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                                               2018年1月,目录CONTENTS,1. 研究项目回顾Research Review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Backgrounds and connotation3. 2017产业创新指数排名Innovation Index 20174. 产业创新指数行业分述Industry Analysis5. 产业创新指数结论Summaries and Conclusions6. 附录Appendix,Research Review,Part.1  研究项目回顾,3,项目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进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关键期,市场中的创新要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以阿里、百度、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依靠创新驱动企业效益增长,在国际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私募股权市场,一批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类型的初创公司成长为独角兽,试图撼动传统行业格局。然而,形成成熟的产业创新体系尚需时日:当前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创新链间的耦合性、产业链与创新链间的协同性都不够完善,制约着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要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不仅要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创新,而且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XX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引入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一贯重视前沿各领域的创新应用落地,以及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当前业界缺乏直观、量化评价产业创新进展,从业者难以从宏观层面洞察产业创新大势的痛点,形成体系化、严谨的产业创新评价体系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报告因此应运而生。,Part.1 项目研究回顾4,Part.1 项目研究回顾,项目研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近两年,我国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已有较多研究报告总结和分析了各细分行业的新兴业态和新科技,反映了产业创新的发展大势。然而,产业创新相关研究目前仍大多以主观、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或以企业为单位、以少数行业为边界进行考察,缺乏整体性和宏观视角的解读。借助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报告,XX旨在提供能够标准化测量产业创新的指数评价体系,为各界提供评判标准,提供以行业为分析角度的洞察国民经济和市场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和阐释2016年以来至2017年年末产业创新现状和成果,并给出以我们对当前产业创新领域的总结和见解。,5,概念排名行业,对产业创新及其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产业创新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形成产业创新指数的行业排名,以及以研发投入为指标的企业排名针对典型行业及其头部企业进行梳理,集中展示创新成果,对国内产业创新的宏观背景进行分析解读,明晰产业环境推出产业创新指数,为行业提供判别依据,作为XX延续性的研究体系依据指数计算结果对产业创新排名进行分析,背景指数解读,Part.1 项目研究回顾,项目研究方法,6,Research methodologies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产业创新指数整个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首先,XX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指数评价方法形成产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将各行业的创新情况进行量化,形成2016年产业创新指数排名结果,并进行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其次,在产业创新指数排名结果的基础上,XX基于自身对产业长期观察获得的产业知识,通过案头研究(Desk Research)的方式,对指数排名情况进行深度的分析盘点,明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下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领先领域和突破口,发现创新动力不足、亟待改革的后进者,总结中国产业创新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指数评价方法确定指数评价体系和计算指数排名:基于XX对产业创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相关专家的走访,敲定产业创新指数所需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赋以可比较的数值,形成有意义的产业创新指数排名结果。,桌面研究整体产业理解阶段:基于产业创新指数排名结果,对我国产业创新的背景进行梳理,理解整个产业、市场的基本情况,提炼当前产业创新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梳理产业创新趋势下的领先行业以及后进行业,分析解读其现状,为业界提供针对性建议。,Backgrounds and connotation,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7,Part.2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产业创新背景Backgrounds,8,排名,国家,效率比,排名,国家,效率比,50,Part.2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1 产业创新背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使产业创新成业界共识,大势所趋下,中国有机会成为国际创新高地,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创新使得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驱动,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在国内,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新零售、消费升级等新兴理念成为市场热点,创新创业风潮席卷全国。   中国在2016年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创新指数(GII)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在2017年位次继续上升到22名,在各项指数表现也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创新效率更是位居前三。有机会顺应时代趋势成为国际创新高地。,9,注:效率比是指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的比例,而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是衡量,国家创新情况的二级指标。2017年全球创新效率比的中间值为0.62。,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中国,平均水平,TOP10               高收入国家数据来源:2017全球创新指数(GII),XX: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各评价指标得分情况制度10075创意产出                                                                  人力资本和研究,250,XX: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TOP10及中国排名效率比                                                           效率比排名                                                                排名,1            瑞士             0.95                 2                 7          新加坡          0.62                63,23,瑞典荷兰,0.830.93,124,89,芬兰德国,0.700.84,377,45,美国英国,0.780.78,2120,1022,爱尔兰中国,0.850.94,63,6,丹麦,0.71,34,11846.6,Part.2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1 产业创新背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产业急需完成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诸多企业陷入增长瓶颈。从数据来看,尽管我国的研发支出总量稳居第二,但近几年增速已经放缓,在研发投入强度上距离日本(3.49%)韩国(4.23%)等创新型国家尚有距离,经费投入结构太多注重商用而忽视基础研究,研发产出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在技术上也过度依赖国外。产业急需完成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的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效能不足,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创新链间的耦合性、产业链与创新链间的协同性都不够完善,制约着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创新要素驱动发展,亟待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10,23.0%8687.0,18.5%10298.4,8.9%14169.9,10.6%15676.7,0,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2013,XX:2011-201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15.0%9.9%13015.6,2011                2012R&D经费支出(亿元),2.1%:我国近五年的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该水平,距离2020年达到2.5%的目标仍有距离;77%:企业在不同创新主体中发挥主导作用,2016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到整体的77%;5%:从研究类型来看,国内有84%左右的研发支出属于试验发展经费,基础研究只占到5%(国,际领先水平为15%25%);,XX:国家研发经费投入统计相关数据,68%:从分布区域来看,研发经费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到整体的68.3%。注:*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                2015                2016R&D经费支出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Part.2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1 产业创新背景,市场多因素相结合,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引爆点,中国已经取得先机,   政策利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创新相结合,为国内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在近年来成为国内产业创新的引爆点。2017年7月,国家针对性地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予以引导支持,加之人工智能在各产业中广阔的商业应用场景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为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中国在该领域专利数量、被引论文数量、初创公司数量等方面均走在前列,与美国共同成为第一梯队国家。,11,83,171,239,169,2001000,400300,500,255.462013,22.552014,104.442015,126.232016,177.822017(至Q3),XX:2013-2017年中国AI私募股权,市场投资频数与投资金额变化,投资金额(亿元),中国,美国,其他国家,XX:中美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占总量比,中国:23%592家,美国:42%1078家,其他:35%872家,注: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其他的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                                                                                                 数据来源:腾讯研究院,投资频次数据来源:XX,商业,模式,创新,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1 产业创新背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的市场导向,使产业创新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016年,国家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提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主张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发挥主导作用,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由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将成为国家创新的最主要推动力。,12,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新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经济增长极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跨越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推动创新创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总体部署转型方向,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一个体系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大转变 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六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提高要素的生产率,解决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通过关键技术,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来突破自主可控的问题动员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的活力,通过全社会的积极性来实现新的发展,产业全面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其他创新形式科技创新制度                              管理创新                              创新全面创新文化创新业态创新,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Connotation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13,方法;,扩散     企业的创新成果向产业扩,速度     计扩散程度呈“S曲线”,创新,导向,创新     学研用缺乏有效联系,普,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2 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信息化革命打破传统创新的封闭边界,产业创新嬗变促使产业跨界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丛生等成为显著特征,   在产业语境下,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最终推动传统产业彻底改造,甚至从无到有形成新的产业。在许多情况下,产业创新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   在以往,技术被视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有着较封闭的边界,其研发阶段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和实验室中。信息化革命改变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模式,封闭的研发边界被打破,知识扩散速度加快,转化应用成为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在此基础上,产业跨界协作和融合与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成为当前产业创新的突出特征。,14,XX:产业创新的表现形式覆盖各个环节,采用一种    采用一种   开辟一个新产品或    新的生产   新市场;一种产品的新特性;,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产品          技术          市场          资源         组织创新          创新          创新          创新         创新熊彼特对五种创新表现形式的归纳,贸易创新,应用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XX:产业创新的嬗变,在致力于自主创新的同时,创新主体间的动态互动,创新环境的影响以及用户参与创新均被纳入考量,信息化加快知识扩散速度和规模,企业创新优势互补,集成效应更明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阻力减小市场需求和创新的转化应用成为创新导向,价值实现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目标,只关注创新活动本身,创新边界局限于实验室中或有限的合作企业,创新边界,散的速度和规模较慢,累以技术为创新出发点,面临创新研发较难实现价值和产出转化的问题,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成为趋势,以软件开源社区为代表,知识的共享共创有效优化创新成果,创新多是单打独斗,政产过程     通人难参与到过程当中,金融机构,政府,制,度,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2 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创新要素,经由创新链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   产业创新体系涵盖了产业链上可能的创新参与主体,不同主体间的动态作用影响创新要素的组合、流动和扩散。   在成熟的产业创新体系中,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相关的创新参与者资源整合连接起来,进而实现不同程度的自主创新或集聚创新。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相融合,将帮助创新要素完成商业化应用的跨越,实现效益。   个别企业的创新行为将促进创新要素在产业内的流动扩散,进而推进更大范围的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和质量。,创新扩散,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企业服务,创新参与者技术、知识、人才,资金支持产业/区域集聚的企业引导扶助                      或大企业引领关联企业协同创新企业用户                     消费者用户             国内外市场环境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为产业创新提供导向和动力,创新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不同的创新内容经由创新链实现转化商要          研          成          品         实素          发          果          化         现整          创          转                         效合          新          化                         益化打通创新价值链驱动企业、产业效益增长,创新行为进一步向更大范围的其他企业和产业扩散,15,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2 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从行业的视角谈产业创新,能够更好地兼顾实际的研究意义和可操作性,16,   产业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三种产业分类是国内官方口径的统计标准。   行业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由企业或组织组成。了解产业创新的动态需深入到不同的行业当中进行观察。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相似,有着共同的消费受众,受共同的市场环境影响,因此以内部同质性、外部异质性的行业来衡量产业创新,具有实际研究意义和可操作性。   XX采用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三级分类方法,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推出并为市场广泛使用。XX: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门类划分,编号ABCDEFGHIJ,行业名称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编号KLMNOPQRST,行业名称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2 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基于既有研究和自身理解,XX从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产业活力四方面来构建产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17,   XX从指数可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界已有的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对产业创新的理解,将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和产业活力作为二级考量指标,并确保三级指标在既有研究中与产业创新有强相关性,最终形成产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   XX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设定指标权重,保证结果具有足够的信度。数据方面涵盖了国内15000多家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企查查的企业信息统计数据和网络公开信息,每项指标的数据经过无量纲化处理,最终以百分制的形式呈现指数结果。XX:产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及二级指标权重产业创新指数,新科技,技术人员占比,研发投入强度专利平均拥有量,0.55,新理念,创新理念引领度创新媒体声量强度,0.21,新政策,政府公开政策政府补助金额,0.10,产业活力,融资次数初创公司占比,0.14,Part.2 产业创新背景及内涵2.2 产业创新的内涵界定及指标构建,18,指标含义解释及数据来源XX:产业创新指数三级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编号C1C2C3C4C5C6C7C8,指标名称研发投入强度专利平均拥有量技术人员占比创新媒体声量强度创新理念引领度政府公开政策政府补助金额融资次数,指标解释指行业在2016年(或上一财年)中累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直接反映行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强度统计行业内企业拥有的专利总数量,进行平均处理,反映行业的专利产出能力收集上市公司在2016年(或上一财年)中技术研发人员占到总员工的比例,进行平均处理,从人才方面考量产业创新能力以行业关键词+“创新”进行新闻搜索取得的相关新闻数量占行业新闻总量的比例,该指标能反映某行业创新力在媒体和市场中的声量选取共享经济、大数据、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等近年来火热的创新理念,通过搜索这些理念+各行业在新闻中的数量,加总进行比较,考量各行业在热门领域的引领水平收集整理有关“产业创新”的政府公开政策信息,并进行行业分类,用以考量政策对各行业创新的关注程度收集各行业上市公司在2016年(或上一财年)取得的政府补助并平均处理,反映政府对产业发展创新的直接投入度2016年至今各行业中企业获得融资的总次数,反映产业创新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数据来源沪深股市、新三板、港股、中概股等15000多家国内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及其他财务公开公司数据(不含港澳台)企查查数据支持国内沪深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及其他财务公开公司数据(如华为)百度新闻搜索(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创新理念的选取根据XX文章后台数据整理形成,新闻获取来自百度新闻搜索(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央政府、发改委、国家双创平台等政府网站的公开政策信息(考虑到政策发挥作用时间较长,跨度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国内沪深和新三板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及其他财务公开公司数据(如华为)企查查数据支持,C9             初创公司占比,统计2014年以来新增公司数量占到当前公司总量的比例,用以反映行业创新发展的潜力,企查查数据支持,Innovation Index 2017 of China,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19,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20,排名123456789,行业名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建筑业金融业,产业创新指数78.167.851.430.829.725.825.725.422.8,新科技指数82.471.145.340.428.320.027.028.13.2,新理念指数77.082.777.216.334.225.113.521.050.5,新政策指数49.426.360.125.820.813.917.37.678.6,产业活力指数83.562.630.718.334.658.144.734.218.5,排名101112131415161718,行业名称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产业创新指数22.821.820.920.920.218.818.614.511.4,新科技指数7.220.718.211.725.15.410.09.68.0,新理念指数50.631.311.223.09.942.624.617.017.8,新政策指数21.438.415.624.911.033.32.10.03.7,产业活力指数43.20.050.350.723.025.755.340.120.9,数据来源:XX,产业在新科技、新理念中的作为往往更能凸显自己的创新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两项分项指数的高得分使其创新表现远高于其他行业,也印证了两大行业输出扩散创新成果、支持其他行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地位。XX: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21,2017企业创新TOP100排名榜单XX:企业创新TOP100(1-50),排名12345,企业名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百度中兴通讯,创新指数74472195152413061244,排名1617181920,企业名TCL集团京东方网易格力电器中国交建,创新指数416404392390381,排名3132333435,企业名东风集团股份中国通信服务上海电气福田汽车乐视网,创新指数293290262249239,排名4647484950,企业名招商银行上海建工新浪烽火通信紫光股份,创新指数189186185181174,6789101112131415,中国中车联想集团上汽集团中国石油美的集团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比亚迪,944925917727589579511502455441,21222324252627282930,携程网宝钢股份潍柴动力青岛海尔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搜狐中国电建中国重工中国中冶,376357347317312310302300294293,36373839404142434445,华域汽车海康威视金山软件广汽集团京东江西铜业江淮汽车中芯国际太钢不锈江铃汽车,238237237233232227210206197189,注:榜单企业只计入上市企业以及部分财务数据公开的非上市企业,创新指数根据企业2016年年报(或上一个财年)公布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指数得分完成排名。                                                                                                                                                                                                                                                                                     数据来源:XX,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22,2017企业创新TOP100排名榜单XX:企业创新TOP100(51-100),排名5152535455,企业名完美世界同方股份华菱钢铁中国长城中航科工,创新指数174167162145144,排名6667686970,企业名金风科技蓝思科技中国生物制药微博歌尔股份,创新指数135135133132131,排名8182838485,企业名三一重工中石化炼化工程复星医药中国电信四川长虹,创新指数110109108106106,排名96979899100,企业名百济神州力帆股份四维图新科大讯飞立讯精密,创新指数9694939191,56575859606162636465,宇通客车欧菲光本钢板材特变电工大华股份用友网络河钢股份中国能源建设58同城恒生电子,142141140140139138138137136135,71727374757677787980,冠捷科技东方电气中国软件搜狗猎豹移动恒瑞医药东软集团均胜电子海信电器中车时代电气,130125125118117115113113113110,86878889909192939495,天马微电子东华软件畅游中国通号中国船舶酒钢宏兴网龙鞍钢股份创维数码铜陵有色,10510410410210210198989898,数据来源:万德、choice、Bloomberg、企业年报,注:榜单企业只计入上市企业以及部分财务数据公开的非上市企业,创新指数跟据企业公布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指数得分完成排名。,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新科技指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x,23,Part.3 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排名3.1 新科技指数,产业创新指数新科技指数排名,24,在新科技这一分项指数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得分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得益于其科研应用和技术服务的行业特征。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也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而房地产、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重运营的行业在直接的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得分较低。XX:产业创新指数新科技指数排名,排名123456789,行业名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新科技指数82.471.145.340.428.328.127.025.120.7,研发投入强度:%6.105.802.980.282.081.633.041.700.94,专利平均拥有量0.620.220.591.260.020.100.070.150.33,技术人员占比:%48.8052.8117.8017.6931.5035.252.4022.0114.08,排名101112131415161718,行业名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新科技指数20.018.211.710.09.68.07.25.43.2,研发投入强度:%1.931.480.870.031.200.030.400.170.10,专利平均拥有量0.040.020.030.000.010.010.020.010.02,技术人员占比:%10.5116.5711.8527.720.0021.8310.1610.945.76,数据来源:XX,17.8%17.7%16.6%,35.2%31.5%27.7%22.0%21.8%,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