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 然。一蓑( su):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又引出下文 “谁 怕 ”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 ”、 “芒鞋 ”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东坡: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 “竹杖芒鞋 ”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 “谁怕? ”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蓑烟雨 ”,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 “一蓑烟雨 ”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 “任平生 ”,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 “云散 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 “一蓑烟雨 ”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 “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是 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山头斜照却相迎 ”,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 “无差别境界 ”。在佛教看来, “万法惟心所现 ”,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 “无执 ”,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 “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 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 “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 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