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019 年 05 月 26 日 深度 研究 固定收益 研究 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 靳毅 S0350517100001 021-68930187 jiny01ghzq 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 之一 相关报告 资本市场思考系列之四:城投何去何从? 2018-07-26 金禾转债( 128017.SZ)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安赛蜜格局优化,三氯蔗糖投产,龙头地位巩固 2018-05-30 资本市场思考之二:新资管时代的三大战役 2018-05-03 从金融监管看流动性系列之二:货币基金扩容与监管下流动性的变化 2018-03-12 结构性通胀专题系列之一: CPI 的结构性分析框架及 2018 年 CPI 走势分析 2018-01-31 投资要点: 由于我国各级银行多受到 政策保护和政府支持,商业银行倒闭破产的案例很少。海南发展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倒闭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当下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梳理海发行的倒闭始末,我们认为,挤兑潮的发生是其倒闭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过多的行政干预以及其自身经营时存在的不合规和对风控的忽视。 以史为鉴 , 从海发行的案例中我们 得到如下启示:( 1)从平息公众恐慌情绪出发做好应对挤兑潮的工作;( 2)在防范信贷风险时,银行决策层应培养自身风险意识、制定和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合理安排奖惩体系、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企 业经营风险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 内容目录 1、 速览 . 4 2、 倒闭始末 . 5 2.1、 1991-1993:房市疯狂上涨,金融业连带膨胀 . 5 2.2、 1993-1996:泡沫之下一地鸡毛,海发行临危受命 . 8 2.3、 1997-1998:合并信用社节外生枝,挤兑潮带来致命一击 . 9 3、 原因分析 . 11 3.1、 风控失灵埋下隐患 . 11 3.2、 行政干预招来麻烦 . 12 3.3、 挤兑潮导致崩盘 . 13 4、 启示 . 14 4.1、 如何应对挤兑潮 . 14 4.2、 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 15 5、 大事记 . 17 6、 附录 1: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 . 17 7、 附录 2:处置海南城市信用合作社支付危机的实施方案 . 19 8、 风险提示 . 23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3 图表目录 图 1:海发行股权结构图 . 4 图 2:海发行发展历程 . 5 图 3: 1988-2000 年全国 GDP 情况 . 6 图 4: 1990-2000 年全国 CPI 当月同比 . 6 图 5: 1989-200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 . 6 图 6: 1988-2000 年全国 M2 同比增速 . 6 图 7: 1996 年海南主要国有银行存贷款余额情况 . 18 表 1: 1988-1993 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 . 7 表 2: 5 家信托公司基本情况 . 7 表 3:海发行开业时与 96 年末各项指标对比 . 9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4 1、 速览 90 年代的海南,简直就是当时变革中的微缩版中国,从 1988 年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海南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土。就像美国狂野西部的淘金者一样,自由、机会、利润让数十万人来到海南实现个人梦想,甚至诞生了一个历史名词“闯海”。在海南开发中,房地产业的兴盛和衰落成为 90 年代海南经济最重要的标志,以至于我们今天谈起房地产市场时,还会追忆二十年前海南房地产市场的经验教训。当时过度投机的海南住房价格在 1993年达到巅峰,之后一路向下,多年时间都没有再度抬头。 在一片萧条之中,海南发展银行(后简称“海发行”)成立了。海发行成立于 1995年 8 月,是在合并海南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海南蜀兴信托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夏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5 家信托的基础上,向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海发行注册资本 16.77 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5000 万美元),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出资 3.2 亿元),一共有包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 43 个股东,其中原五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股东 22 家,以净资产 6.31 亿元入股,占总股本 37.63%。 图 1:海发行股权结构图 资料来源: 海南年鉴 、 国海证券研究所 截止 1996 年底,海发行资产规模 86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26%,比开业前增长 94.3%,增长近一倍。各项存款 40.5 亿元,比 1995 年末增长 58.8%,比开业前增长 152%,在岛内各银行中增长最快。各项贷款 36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16.1%,比开业前增长 97.8%。 1996 年实际利润 1.25 亿元,上缴利税 3924万元。 1996 年经人民银行总行和广东省分行批准,海发行在广州设立第 1 个省外分行。 1997 年海南城市信用社发生支付危机, 1997 年 12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海南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5 分行(简称“人行海南分行” ) 发布公告,将 28 家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另外 5 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的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发行托管。而城市信用社的巨大债务压力加速了海发行已有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的暴露,人行对海发行进行了多次流动性救助。 1998 年 6 月 21 日,由于海发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组织成立清算组,对海发行进行关闭清算,指定中国工商银行(后文简称“工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保证对其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 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进行支付,其余债务待组织清算后偿付。 图 2:海发行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 海南年鉴、 国海证券研究所 2、 倒闭始末 2.1、 1991-1993:房市疯狂上涨,金融业连带膨胀 1991 年起,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的情况, 1991-1993 年 GDP 增速为 17%、 24%、31%, M2 增速由 1991 年的 26.5%升至 1993 年的 37.3%, CPI 同比增速自 1992年 6 月起陡峭上行,一路跃至 1994 年 10 月的 27.7%,全社会固定投资也步入快车道, 1991-1993 年的固定投资完成额增速高达 24、 44%、 62%。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6 图 3: 1988-2000 年全国 GDP 情况 图 4: 1990-2000 年全国 CPI 当月同比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图 5: 1989-200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 图 6: 1988-2000 年全国 M2 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 国海证券研究所 海南自 1988 年建省之初,就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原则,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基本上放开价格,指令性计划指标很少,市场化程度高,同时经济特区的性质使其拥有许多的优惠政策及特权,容易成为投机者的热土。 1992 年 1-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1992 年 3 月 9 日,曾引起争议的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海南的投资潜力得到全面释放,各地投机者蜂拥而来,大量热钱涌入岛内, 1992年至 1994年流入海南的资金达 1000多亿,其中多数来自银行借贷资金,海南从借差省变为存差省, 1992 年存差高达 77.29亿元,而这一数目至 1993 年 5 月为 212.2 亿元。 在此背景下, 1992-1993 年,海南楼市陷入疯狂,房地产公司由 1991 年底的 351家上升 至 1993 年底的 4830 家,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额由 1991 年的 12.76 亿元升至 1993 年的 57.2 亿元,在销售方面, 1991 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 1400元 /平米, 1992 年升至 5000 元 /平米,到 1993 年上半年涨至 7500 元 /平米 , 1992年,房地产业对海南 GDP 的贡献也由过去的 2%升至 11%。 0%5%10%15%20%25%30%35%40%0.0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GDP:现价(亿元) GDP: 增速 -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 % -20%-10%0%10%20%30%40%50%60%7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 %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7 表 1: 1988-1993 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 年份 平均价(元 /平米) 1988 年 1350 1989 年上半年 1350 1989 年下半年 975 1990 年 1250 1991 年 1400 1992 年 5000 1993 年上半年 7500 1993 年下半年 4000 资料来源:海南信托业兴衰的启示 、 国海证券研究所 房地产的热潮带动了金融业的规模的扩张。 巅峰时期,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成倍增长,贷款余额同比也增长三成以上。截止 1993 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达到 2068 家,其中信托投资公司 20 家,城市信用社 32 家。信托公司和城市信用社利用全国银根宽松及海南的优惠政策和自身融资渠道广、方法灵活的优势成为海南开发建设中最为活跃的投资中介和投资主体。 1992 年末,海南金融信托公司和城市信用社存款余额 71 亿元,贷款余额 60 亿元,占全省社会存、贷款余额的两成以上。全省信托公司、城市信用社的自有资本达12.5 亿元,是 1987 年的 0.67 亿元的 18.7 倍。 1994 年以前,并立于传统金融体制之外的信托业曾是海南的一个标志,建省 4年来,全省平均每年完成投资 30 多亿元,大体是引进外资、国内投资、本省投资各占三分之一,而在本省投资中,信托投资公司大体也占三分之一。 在房地产泡沫高潮时,海南信托类公司达 21 家。信托公司 80%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而贷给企业做实业的款项中又有 80%间接投资在了房地产,地产与信托互相推动,飞速膨胀。后被海发行合并的五家信托公司,这几家信托公司均成立在海南建省前后,在 1992-1993 年间,这四家公司发展良好,部分甚至作为典型的先进单 位。 表 2: 5 家信托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 实收资本 具体情况 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85 年 1月 1 日 1 亿元人民币 6130万 原名富南财务公司, 1988 年 6 月 28 日更名,是海南省政府直属企业, 1993 年底公司累计营运资金 300 多亿元,总资产 15 亿元人民币。 蜀兴信托投资公司 1988 年 8月 6000 万元人民币 3390万 1993 年末,公司各项存款余额 2 3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5 4 亿元,营运资金总额 7 3 亿元,公司资产规模达到 7 3 亿元( 1992年底为 10 多亿元),固定资产净值 4600 万元,实现利润 1200万元,上交税利 463 万元。公司被评为海口市 1992 1993 年度外引内联企业先进单位。 海口华夏金融公司 1989 年 3月 6000 万元人民币 7100万 1992 年营业收入 2014 万元, 1993 年末,公司资产总值 3 亿元,税后利润 400 万元。 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 1988 年 12月 6000 万元人民币 4000万 国有股份制金融机构。 1992 年末,公司营运资金达 4 5 亿元,贷款金额 1 3 亿元,存款余额 2 9 亿元,拆入资金余额 1 72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8 亿元,拆出资金余额 1 39 亿元,资金利润率 8 26%,自有资金占有率 12 94%。截止 1993 年底,公司存款 3 亿多元,存款户 2000 多户,资产规模逾 5 亿元。 1993 年,公司被海南省政府作为海南省 1992 年十大典型企业之一编入中国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海南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1989 年 4月 19 日 不详 5070万 - 资料来源:海南年鉴、海南信托业兴衰的启示、国海证券研究所 2.2、 1993-1996:泡沫之下一地鸡毛,海发行临危受命 当海南地产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的时候,宏观调控为过热的经济踩起了急刹车, 1993 年 6 月 23 日,朱 镕 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出台,意见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 所有在建项目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靠大量外来资金输血的海南房地产带来较大影响。至 9 月前后,若干持有土地、房产项目、期房甚至现房的开发商或炒家迫不得已为缓解资金压力开始卖出资产,房价始而回落。 1993 年 8 月 16 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再次提出对房地产开 发投资要加强管理。 调控之下,海南全省房地产市场疲软,商品房交易清淡,价位下滑。至 1993 年末,全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 58%和 33%。商品房价格跌幅较大,现房平均下跌 15%左右,期房平均下跌 20、 30%,甚至有价无市。 1993-1995年间,海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房地产开发增速为 90%、 0%、 -32%,海南GDP 的增速也由 1992 年的 53%滑落为 41%、 27%、 9%, 1994、 1995 年增速小于全国水平。 海南房地产降温后,集中在房地产上的百亿元资金绝大部分被套牢,资产质量恶化,金融机构不 良资产比重逐步上升,一些金融机构只能靠高利吸存、高利拆借,靠新增负债维持日常周转。 1994 年末,海南查出违章拆借金额 5 09 亿元,占实际拆借金额的 12 3%; 94 笔存款超过规定利率,涉及金额 4 亿元; 68 笔贷款超过规定利率,涉及金额 1 1 亿元。而大部分信托公司因为积压了大量的地皮和在建楼盘,投资收益率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亏损日趋严重。截止到1994 年末,信托公司锐减为 13 家,即使未倒闭的信托公司,如曾叱咤一时的华银信托和赛格信托,在其后只能通过虚假销售债券的方式弥补债务漏洞,最终以倒闭告终,到 2003 年 12 月,全国信托重新登记时, 59 家信托公司无一家隶属海南。 1995 年 8 月,海南信托业所欠岛外债务总和已有 200 亿元左右。 据相关资料 1 ,时任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的阮崇武找到高层,申请成立一家海南的股份制银行,解决海南金融体系的遗留问题;而当时信托业正面临第四次大整1 华尔街见闻:琼州叹息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始末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9 顿,信托公司或停业整顿、或在政府主导下转型成证券公司、或组建商业银行,在人行海南分行行长马蔚华的建议下,当时的央行副行长郭振乾特批这几家信托公司整顿重组,从而使改造信托公司设立一家银行的思路得到国务院同意。 1995 年 8 月海发行正式成立,至其第一 次股东大会为止,海发行实收资本 10.7亿元。 5 家信托入股时的净资产经评估为 6.31 亿元,信托公司转为海发行的支行。开业之初,海发行资本充足率 8.8%,存贷比 167%,中长期贷款比例 859.8%,流动性比率 7%,资产负债状态较差。 尽管存在先天缺陷,海发行的经营仍不乏亮点。 1996 年是海发行第 1 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当年末,全行各项经营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收息率在 90%以上,未发生一笔呆滞贷款。通过吸收新存款和举新债,已偿历史债务 26.4 亿元,占债务总额的 59.9%。全行实现税前利润 1.25 亿元,扣除税金和应提款项 ,可分配利润 9350 万元,每股红利 8.8%。在国际业务上海发行也取得进展,与境外 36家银行及其 403 家分支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外汇资产规模达 1.7 亿美 表 3:海发行开业时与 96 年末各项指标对比 开业时 96 年末 变化幅度 总资产 44.4 亿元 86.3 亿元 94.3% 存款余额 149 亿元 39.3 亿元 152% 贷款余额 17.3 亿元 35.1 亿元 97.8% 资产利润率 -0.9% 1.45% / 净资产利润率 -11.6% 7% / 资本充足率 8.8% 29% / 存贷比 167% 93.5% / 中长期贷款比例 859.8% 515.4% / 流动性比例 7% 12.7% / 资金拆入比例 68% 33.9% / 资金拆出比例 24% 11.1% /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国海证券研究所 海发行经营平稳不乏亮点的背后,也存在一些经营上的违规操作,比较明显的就是高息揽储和违规放贷。 1996 年海发行 5 年期存款利率一度高达 22%,以后逐步降至 18%,但仍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还变相向海南黄金海岸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支付高息达 1.25 亿元。在贷款方面,经查,海发行解放支行违规发放贷款总额 9228 万元,占该行贷款总额的 54%,儋州支行违规账外贷款3700 多万元,占该行贷款总额的 40% 。 2.3、 1997-1998:合并信用社节外生枝,挤兑潮带来致命一击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同样波及到了城市信用社, 34 家城市信用社直接和间接用于房地产业的贷款和投资约 50 亿元,占贷款和投资总额的 58.6%,占资产总额的36.8%,城市信用社投入房地产的大量资金难以收回。城市信用社财务状况恶化,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0 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1997 年 5 月末, 34 家城市信用社累计亏损 7.39 亿元,其中 32 家累计亏损 7.37 亿元。 1997 年 7 月人民银行总行稽核核实,海南省 34家城市信用社有 30 家资不抵债。 城市信用社长期积聚的风险随着挤兑潮的出现而彻底爆发。 1997 年 5 月,由于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作案在逃,引起储户产生恐慌心理,挤提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占用大量贷款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也出现支付危机。随后,这一问题波及全省 10 多家城市信用社,引发了 全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 为了维护海南的社会稳定和金融秩序,人民银行海南分行在信用社支付危机后采取了保支付、清理整顿、派驻工作组和处置等一系列举措,选定海发行兼并接受城市信用社的方法,形成处置海南城市信用合作社支付危机的实施方案 (后文简称实施方案)。 1997 年 12 月 1 日,人民银行对实施方案进行批复,对海南 34 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区别情况,采取以下方式处置: 7 家有净资产或资不抵债数额较小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在自愿的前提下予以保留; 5 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合 作社予以关闭,冲销损失后,其有效资产和相应负债,转由海发行托管;其余 22 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入海发行。 1997 年 12 月 16日,人行海南分行发布公告, 28 家信用社并入海发行。 1997 年 12 月 22 日,海发行恢复对归并的原 28 家城市信用社储蓄存款和合法利息支付, 12 月 29 日,恢复支付被关闭的 5 家信用社 10 万元以内的储蓄存款。 兼并信用社后,海发行采取了“限息政策”,即针对原本信用社承诺给予 20%甚至以上利息的个人储户,海发行只能确保兑付本金及 7%的利息,使得一部分追求高息的储户将资金取出,转投其他平台,而这些储户的 行为引发了其他储户的担心,加之出现了一些海发行无力兑付的传闻,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1998年春节过后,海发行出现了挤兑潮。 针对挤兑潮,各方也是积极采取措施:( 1)央行给予了近 40 亿元的再贷款资金;( 2)海南省政府一面动员近 7 亿元资金进入海发行,包括相当一部分的财政资金,并出面协调把过去海发行上缴的 2877 万元税金暂退回海发行,一面组成公检法于 5 月进入海发行,协助追剿债务,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甚至发文暂缓收取所有关于海发行债权案件的起诉费用;( 3)海发行也一度开出了 18%的存款利率希望能吸收存款。 但这些措 施并没有缓解公众对海发行的担忧,同时整体经济环境无法给海发行提供后续资金,清偿只能靠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撑, 1998 年 3 月 22 日,人行 “断奶”,海发行丧失了清偿能力,在公众和金融同业中的信誉丧失殆尽。 1998 年 5月海发行在深圳设立分行希望借由岛外资源吸储,至 6 月初,海发行个人储户每日只能支取 100 元。 1998 年 6 月 21 日,由于海发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组织成立清算组,对海发行进行关闭清算,指定工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对其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 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