报告来看, 2017年新世纪评级、东方金诚、联合资 信、 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五家评级机构出具的初始评级报告涉及的债项数量合 计 6292 只,同比增长 29.23%;初始评级报告涉及的发行人 2934 家,同比下降 5.20%;出具的跟踪评级报告涉及的债项数量合计 8851 只,同比增长 12.98%; 跟踪评级报告涉及的发行人 3675家,同比增长 7.90%。 上述五家评级机构 2017 年收入合计 13.19 亿元,同比增长 15.41%,其中非 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占比最高,当年该类债券收入合计 5.18 亿元,占总收入 的比重为 39.28%。从整体收入结构来看,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 债等传统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最高,但占比逐渐减小,而结构融资类产 品的收入占比随着其爆发式增长而不断提升。 1分别为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中诚信证券评估有 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 用评估有限公司、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及中债资信评估有限 责任有限公司、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北京中北联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四川大普信用评 级股份有限公司 5家投资人付费的评级机构。 专题研究 2 图表1. 银行间市场非投资者付费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情况 资料来源: 信用评级业务开展及合规运行报告 ,新世纪评级整理 交易所市场方面, 根据证券业协会出版的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 来看, 2017 年七家非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合计出具首次评级报告 3863份, 同比减少 0.92%, 完成跟踪评级项目 3558 个,同比增长 34.06%。上述七家评级机构 2017 年收入 合计 13.50 亿元,同比增长 4.33%。若对在两市场均具有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进 行去重,则 2017年非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收入合计约为 19.92亿元。 图表2. 交易所市场非投资者付费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情况 资料来源: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 ,新世纪评级整理 二、中国评级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评级行业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评级机构因不正当竞争、对高风险企业预警不足而被市场和 投资者所诟病,多头监管带来的套利行为等,都对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和声誉 度产生了不良影响。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初始评级报告涉及债项只数 跟踪评级报告涉及债项只数 初始评级报告涉及发行人家数 跟踪评级报告涉及发行人家数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2016年 2017年 首次评级报告数量 跟踪评级项目数量 专题研究 3 (一)评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 在我国评级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新的评级机构的不断进入, 评级机构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个别评级机构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惜采用级 别竞争、价格竞争、作业时间竞争等恶性竞争手段来赢得客户,给评级市场的正 常运行和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违约数量增加下评级机构的诟病声音增强 在个别评级机构仅注重市场份额的扩大、 不重视评级质量和规范操作的恶性 影响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市场上“评级虚高” 、 “评级泡 沫”等批评声占据主流。同时,随着 2014 年后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逐步常态化, 特别是 2018 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密集爆发,在媒体和投资者注重评级机构对违 约事件的反应的市场环境下,个别评级机构对受评客户的违约事件的预期不足, 进一步导致市场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的质疑。 (三)多头监管下存在评级业务的监管套利 我国债券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组成, 两个市场中分别存在多个品 种的债务融资工具。 信用评级行业因受评的债务融资工具种类分属不同的债券市 场而处于多方监管状态。由于认证标准、监管标准、监管力度不尽相同,造成具 有不同业务品种的评级机构可以进行监管套利,并通过级别、收费、作业时间等 的竞争提高市场份额,不利于监管政策的落实和行业的自律规范发展。 三、中国评级行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债券市场违约逐步常态化,信用评级行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信用评 级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为了规范信用评级行业,促进信用评级行业有序 发展,监管部门的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也逐步增强,表现为依法从严监管趋 势明显,以及统一监管推进步伐加快。同时, 我国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对外开放 不断深化,国内评级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评级行业依法从严监管趋势明显 2018 年,交易商协会、保险资管业协会先后发布评级机构自律规则 2 ,加强 评级行业的自律管理; 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首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联合现场检查, 也开出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罚单 :8 月 17 日,双方同时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22018年 3 月 27日,交易商协会接连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 、 非金融企业 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自律公约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调查访谈工作规 程三篇自律规则;2018年 8月 31日,保险资管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自 律规则(试行) 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评价规则(2018年第一次修订) 。 专题研究 4 有限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和自律处分, 均暂停大公相关业务一年。监管部门、自律 组织依法监管和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大, 对信用评机构合规开展评级业务起到了良 好的警示作用。 (二)评级行业统一监管步伐加快 2018年,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第 14号公告,人民银行、证监会、发 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的意见 ,在推进信用评级市 场的统一监管、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以及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等方面,跨出了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证监会起草的信用 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发布,意味着我国评级行业长时间以来的多头监管状 态即将结束,进入统一监管时期。 (三)评级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17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第 7 号发布, 2018年国际三大 评级机构已在北京成立分支机构并向银行间市场提交了注册申请。近日,标普已 获准正式进入我国评级市场开展业务,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国 际评级机构的进入将进一步加剧国内评级市场的竞争, 将对国内评级机构产生较 大压力。评级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 行业内的优质资源面临整合, 优胜劣汰 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三、中国评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行业监管依法从严趋势明显、统一监管步伐 加快的新形势下,我国评级行业现存的问题亟待解决,行业崛起势在必行。除了 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外, 我国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在于评级机构的合 规经营和自律,不断完善信用评级方法,提升评级质量和风险预警功能。 (一)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强化合规经营理念 在评级业务实践中,信用评级机构既要为发行人服务,同时也要对投资人及 其他评级使用者负责,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信用评级的 “独立、客观、公正”的一般性原则,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管理利益冲突,强 化合规经营理念。 为了防范和管理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信用评级机构应当从构建合理的公 司治理结构、加强评级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同时完善内部控制制 度,构建回避制度、防火墙制度、审查制度和信息保密制度等相关制度,并通过 专题研究 5 充分发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合规部门的监督职能,确保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 突防范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信息披露,提升评级透明度 缓解信息不对称是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功能之一, 而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披 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公平性将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质量,也 将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缓解信息不对称功能的发挥情况。 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强化信息披露功能的实现,能够有 效地提升评级透明度, 使得发行人和投资者等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者更好地了解 信用评级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相关级别的理由,从而从侧面推进信用评 级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可度。 (三)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加强评级过程质量控制 完善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是信用评级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是开展信用评 级业务的基础,是信用评级分析师、信用评级评审委员会在对发债主体、发行债 券进行信用分析和评价中的基本要求。信用评级方法的制定与实施,使得信用评 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单一分析师或评审专家的依赖, 而更多的依赖于评级历 史经验、知识和方法的集体性智慧,也避免了评级的随意性,保障了评级的持续 性和长期可比较的一致性。 评级质量是评级机构生存依赖的根本所在,加强信用评级质量管理,规范评 级流程,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结果,提升 评级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四)加强跟踪评级,提升风险预警功能 2018 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多数评级机构能够充分履行跟踪评级的义 务,及时揭示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但仍有部分评级机构未能充分履行跟踪评级 义务,引起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不满。 跟踪评级作为重要的评级流程,是对企业信用质量变化追踪的主要方式,加 强跟踪评级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跟踪评级主要有定期跟踪和不定期跟踪两种形 式。定期跟踪规范程度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的了解全面且深入;不定期跟踪在 对于高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企业不定期的沟通交 流,及时了解企业信用动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级机构对企业风险发生的预 知能力。 专题研究 6 加强跟踪评级的同时,评级机构还应该积极构建评级预警系统,提升评级机 构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方面,完善评级预警机制,加强对预警范围内企业信用风 险变化的实时跟踪,提高信用评级的及时性,及时向市场揭示风险,提升评级预 警能力。另一方面,扩大预警筛选因子,扩大预警范围,降低突发违约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五)进一步统一并完善国内评级监管制度 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是通过外部力量对信用评级行为的监管, 有利于提高评级 机构的公信力。统一的、完善的评级监管制度有利于评级机构提升工作效率,自 觉加强自律行为,促进评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监管部门统一监 管、依法从严监管趋势愈加明显,建议我国评级监管部门在目前统一监管、依法 从严监管逐步加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并完善具体的监管规则,为评级行业的 崛起营造良好的监管氛围。 首先应当坚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法律法规制度是信用评级健康、有 序发展的基础,一个健康、有序的评级行业离不开严谨、完善的评级行业管理。 建议监管部门注重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制 度框架,注重与信用评级国际监管的协调性,提高行业统一监管水平并加强行业 自律管理程度。 第二,加快推动统一的评级监管体系,促进监管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未来, 在针对评级机构和评级业务监管的具体措施方面,人民银行应予以进一步落实, 完善“人行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提升监管的效率和一致 性,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立法系统,以促进评级行业的规范健康 发展。 第三,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事前监管方面,建立评级业务的报备制 度,以实现对具体评级业务的事前监管。事中监管方面,在评级机构向监管方报 备具体评级业务后,监管方可对其中的业务进行抽查,即在报备的作业时间内, 以电话形式或现场形式对该业务的具体进度进行合规审核。事后监管方面,加强 现场检查,若发现存在不合规现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一定处罚措施,进一 步规范评级机构的合格管理。 最后,坚持培育和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信用评级业市场地位较弱、竞 争压力增加、外部监管加强的情况下,建议监管部门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坚持培 育和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基本原则,例如利益冲突、信息披 露、评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应坚持加强监管;而对于违约的常态化,建议 专题研究 7 监管机构以评级机构能否充分履行持续跟踪评级的义务、 能否及时揭示企业存在 的信用风险为监管目标, 而不是将违约事件的责任指向提供评级服务的评级机构, 这将不利于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防控以及评级机构业务的正常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信用评级机构国际话语权的形成,监管部门不 仅要加强对信用评级的监管,同时也要注重对现有评级机构的培育,在可能的条 件下,加强对国内评级机构的保护力度,保障国内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业务中的 实践机会和主导权,为国内评级机构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