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梁 婧 中国 银行研究院 电 话 : 010 - 6659 4097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 周景 彤 联系人 : 叶银丹 电 话: 010 6659 6874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20 年 12 月 08 日 2020 年 第 46 期 (总 第 315 期 ) 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 与“十四五”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 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为“十四五”时 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 实基础。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 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有望实现 5%左右的平均增速,人均 GDP 有望在 2023 年前后超 过 12500 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 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国内大循环进 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区域重大 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标 准市 场体系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 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新优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 研究院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1 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 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 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有望实现 5%左右的平均增速,人均 GDP 有望在 2023 年前后超过 12500 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 放。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标准市 场体系建设, 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新优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 “ 十三五 ” 时期,我国经济总体实现了规划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2016- 2019 年 GDP 年均实际增速为 6.7%, 2020 年 GDP 增速在 5.7%-6%就可以达到 6.5%的预 期目标。但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预计全年 GDP 增速在 2%以 上,这也影响了 “ 十三五 ” 时期预期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但总体来看, “ 十三五 ” 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仍是全球经济增长表 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 2020 年 GDP 规模将突破 100 万亿元,为 2010 年的 2.4 倍。持 续推动发展理念转变,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明 显进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为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奠定了良好基础。 “ 十四五 ” 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十四五 ” 规划建议中并未明确提出经济增速的目标要求,而是提出 “ 在质量效 2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 。但这并不意味着 不要经济增速, 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其 实蕴含 了对经济增速的定量要求。 IMF 定义的发达经济体 2019 年人均 GDP 平均为 4.6 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 GDP 在 1.7 万 -3 万美元之间。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 入国家 2019 年人均 GDP 为 4.45 万美元,其中中等偏下地区人均 GDP 在 1.3 万 -3.2 万 美元之间。 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1 万美元,如果未来人均 GDP 增速为 5%,人均 GDP 将在 2035 年达到 2.2 万美元,若人均 GDP 增速为 7%,人均 GDP 将在 2035 年达到 3 万美元。根据各生产要素分析预测,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和资 本增速 将 放缓,而创 新力度加大、要素配置改革持续推进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乐观、基准和悲观情境下 2021-2025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 6.1%、 5.2%和 4.9%,这 意味着我国将大致达到发达国家中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表 1: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 经济增长 预测( %) 年份 乐观情形 基准情形 悲观情形 预测值 平均 预测值 平均 预测值 平均 2020 2.5 2.1 2.0 2021 8.5 6.1 8.0 5.2 7.5 4.9 2022 5.8 4.7 4.4 2023 5.6 4.6 4.3 2024 5.4 4.4 4.1 2025 5.3 4.3 4.0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 、 科技创新 能力加速提升 ,产业 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 “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 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创新驱动主要指标看, 2019 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 量为 13.3 件,已提前实现预期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59.5%,接近 60%的预期目标, 互联网普及率在 2018 年提前完成预期目标。目前只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R&D 经费支出 /GDP)较为滞后, 2019 年为 2.19%,与 2.5%的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3 从产业结构看, 2019 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至 53.9%,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 动力,但与 56%的预期目标 仍有差距。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先进制造 业加快发展, 2016-2019 年高技术制造业平均增长 11.2%,高于工业平均 6.1%的增长 水平,高技术产业投资平均增长 15.9%,远高于全国投资 6.7%的平均水平。新产业、 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成长, 2019 年“三新”经济占 GDP 的比重为 16.3%,较 2016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图 1: R&D 经费支出 /GDP 图 2:高技术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将进一步提升。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我国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提升 技术创新投入和能力,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力量。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大 研发投入,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 2025 年,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有望实现自主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既有利于应对国际科技领域的激励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也有 利于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适应国内需求的新变化。 0.0 0.5 1.0 1.5 2.0 2.5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 % 0 5 10 15 20 25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 高技术工业产业 工业 % 4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持续进行。 一是注重产业间的平衡 协调发展。 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 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 将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房 地产市场仍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业发展以稳为主。同时,建议也明 确“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2019年制造业在 GDP的比重为 27.2%,较 2015 年下 降 1.8 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制造业比重将改变下降趋势,对服务业占比或不作 要求。 二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十四五”时期传统产业将向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根据中国制造 2025规划,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 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将从 2020 年的 1.26%上升到 1.68%。重点行业单位 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形成 40家左右制造业创 新中心,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50%。新一代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 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 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健康、养老、 育幼、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将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三是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 新技术成熟以及疫情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将继续深度融合。 5G 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加速 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预计到 2025 年, 5G 技术发展将直接拉动 GDP 约 1.1 万亿元, 间接拉动 GDP 约 2.1 万亿元;将提供约 350 万个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 5G 相关设备制 造和电信运营环节。在线办公、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继续较快 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三 、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 “十三五”时期,在外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于发挥内需作用的政策导向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5 愈加明显,促消费、稳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 强。 2016 年至 2019 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100.8%。其中,消费对经济 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61.9%,已连续 6 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伴随经济中高速增 长国内 市场总体稳步扩大。收入的增长是需求的重要支撑, 2016-2019 年全国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发展,平均增长 6.5%。 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增速或大 幅放缓,这将影响“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6.5%预期目标的实现。 中产阶级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典型三口之家年收入 10 万 -50 万元 的标准看, 2018 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突破 4 亿人,约 1.4 亿个家庭。脱贫攻坚成效 明显,按照每人每年 2300 元( 2010 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 2019 年末农村 贫困人口 551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 2020 年将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图 3: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 图 4:全面脱贫任务即将完成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我国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把扩大内需 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动国内市场壮大、国内大循环畅通。 一是持续推 动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 GDP有望在 2023年 前后超过 12500 美元(按一般情形 5.2%的年均增速计算),成为高收入国家。同时, 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完善再次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缩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2000 2004 2008 2012 2016 GDP增长贡献率 :最终消费支出 GDP增长贡献率 :资本形成总额 GDP增长贡献率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0 5 10 15 2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 10 20 11 20 12 20 13 20 14 20 15 20 16 20 17 20 18 20 19 农村贫困人口 (2010年标准 ,万人,左 ) 农村贫困发生率 (2010年标准, %右 ) 6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强扩大消费的基础。 二是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建 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 生产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结构优化、 供给质量提升;引导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 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分配方面,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 、 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配置效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完善资源价格形成 机制。流通方面,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发展,企业 流通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消费方面,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内需的政策体 系不断完善,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投资空间。这些将打通国内大循环的痛点、堵 点,进一步释放国内大市场发展潜力。 三是 发挥国内大市场、大循环的规模效应优势, 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际循环更好服务于国内大循环发展。 四、 区域重大战略、 新型城镇化 建设 推动 区域 协调 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 国持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 经济增速要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GDP占比上升最多, 2019 年为 22.2%,较 2015年 上升 1.9 个百分点,西部、东部地区分别较 2015 年上升 0.7、 0.3 个百分点。而东北 地区经济增速要低于全国水平,其 GDP 占比下降至 2019 年的 5.1%。同时,我国 重点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 推动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各重点区域内中心城市的 GDP、人口占本省的比重总 体保持了上升趋势 。此外,我国持续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 化, 2019 年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 60.6%、 44.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前 完成预期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人 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均要快于城镇。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7 图 5:不同区域经济平均增速( %) 图 6:不同区域 GDP 占比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 7:中心城市 GDP/本省 GDP 图 8:中心城市人口 /本省人口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 用,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区域、城市群内各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分工、资 源流动、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 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将形成新的增 长极和增长带。 各大区域和城市群中的主力及枢纽城市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东 部地区转型发展继续推进,由于其在人才、创新、市场机制等方面更具优势,其经济 0 2 4 6 8 1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0% 10% 20% 30% 40% 50% 6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广州 深圳 成都 武汉 郑州 西安 2015-12 2019-12 0% 5% 10% 15% 20% 25% 30% 广州 深圳 成都 武汉 郑州 西安 2015-12 2019-12 8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增速将更加稳定。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能 转 移的机会,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轮动发展。 2020 年 5 月国务院关于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将推动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 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 五、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 合 “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营商环 境方面,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 2019 年 11 月发布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的意见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作出全面部署, 2020 年 7 月发布的关于为 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平等保护各类 市场主体提供了依据。持续优化企业开办、税费、融资等市场环境,推进全国 一体化 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精简行政许可和优化审批服务 ,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 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2019 年 10 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布,为持续推 动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世界银行报告, 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 31 位,较 2015 年上升 53 位。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一是 持续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 有资本向重要行业 和关键领域集中,央企数量从 2015 年的 106 家下降到 2019年的 98家,过剩产能和低 效无效产能加快退出;推动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其中 2019年启动的第四批并不 局限于重要领域企业,还包括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充分竞争领域企业;指导推动 21家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改革试点。 二是 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关于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 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三是 在实施大规模减 税降费的同时,推动税制改革,包括 深化 增值税改革 、 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 、 完善消 费税制度 、 推进资源环境税收制度改革 等。稳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划分, 医疗卫生、科技、教育 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已出台。持续深化 预算管理制度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9 改革 , 新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 ,自 2016年起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 预算编制年限由 1 年增加至 3 年,加强对政府举债行为的规范,健全完善中央对地方 转移支付制度。 四是 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 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 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断健全,形成“一委一行两会一局”金融监管新格局,影子银行、 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监管加强,金融风险明显降低。 五是 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 务价格,持续推动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放开。 “十四五”期间,我国改革将着重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提高要素市场 化配置 效率,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 一是高标准市场体系 基本建成。 2020 年 5 月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了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和方向。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还将继续推动国有资本更 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继 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继续从降低经营成本、支持科技创新、 完善要素保障、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全面完善产权、市 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 竞争 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财税制度将继续围绕预算管理、税收 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三方面展开,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 效管理。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收立法,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理 顺和细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推动各细分领域改革方案的落实。金融领 域将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推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大力推 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推动 中小银行改革, 2020 年 5 月 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 发布,将进一 步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支持中小银行聚焦中小微企业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优化金 融监管体制,不断推动微观合规和宏观审慎监管相融合。 10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抬头,面对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国坚 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 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实现制造业基本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加快,推动对外改革和 开放措施在自贸区自贸港的试 点,积极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 一是对外贸易发展稳中 提质。 我国连续 3年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连续 11年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2019 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 58.4%、 29.2%,分别较 2015年提高 0.7、 0.4 个百分点;一般贸易 出口占比为 57.8%,较 2015年提高 4.3 个百分点。 2016-2019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 4.6 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升至 29.4%。 贸易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2019 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比 2015 年增长 4 倍、市场 采购贸易出口额增长 2.2倍。与此同 时,服务贸易较快发展,占外贸比重从 2015年的 14.2%上升到 2019 年的 14.6%。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推动了数字娱乐、协同办公、跨 境电商等加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趋向“在线化”与“零接触”, 2020 年前 8 个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为 44.1%,同比提升 10.1 个百分点。 二是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总体保持正增长, 2017 年成为全球第二大 外资流入国, 2016-2019 年,吸收外资合计达 5496 亿美元。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2016-2019 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23.9%, 2019 年占比达 27.7%,比 2015 年 提高 15.5 个百分点。 2016-2019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合计达 6344 亿美元,主 要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 三是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 自贸区网络。 累计与 2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 19 个自贸协定, 2020 年 11 月区域全面经 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持续推进。 “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更大 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一是持续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 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 “ 引进来 ” 方面, 完善外商投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未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11 来服务业将是开放的重点。同时伴随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技术产业外资流入将继 续较快增长。在 “ 走出去 ” 方面,加强对外产能合作,通过合作带动装备、技术、标 准等走出去。 二是推动 “ 一带一路 ” 建设 高质量发展 。 “ 十四五 ” 期间将进一步落实 已签订的政府间合作协议,项目合作将从基础设施向产业、金融等更多领域拓展。中 国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重点国家的贸易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积极参 与全球经济 治理体系改革。 继续推动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推进制度型开放,发挥自贸区、 自贸港先行先试优势,加大制度创新, 加强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对接 。伴随服务贸易、 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国际标准、全球支付体系、物流规 则、税收规则等的制定。 四是 注重开放与安全的平衡 。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宏观审慎 体系 将进一步完善。 七、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 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资源环境类约束性指标 大多都提前完成。 2016-2019年,我国单位 GDP能耗保持降 低趋势,累计降低 13.2%, 预计可完成“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 15%的约束性目标。 2019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 比重升至 15.3%,提前完成了 2020 年规划目标。细颗粒物( 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 上城市浓度下降比例、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 III 类水体比例、劣类水体比例、单 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 的削减量,这 8 项约束性指标已提前完成。 2020 年 1-9 月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 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87.2%,预计年底能够完成 84.5%的约束性目标。 “十四五”期 间,我国仍将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降低 碳排放强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远景目标,将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 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二是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将 继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通过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 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建立加强对节能减排的治理。继续利 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等约束性指标引导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12 2020 年第 46 期( 总第 315 期 ) 附表 1:“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完成情况 是否可实现 属性 经济发展 ( 1) GDP(万亿元) 67.7 92.7 6.5% 2020 年:突破 100 增速有一定 难度 预期性 ( 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人) 8.7 12 6.6% 2019 年: 11.5 有一定难度 预期性 ( 3) 城镇化 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56.1 60 3.9 2019 年: 60.6 提前实现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39.9 45 5.1 2019 年: 44.38 可实现 ( 4)服务业增加比重( %) 50.5 56 5.5 2019 年: 53.9 有一定难度 预期性 创新驱动 ( 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 强度( %) 2.1 2.5 0.4 2019 年: 2.19 有一定难度 预期性 ( 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6.3 12 5.7 2019 年: 13.3 提前实现 预期性 ( 7)科技进步贡献率( %) 55.3 60 4.7 2019 年: 59.5 可实现 预期性 ( 8) 互联网 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 40 70 30 2018 年: 86.1 提前完成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 57 85 28 2018 年: 93.6 提前完成 预期性 民生福祉 (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6.5 2016-2019 年: 6.5 有一定难度 预期性 (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 育年限(年) 10.23 10.8 0.57 2017 年: 10.5 可实现 约束性 (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 人) - - 5000 2016-2019 年: 5378 提前完成 预期性 ( 12)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 人) - - 5575 2016-2019 年: 5024 可实现 约束性 (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82 90 8 可实现 预期性 ( 14)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万套) - - 2000 2016-2018 年: 1841 可实现 约束性 ( 15)人均预期寿命(岁) - - 1 2016-2018 年:0.66 可实现 预期性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46 期(总第 315 期) 13 资源环境 ( 16)耕地保有量(亿亩) 18.65 18.65 0 约束性 ( 17)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 亩) - - 3256 约束性 ( 18)万元 GDP 用水量下降 - - 23 2016-2018 年: 23.2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19)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 - - 15 2016-2019 年: 13.2 可完成 约束性 ( 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 %) 12 15 3 2019 年: 15.3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21)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 %) - - 18 2019 年: 18.2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22) 森林发 展 森林覆盖率( %) 21.66 23.04 1.38 2019 年: 22.96 可完成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 方米) 151 165 14 2019 年: 175.6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23) 空气质 量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 气质量优良大数比 率 76.7 80 - 2019 年: 82 可完成 约束性 细颗粒物( PM2.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 城市浓度下降( %) - - 18 2016-2019 年:27.5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24) 地表水 质量 达到或好于类水 体比例 %) 66 70 - 2019 年: 74.9 提前完成 约束性 劣类水体比例 ( %) 9.7 5 - 2019 年: 3.4 提前完成 约束性 ( 25) 主要污 染物排 放总量 减少 ( %)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 - 10 10 15 15 提前完成 约束性 资料 来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国银行研究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