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XX风电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  建  省  建  设  项  目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表  (含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项目名称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    法   人   代   表                                          (盖章或签字)   联     系     人                郑太秋                    联   系   电   话             13809551301                 邮   政   编   码                                          环保部门填写  收到报告表日期   编    号   福   建   省   环   境   保   护   局   制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 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 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建设单位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  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为 连江县 坑园镇、安凯乡 。 线路起于 : 连江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止于: 拟建 的 白云岭 110kV 升压 站 。  建设依据  福州电网“十二五”配电网规划  主管部门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代码  D44 工程规模  新建线路 (单回架空) 总长度约 8.9km, 路径以山地为主,线路全线位于 坑园镇、安凯乡 山头 ,采用 单回路架空架设 。本工程线路起自 连江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 , 止于 拟建 的 白云岭 110kV 升压 站。  线路长度  8.9km 工程建设周期  6 个月  总投资  935 万元 (动态 ) 环保投资  5.9 万元  2 周围环境概况、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标准  2.1 环境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1)地理位置  本 项目位于 连江县坑园镇、安凯乡 境内, 线路起于 连江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 , 止于 拟建 的 白云岭 110kV 升压 站 。 新建线路总长度约 8.9km, 路径以山地为主,线路全线位于 坑园镇、安凯乡 山头。路径走线没有跨越城区和民房、跨越军事地区、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矿产区等敏感地区。 线路 沿线 敏感环境保护目标都离本项目较远 ,山凤尾村 距离本项目 100m, 安海村 距离本项目 110m,郭婆 溪 水库、 金狮 溪 水库、 牛岱水库水源保护区 距离本项目分别为 60m、 100m、 320m(由于本项目均在山地上进行,以上距离 为水平距离,因此实际距离均大于 上述 距离) 。  表 2.1-1 项目周边水源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名称  一级水源保护区  二级水源保护区  与本项目 的关系  依据  文号  安凯乡郭婆溪水库水源保护区  郭婆溪水库大坝至上游 1600m 水域及其沿岸外延至海拔 357m 等高线范围陆域  郭婆溪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一级保护区范围除外)  北侧  60m 闽政 文2007 212 号  坑园镇金狮溪水库水源保护区  金狮溪水库库区水域及其沿岸外延至海拔 350m 等高线范围陆域  金狮溪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一级保护区范围除外)  北侧100m 筱埕 镇牛岱水库水源保护区  牛岱水库库区水域及其沿岸外延至海拔325m 等高线范围陆域  牛岱水库的整个汇水流域(一级保护区范围除外)  南侧  320m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2 项目具体位置见图 2.1-1, 线路走向及线路周边环境见图 2.1-2。  ( 2)  地质地貌  本线路路径所经区域的地貌单元主要为丘陵坡地。丘陵坡地地物主要为防风林,本地貌类型白云岭风电场升压站至郭婆水库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其余地段主要为凝灰岩,主要地层预估如下:砂质粘性土:灰黄色,呈硬塑、稍湿状态,含大量石英颗粒及风化碎块石,混有中风化孤石。厚度一般 2-4m,部分地段较薄 或缺失(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地段及部分凝灰岩地区),厚度 1-2m,局部地段厚度较大,可达到 4-8m,如升压站出线位置等。 -1 花岗岩:强中风化,灰黄灰白色,节理裂隙发育,碎块状 -块状,强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 1-2m,约一半地段强风化岩缺失,风化程度向下减弱,包含中风化包裹体,往下逐渐过渡到中风化岩,中风化岩厚度较大,大于 10m。-2 凝灰岩:强中风化,褐黄色 -褐红色,节理裂隙发育,碎块状 -块状,强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 1-3m,风化程度向下减弱,包含中风化包裹体,往下逐渐过渡到中风化岩,中 风化岩厚度较大,大于 10m。  经现场调查,线路途径区未发现地质灾害危险区 (点 ),经了解连江县国土资源部门已有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沿线无明显大的滑坡、崩塌,无泥石流分布,线路途径区基本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也无岩溶土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沿线属于区域稳定区,无强震分布,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沿线场地适宜本 110kV 线路工程的建设。  图 2.1-1 项目地理位置图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3 图 2.1-2 项目周边社会环境概况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4 ( 3)气候  本项目 地处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受海洋气团的影响,形成了本省南部、中部的亚热带海洋性季 风气候。从西北山地到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 17 21 ,一月平均气温 5 13 ,七月平均气温 25 29 。年降水量一般在 2000 1100mm,集中于春夏而冬季雨少。霜日北部 15 天以上,南部 5 天以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有寒潮,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多台风。因地势起伏,谷地和山地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 4)水 域  本线路工程位于 坑园镇、安凯乡 山头,附近没有河流,本项目也未跨越水库和水源保护地 ( 郭婆溪水库、金狮溪水库 、牛岱水库水源保护区 距离本项目分别为 60m、 100m、320m) 。  ( 5) 植被  项目区域 处于中国东 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季雨林。 线路所经地区主要植被类型 为灌木丛和杂树, 树种主要为相思树 (见图 2.1-3) 。 沿线未发现珍稀保护野生植物。  图 2.1-3 项目沿线植被  2.1.2 社会环境概况  ( 1)连江县概况  连江县 为 福州市辖县 , 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介于北纬 2607'-2627',东经 11917'-12031'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陆路相距 50 公里;南临闽江出口;北控闽浙两省通衢。全县总面积 4280 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 3112 平方公里、陆域面积 1168 平方公里(包括待统一的马祖列岛),辖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5 22 个乡镇 270 个村居,户籍人口 64.14 万,常驻人口 56.6 万( 2012)。 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 184 亿元,比增 14.1%;财政总收入 15.14 亿元,比增 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 亿元,比增 29.6%;全部工业总产值 208.17 亿元,比增 3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93.66 亿元,比增 3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6 亿元,比增 5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202 元,实际增长 9.4%;农民人均纯收入 7744 元,实际增 长 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55 亿元,比增 20.3%。  ( 2) 坑园镇 概况  坑园镇位于东经 11934 11950,北纬 2619 2631的连江县东部沿海,地处黄岐半岛西北部。境内地势以山丘为主、平地较少,从西部绕过南面直至东部皆是山峦迭障,北部濒临罗源湾。东与下宫、安凯乡接壤,西与官坂、浦口镇毗邻,南部东山、莲池岗、鸡笼山等与筱埕镇相连,北临罗源湾。全镇位于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内,规划为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和商务中心。陆地面积 25.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197 亩,海域10478 亩,滩涂 4252 亩。  ( 3)安凯乡概况  安凯乡地处连江县黄岐半岛中部,距县城 40 公里。全乡面积 31.7 平方公里,辖 11个行政村,人口 1.79 万。境内山峦迭嶂,林木郁葱, 360 万立方米的郭婆溪水库,是黄岐半岛的“绿色宝库”和“生命之源”。海岸线长,海面辽阔,高塘、文湾、后才、奇达等深水良港向北可通著名的三都澳、罗源湾口岸,南接闽江口要塞 定海湾,已初步建立了以高塘、文湾海洋运输、船舶修造为主的临海工业雏型。  ( 4)区域供电概况  白云岭、风吹岭风电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岐半岛,规划装机分别为 40MW、48MW,计划 2015 年建成并网。根据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华电福州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审查意见的函(闽电函 13 256 号):原则同意将白云岭风电场和该区域的风吹岭、黄岐等风电场集中送出的接入系统方案,即在白云岭风电场升压站集中各风电场的出力并经升压后,吹岭风电场及黄岐风电场出力集中送出的需求,2015 年新建白云岭升压站港区变单回 110kV 线路是必要的。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6 图 2.1-4  本工程相关 110kV 电网接线示意图  2.1.3 项目沿线环境概况  本项目位于 连江县坑园镇、安凯乡 境内, 线路起于 连江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 , 止于 拟建 的 白云岭 110kV 升压 站 。 新建线路总长度约 8.9km,路径以山地为主,线路全线位于 坑园镇、安凯乡 山头。路径走线没有跨越城区和民房、跨越军事地区、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矿产区等敏感地区。线路周边敏感环境保护目标都离本项目较远 ,山凤尾村 距离本项目 100m, 安海村距离本项目 110m, 郭婆溪水库、金狮溪水库、 牛岱水库水源保护区 距离本项目分别为 60m、 100m、 320m(由于本项目均在山地上进行,以上距离为水平距离,因此实际距离均大于 上述 距离)。 项目周边社会环境概况 具体地理位 置见图 2.1-2。  2.2 环境执行标准和主要环境目标  2.2.1 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沿线为乡村环境,声环境参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 2类标准 , 见表 2.2-1。  表 2.2-1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 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1 60 50 2.2.2 环境执行标准  ( 1)电磁辐射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T24 1998);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7 该规范适用于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也可参照本规范应用于 110kV、 220kV 及 330kV 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以 4kV/m 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推荐应用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关于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 100T 作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  ( 2)无线电干扰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B15707 1995)中作如下规定:  频率为 0.5MHz 时,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见表 2.2-2。  表 2.2-2  无线电干扰限值(距边导线投影 20m 处)  电压, kV 110 220 330 500 无线电干扰限值, dB(V/m) 46 53 55 以 110kV 边导 线投影 20m 处的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评价标准值。  ( 3)噪声  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见表 2.2-3。  表 2.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 限值   单位: dB(A) 昼间  夜间  70 55 ( 4)废水  施工期废水,在施工现场处理达到 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后外排。  2.2.3 主要环境问题及保护目标  线路总长度为 8.9km,施工期影响的主要为水、气、声、固废以及植被生态; 沿线地形 以山地为主 , 沿线附近有 两处居民区( 山凤尾村 距离本 项目 100m, 安海村距离本项目 110m) ,没有跨越 居民区、 城区、军事地区、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矿产区等敏感地区 , 环境敏感度不大。 因此 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为 山凤尾 、 安海村 的居民。  综合考虑到项目具体的工程量和沿线周边环境特点, 本报告表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 选线的环境合理性 ; 运行期沿线评价区域电磁环境增量问题 ; 植被恢复,减小施工期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影响 ; 施工期水土流失对 沿线居民区的影响。 主要环境实现目标应是:送电线路走廊两侧 30 米的带状区域的电磁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程度。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8 2.3 项目环境质量现状概况  2.3.1 电磁环境现状  我院委托 厦门建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于 2014 年 1 月 23 日对拟建输电线路沿线进行了电磁环境现状监测(具体监测数据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监测结果表明:  现状 线路沿线电场监测强度值为 0.58 21.6V/m,磁场强度值由 0.0113 0.0558T ,均远低于导则推荐的电场限值 4000 V/m 和磁场强度限 值 100T;线路边导线投影外20m 处 0.5MHz 频率下无线电干扰平均值 32.07 35.19dBV/m,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 46dBV/m。 上述结果表明沿线的电磁环境现状符合国家标准。  2.3.2 声环境现状  厦门建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 2014 年 1 月 23 日 对项目 周边 声环境现状 进行了监测, 监测点位见图 1(电磁专题)。  表 2.3-1 工程沿线现状噪声监测结果  序号  Z1 Z2 Z3 Z4 ( GB3096-2008) 2 类标准  监测点  白云岭升压 站  安海村  港区变电站  山凤尾  昼间  41.8 47.3 43.5 45.9 60 夜间  39.1 40.9 39.6 40.2 50 监测表明, 沿线 处声环境现状较好 ,现有声环境 昼间噪声现状在 41.8 47.3dB, 夜间噪声在 39.1 40.9dB 之间 ,可达到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2 类区标准。  2.3.3 沿线生态植被环境现状  本项目 路径以山地为主,山地段山坡较陡。主要种植防风林、 相思树 等植物。线路全线位于 坑园镇、安凯乡 山头。  路径沿线地质情况稳定,水土保持现状良好。  3 项目概况及建设内容  3.1 项目建设内容  3.1.1 工程概况  3.1.1.1 工程名称、地点及性质  工程名称 :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工程地点:全线位于 连江县 坑园镇、安凯乡 境内 。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9 工程性质:新建, 电力行业。  3.1.1.2 工程规模、内容、路径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规模: 新建线路总长度约 8.9km, 线路起于 连江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 , 止于 拟建 的 白云岭 110kV 升压 站 。  路径具体走向为: 线路起自港区 220kV 变电站 110kV 间隔,采用双回路终端塔往东出线,平行于已建文山 -安海 35kV 线路走向至山风尾南侧山头后右转,连续跨越文山安海 35kV 线路、连江文山可门 35kV 线路、连江文山华电储运 35kVII 回线路后左转,平行于可门港区 110kV 线路走向约 350 米,右转钻越该线路 及福州可门500kV回线路后往东北走向,线路在金狮 溪 水库水源保护区与牛岱水库水源保护区中间空档穿过,在郭婆 溪 水库南面山头右转,避开规划白云岭风电场的 #18、 #24 风机位置后右转接入白云岭风电场升压站。 具体见图 2.1-2。  表 3.1-1  工程技术特性  线路电压  110kV 中性点接地方式  直接接地  回路数  单回路架设  线路长度  8.9 输送容量  单回线路持续极限输送容量为 139MVA(环温 40,线温 80)  气象条件  V =39m/s(基本风速 ), C=0mm 导线  1JL/LB20A-400/35 地线  1JLB40-80+1OPGW 绝缘子型号  拟推荐采用复合绝缘子组装成串  单回塔型  1A7-DJ 双回塔型  1B8A-ZMC2、 1B8A-ZMC3、 1B8A-JC1、 1B8A-JC3、 1B8A-JC4、 1E16A-SDJC 基础  掏挖基础使用比例约 92,板式基础使用比例约 4,灌注桩基础使用比例约 4  接地装置  以丘山地形为主,接地装置拟采用铜覆钢,接地材料采用 10 圆钢,接地引下线采用12 圆钢并热镀锌防腐,垂直接地体采用 2.0 米长角钢。  地形地貌  丘陵占 96%、 滩涂区 4%,地形起伏较大,沿线海拔约 5 450m 之间,坡度多在 5 35 地质条件  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分布较为复杂,主要地层为侵入岩类花岗岩、火山岩类凝灰岩、第四系 土层。  交通条件  县道、乡村公路可资利用,交通条件一般  交叉跨越  钻福州可门 500kV回线路 1 次、钻可门 -港区 110kV 线路 1 次、跨 35kV 线路 3 次、跨 10kV 电力线路 6 次、跨省道 1 次  3.1.2 主要建(构)筑物及其设计指标  ( 1)塔杆  本线路工程共使用 25 基杆塔, 单回路直线塔 12 基、单回路转角耐张塔 13 基, 具体使用情况 详见 表 3.1-2。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0 表 3.1-2    线路杆塔技术指标一览表  塔   型  呼高  设计转角  水平档距  垂直档距  基数  ( m)  (。)  ( m)  ( m)  单回直线  1B8A-ZMC2 30  / 400  600 8 1B8A-ZMC3 33 / 500 700 4 单回转角  1B8A-JC1 24 0-20 350 500 6 1B8A-JC3 24  40-60 350 500 5 1B8A-JC4 24  60-90 兼终端  350 500 1  1E16A-SDJC 24 0-90 终端  450 650 1 ( 2)  塔基   本工程塔杆位于山地上。根据工程地质情况, 全线铁塔基础采用 斜柱板式基础、掏挖基础、灌注桩基础。 全线掏挖基础使用比例约 92,板式基础使用比例约 4,灌注桩基础使用比例约 4。  基础受力主筋材质为 HRB400,其余为 HPB300, 灌注桩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其余基础混凝土(包括护壁)强度等级均为 C25,保护帽、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 C15,均采用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现场浇筑。 铁塔与基础的联接采用地脚螺栓联接,地脚螺栓材质为 35#优质碳素钢。  本工程基础设计将 充分考虑线路塔位的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大开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将在施工图指定弃土位置。铁塔设计将采用全方位不等长接腿,并配合加高型基础与挡土墙,尽量维持原塔位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因地制宜作好塔基稳定的保护。  3.1.3 导线及绝缘子选择  ( 1)导线  根据经济电流密度计算,确定本工程导线截面选为 400mm2 能满足输送容量要求,线路位于 连江县 境内滨海地带, 并结合本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及所选用杆塔型式和设计气象条件, 导线选用 JL/G1A-400/35 钢芯铝绞线 。  ( 2)绝缘子  线路处于 d2 级污秽区, 绝缘子爬电比 距不小于 32mm/kV,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 ,新建线路导线用悬垂串拟推荐采用 FXBW-110/70-3 型棒形复合绝缘子组装成串。耐张串拟推荐采用 FXBW-110/70-3 型棒形复合绝缘子双联组装成串。由于本工程设计基本风速高达 39m/s,耐张铁塔两侧跳线串均推荐采用防风偏型柱式复合绝缘子。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1 3.1.4 防雷与接地  ( 1)防雷  根据福建省雷电多发且多为雷电绕击的特征,为降低山区线路雷击跳闸率,反措  要求: 110kV 及以上输电线路应采用双避雷线,双避雷线的距离不宜超过导线与避雷线垂直距离的 5 倍;山地新建 220kV 线路应采用 0保护角的塔型。由于本工程路径所经地区为丘陵地区,因此,本工程全线架设双地线且采用不大于 0保护角的塔型,可有效降低线路的雷击跳闸率。  ( 2)接地  接地装置拟采用方环带射线水平浅埋形式,接地体埋深山地为 0.6m,耕地水田为0.8m,多岩山地为 0.4 米。对部分靠近村庄、房屋的杆塔拟采用方环四射线水平圆形接地装置,以提高接地装置的均压性。接地材料采用 10 圆钢,接地引下线采用 12 圆钢并热镀锌防腐。  3.2 施工内容方案  3.2.1 施工内容  本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内容包括:本工程包括 25 座杆塔基础建设和铁塔架设,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或灌注混凝土,制作、架设各种形式(直线塔 、耐张塔 )的杆塔,土方回填夯实,架设导线。  本工程施工期约 6 个月。  3.2.2 施工机械设备  平地部分线路施工主要机械设备:搅拌机、绞磨机、牵张机、运输卡车等。  山地部分线路施工主要 依靠人工进行塔基开挖,浇注和铁塔架设。少量施工机械设备是:在架设导线的 牵引设备、小型柴油发电机。  3.2.3 建筑材料及土石方  本工程主要建筑材料如下:  砼:基础浇砼标号为 C30;钢材: Q420;砂浆: M5 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2 4 项目污染物产生 情况、防治措施和对环境的影响  4.1 产业政策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修正) 是国家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以及审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主要依据之一,电力行业中的 “ 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 ” 是该目录中鼓励的发展项目。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电力产业政策要求。  4.2 项目选线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连江县 坑园镇、安凯乡 内,线路路径方案已取得 连江县坑园镇人民政府 、连江县安凯乡人民政府 、 连江县林业局 、 连江县国土资源局 、 连江县 水利 局 、 连江县 环境保护局、 连江县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等相关单位同意 。(见附件)  本项目路径以山地为主,线路没有跨越居民区,没有跨越城区、军事地区、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矿产区等敏感地区。 为保护林木和植被,全线采取高跨设计。 因此项目选线合理。  4.3 污染源强  施工期项目产生的主要污染为施工噪声、施工期废水、扬尘、固体废物、水土流失、生态影响等。  4.3.1 施工期源强  ( 1)施工噪声  施工期的主要噪声源是施工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出入施工场地车辆(主要是建筑材料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施工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有混凝土搅拌机及运输车辆等,根据类比调查资料提供的典型施工机 械作业期间产生的噪声测试值详见表4.3-1。  表 4.3-1 典型施工机械噪声源源强    (单位: dB) 施工阶段  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  测点距离施工点距离  (米)  最大噪声级  (分贝)  基础处理  混凝土搅拌机  1 85 设备安装  移动式吊车、绞磨机、牵张机、 振荡器  1 82 ( 2)污废水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3 线路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生产废水来自搅拌混凝土、冲洗施工机械等,其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碱度和石油类;输电线路施工属于移动式施工方式, 施工人员不在现场住宿,当班来回,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很少,可依托周边 村庄的现有公建设施进行处理排放。  ( 3)粉尘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施工粉尘,小型柴油发电机等燃油燃烧时排放的 SO2、 NO2、CO、烃类等污染物。  施工粉尘主要来源有: 塔基基面、基坑开挖、施工牵引场地的平整的过程产生的扬尘。 建筑材料的堆放、装卸过程产生的扬尘。  地面上的粉尘源强大小,与环境风速(大于颗粒的起动速度时)、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比重、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风速越大,颗粒越小,土沙的含水率越小,扬尘的产生量就越大。  ( 4)固体废物  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按最大施工人数( 15 人)计,生活垃圾量按 0.5kg/人 d计算, 基建施工周期按 6 个月 ,则施工期内生活垃圾总量约 1.38 吨。  线路塔基共 25 基,基坑挖方约 30m3,产生弃方约 750m3。  ( 5) 水土流失  本项目线路建设时,塔基基础坑开挖会产生少量的弃渣,土石料堆放,弃土、弃石堆放等对原有地貌扰动损坏,如未堆置和采取工程和一些防护措施,在运行期在雨季受雨水冲刷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采用不等高塔腿的塔型及设计高低基础后,每个塔基经开挖、回填平衡后约弃渣 10 30m3,  按每个塔基 30m3 计,新建 25 基杆塔,工程弃方量约 750m3,应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避免雨天 引发施工区水土流失。  ( 6) 生态影响  项目 线路沿线无天然林保护区 。 沿线树木多为防风林、 相思树 等植物,为节约林木资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全线采用跨树设计,跨树高度按树木自然生长高度确定。由于耐张塔高度较低,为减少其周围树木砍伐量,在林木密集地区尽量不设置耐张塔,并尽可能地借助山势跨越树木。另外,树林中塔位周围也尽可能少地砍伐施工位置,充分利用树木之间的空地。 因此 只要开挖面和弃土表面施工完毕及时恢复植被 , 对生态影响不大。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4 4.3.2 运行期源强  高压送电设备导体表面对周围空气放电产生脉冲电磁噪声、绝缘子污秽或损 坏导致电晕放电,噪声,这些统称为无线电干扰。变电所及其配套的进出线运行产生的干扰场可能会影响其周围环境中的无线通信、信息技术等设备的正常工作。由此,项目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电场( E)、磁感应( B)和无线电干扰( RI)。  工程建成运行后,高压输电线在运行期间将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感应场和无线电干扰。由于电磁环境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理论计算误差较大,采用类比同类型线路来进行源强分析。 根据类比同等级的 110kV 长乐机场沙岭线路 , 线路边导线 30 米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测量值为 188.2 418.8V/m,磁感应强度测量 值为 0.09723 0.13871T,距离边导线越远,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小,各点位的工频电磁场强度现场测量值远低于评价标准值(电场 4kV/m,磁感应强度 100T)。边导线外 20 米处 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36.22dB(V/m),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 0.5MHz 为 46dB(V/m))。  (具体数据分析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  4.4 环境影响分析  4.4.1 施工期环境影响  ( 1)施工扬尘影响分析  一般来说,施工期所产生的各类扬尘源属于瞬时源,产生的高度都比较低,粉尘颗粒也比较大,粉尘颗料的重力沉降作用,污染扩散的距离不会很远。根据类比分析,在扬尘点下风向 0 50m 为较重污染带, 50 100m 为污染带, 100 200m 为轻污染带,200m 以外对大气影响甚微。在干燥、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这种影响更大。因此,影响范围主要在施工场地附近 50m 内,危害时间较短。影响主要是增加空气的浑浊度,特别是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 本项目施工点主要在山地上 , 对离本项目较近的 2 处居民区( 山凤尾村 距离本项目 100m, 安海村距离本项目 110m), 本项目将采用商品混凝土,且施工场地四周设置防尘网幕,减少扬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为防止施工粉尘污染环境,在干燥的天气下施工时,施工单位仍应经常性地对施工裸露面晒水抑尘。阶段施工完成后,对裸露的地表应及时种植草皮或适生物种。 因此,在上述环保措施的情况下, 本项目施工扬尘 对 项目周边 的 居民影响 较小 。  ( 2)施工阶段噪声 影响分析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5 周围区域达 GB3096-2008 标准所需的最小衰减距离见表 4.4-1, 预测公式采用半自由空间点声源距离衰减公式:  L2=L1-20lg(r2/r1)-T-a(r2-r1) 式中: L2 预测点的噪声 A 声压级( dB)  L1 参照基准点的噪声 A 声压级( dB)  r2 预测点到噪声源的距离 (m) r1 参照点到噪声源的距离 (m) a 空气吸收附加衰减系数 (1dB/100m) T 墙体噪声衰减值( dB)  表 4.4-1 区域环 境达 2 类区标准时产噪设备所需的最小 衰减距离  施工阶段  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限值dB(A) 所需的最小  衰减距离( m)  项目边界与村民居住地的最近距离( m)  区类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基础处理  2 60 50 17.8 56.2 100 设 备安装  12.6 39.8 输电线施工时的噪声主要有:塔基土石方爆破施工时的噪声,在架线施工中,绞磨机、牵张机等施工机械将产生一定的噪声,以及施工人员喧哗声。  除少量的爆破噪声会造成瞬间短期噪声外,施工机械的作业噪声不大。线路架设以人工为主,作业人员喧哗声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不大。工程施工汽车运输交通量小,交通噪声影响很小。本工程线路区附近村庄少,当在山上无人区施工时,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居民不会影响。  当施工塔基位于居住区附近时,在不考虑障碍阻隔因素情况下,经预测,昼间作业时 ,在 17.8m 以外 生活 居住区 在昼间可达到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 类标准,夜间作业时,在 56.2m 之外 生活居住区 在夜间可达 2 类标准 。本线路工程与 最近的村庄( 山凤尾 )距离为 100m, 因此 塔基 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居民影响 较小 。  ( 3)生态  线路施工对生态影响主要在塔基施工和导线牵引场。  塔基:本工程新建塔基 25 基,各塔基水平档距 300 500m 不等,即施工点分散,每个塔基施工基面挖方造成的植被损失面积约 30m2,丘陵坡地的基面挖方需砍伐少量树木。在塔基施工结束 后 ,对塔基施工造成的裸露地面采用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及时清 运弃方,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6 施工牵张场:施工牵张场占地少,仅一台牵张机和小型发电机。位于丘陵地区的场地会损失部分灌木,尽量不砍伐乔木。施工结束后应对工程占地造成的植被损失进行生态恢复,对牵张场等造成的裸露地面采用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  线路走廊:线路所经地段地形主要为 山地 , 沿线树木多为防风林、 相思树 等植物 ,自然生长高度约 7 米,设计时已采取高跨设计,本工程铁塔 最低 呼高为 24m,仅需在塔基处附近砍伐少量的林木,不需砍伐整个线路通道,也没有成片砍伐林,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 4)固体废物、水土流失影响  施工 期内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不随意丢弃,及时予以安排清运不会影响周边环境卫生。 塔基处地表平 坦,周边 原始植被覆盖比较好,地质情况稳定, 塔基挖方产生的 少量弃土堆放到旁边低凹处,及时采取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流失 。 在及时恢复塔基施工所破坏的植被,采取上述水土防治措施后,本工程生态、水土流失影响很小。  4.4.2 运行期环境影响  ( 1)电磁环境影响  根据类比同等级的 110kV 长乐机场沙岭线路 (导线高度为 12m 19m),线路边导线 30 米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测量值为 188.2 418.8V/m,磁感应强度测量值为0.09723 0.13871T,距离边导线越远,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小,各点位的工频电磁场强度现场测量值远低于评价标准值(电场 4kV/m,磁感应强度 100T)。边导线外 20 米处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 36.22dB(V/m),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 0.5MHz 为46dB(V/m)) 。而拟建线路导线对地高度为 24m 33m,因此拟建线路走廊两侧电磁环境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具体数据分析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  ( 2)噪声环境影响  项目运行后,高压送电设备导体表面对周围空气放电 产生脉冲电磁噪声,会对周边环境有影响,但由于本项目塔杆都位于山地,且线路距离居民区较远,因此本项目运行后,对周边的噪声环境影响较小。  ( 3)社会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可 满足区域风电场送出需要 , 进一步提高风电电力送出可靠性 ,从而满足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7 连江县 工业和民用 逐步增长的 用电要求,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 线路路径以山地为主,路径走线没有跨越城区 和民房、跨越军事地区、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矿产区等敏感地区, 不涉及的搬迁安置的问题 。 塔基所占用 的土地位于 林地或灌木林地 , 但塔基分布分散,且占地范围小, 因此项目建设对沿线周边的社会影响 很小。  4.4.3 退役期环境影响  拟输电线路工程为基础产业项目,一般需要运行较长时间,如因其他更重要的建设需改线或退役,其设备、导线材料均可回收利用,基本上没有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4.5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4.5.1 施工期环保对策措施  ( 1) 施工扬尘防治措施  施工场地内应避免建筑原材料的露天堆放,应用帆布覆盖。  ( 2) 施工废水防治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粪便等生活污水量很少,可依托周边村庄的现有公建设施进行处理排放;不在现场清洗施工机械,若不可避免产生施工泥浆水,应收集沉淀、澄清后达GB8978-1996污 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外排。   ( 3)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缓行驶速度;靠近村庄施工时,应加 强管理,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的直接影响;牵张场应远离居民区布置 。   ( 4) 施工期固废及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施工期内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等固废,不随意丢弃,及时予以安排清运。 项目新建塔基处地表植被,在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恢复;塔基挖方产生的 少量弃土堆放到旁边低凹处,及时采取碾压、开挖排水沟 、 护坡、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流失 。 塔基开挖产生的弃土应及时清运, 施 工结束后,尽快撤离现场,加快临时占地区域和塔基 开挖面 的 植被恢复。在采取上述水土防治措施后,本工程生态、水土流失影响很小。  ( 5) 林木保护  线路所经地段地形主要为 山地 , 线路所经地区主要植被类型 为灌木丛和杂树, 树种连江白云岭风电场港区 110kV 线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表  18 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