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口专题报告(一):“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 ON GX IN G S E C U R IT IES宏观经济 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人口专题 报告 (一)  2017 年 12 月 11 日  宏观经济  专题报告  近 30 年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男多女少)持续高位运行,性别比长期失衡的恶果正逐渐显现,但尚未引起社会足够关注。 一方面,根据预测, 2025 年前后将有 2000 万到 4000 万男性将因无妻可娶而被动单身;另一方面,随着观念逐步解放、收入和社会地位提高,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主动单身。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虽然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但十几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值。   分地区来看,我国新生儿的性别失衡现象在两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非但没有扭转,反倒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  适婚年龄人口“男多女少”。 从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口数量比较、城乡差异比较等各个角度分析,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人口数量过多都是不争事实。   “姐弟恋”可缓解“剩男问题”。 同年龄组中男性人口数量偏多,传统“男大女小”的婚配方式会加剧男性数量过剩,“女大男小”的年龄搭配可缓解男性 面临的婚姻挤压 。   “老夫少妻”婚姻模式 可能会迟滞性别失衡这头“灰犀牛”,但是相应的适龄女性的缺口会放大,以时间换空间,还是以空间换时间,需要政府相关机构仔细斟酌。  “剩女”不剩,多为待嫁而沽的“胜女”。 “胜女”多为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等特征的优秀女性,因在现实约束和择偶策略下难觅佳偶,选择主动单身和不将就。 未来 保守估计具有本科学历的“胜女”( 27-34 岁)至少有 130 万 。   “胜女难嫁 ”背后是单身女性的两种心理状态 “作怪 ”,一是 “宁缺毋滥 ”的择偶心理,二是向往与恐惧并存的婚姻家庭心理 。  “剩女”数量较少却更受关注 ,原因有三 。 一是 对性(别)的窥探是人类的本能, 二是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落伍社会观念存在冲突,三是 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 “剩女 ”话题热度不减 。  风险提示:  1 婚姻并不是幸福的保证,但却是每个人都要直面的选择  2 受数据质量和估算方法的制约,本文预测分析有误差  分析师 :谭淞   Tel:010-66554042 tansongdxzq 执业证书编号 :  S1480510120016 研究助理 :张怀志   Tel: 010-66555445 zhanghzdxzq 20-49 岁年龄段男女人口数量差预测  资料来源: Wind 资讯 ,东兴证券研究所  相关研究报告  1 房贷利息或抵个税 ,二孩抚养扣除可期    2016.11.4 0100020003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万  国家统计局  P2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目录  1. 性别失衡现状:男性绝对过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位运行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1 货币供应 量与通胀反常关系的提出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2 分地区情况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 男女适婚人口数量比较:“男多女少”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适婚年龄性别预测分析:男性 >女性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 同龄男女:男性数量绝对多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1 2049 岁总体情况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2 分年龄段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3 城乡差异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 传统“男大女小”:男性数量仍溢出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1 2534 岁男性和 2029岁女性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2 2539 岁男性和 2034岁女性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 “女大男小”:缓解男性数量的绝对过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1 2029 岁男性和 2534岁女性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2 2034 岁男性和 2539岁女性比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剩女”不剩,“胜女”“待嫁而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1 潜在“胜女”数量预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 “胜女”难嫁的原因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1 扩大消费信心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社会焦点“不重剩男重剩女”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1 对性(别)的窥探是人类的本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落伍社会观念的冲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1 女性受教育程度改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2 社会思想落伍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3 媒体的推波助澜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表格目录  表  1: “ 五普 ” 和 “ 六普 ” 各省级行政区出生性别比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插图目录  图  1: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2: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出生性别比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3: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出生性别比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4: 2016 年 20 49 岁人口数量结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5: 20-49岁年龄段男女人口数量预测差异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P3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图  6:分年龄层男女人口数量缺口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7:城乡维度女性人口差距预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8:平均初婚年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9:交往对象年龄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0: 10岁年龄差男女人口数量预测比较(男: 25-34;女: 20-29)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1: 15 岁年龄差男女人口数量预测比较 (男: 25-39;女: 20-34).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2: 10岁年龄差男女人口数量预测比较(男: 20-29;女: 25-34)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3: 15岁年龄差男女人口数量预测比较 (男: 20-34;女: 25-39).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4:按性别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和变化趋势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5:男女婚恋观念调查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6:各类搜索指数对比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7:搜索用户的性别结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8:高等教育在校女学生人数占比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图  19:剩男剩女媒体指数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P4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1. 性别失衡现状:男性绝对过剩  1.1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位运行  1.1.1 总体情况  通常用出 生性别比来衡量新生儿的性别结构,出生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一般用女婴数量为 100 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活产男婴的数量会略高于女性,联合国明确规定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值应介于 1052 之间。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性别失衡问题,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但是十几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值 。  图  1: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1.1.2 分地区情况分析  根据全国第五次、第六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我们深入分析了各省级层面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发现在两次人口普查的 10 年间,我国大陆地区的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出生性别比数值上升的省份有 13 个,出生性别比数值下降的省份有 13 个;有 5 个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变化绝对值小于 1 ,处于基本稳定。但是出生性别比中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省份数在增加,省级出生性别比走向出现有升有降的分化,并且变化幅度大的省份都是新生儿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省份。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大陆 31 个省级行政 区中,有 13 个省份出生性别比超过 120,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安徽省达到 131.07,出生人口占到全国出生人口总数的 60.44%; 5 个省份的出生性别比介于 115120,出生人口占到全国出生人口总数的 15.89%; 10 个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在 110115 之间,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总数95.00100.00105.00110.00115.00120.00125.0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P5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的 19.45%;只有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这 3 个地区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区间,出生人口总数仅占全国出生人口总数的 4.22%。全国绝大多数的省份出生性别比失常,超过95%的出生人口生在出生性别 比失衡的地区。  图  2: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出生性别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  3: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出生性别比  P6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  1:“五普”和“六普”各省级行政区出生性别比  第五次人口普查  第六次人口普查  正常  ( 103-107)  新疆,西藏, 青海 , 贵州  新疆,西藏  轻度失常  ( 108-109)  内蒙古,宁夏, 黑龙江  内蒙古  中度失常  ( 110-119)  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山东 ,河南 ,上海,浙江, 甘肃 ,四川,重庆,云南  黑龙江 ,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陕西 ,宁夏,上海,浙江, 青海 ,四川,重庆,云南  重度失常  ( 120 以上)  江苏,安徽, 陕西 ,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山东 , 河南 ,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贵州 , 甘肃 ,海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普查结果来看,在两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部分省份出生性别比变化较大,“五普”中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区间的青海省和贵州省在“六普”时呈现性别失衡的状态,分别处于中度失常和重度失常。宁夏和黑龙江的性别失衡的情况有所恶化,从轻度失常变为中度失常;山东、河南和甘肃的情况更甚,已从中度失常变为重度失常。只有陕西省的出生性别比从重度失常变为中度失常,从 125 下降到 116,新生儿性别失衡有所改善。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我国新生儿的性别失衡现象在 “ 五普 ”“ 六普 ” 的十年间非但没有扭转,反倒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1.2 男女适婚人 口数量比较:“男多女少”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P7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根据婚姻法,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多种原因的影响,“适婚年龄”的区间有较大主观性。从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研究的现有成果来看,学者普遍采用了 2036 岁、 2049 岁和 1555 岁三种年龄分类方式。考虑到 20 岁是女性法定结婚的最低年龄,按照国际惯例 50 岁以上依然未婚未终身未婚者,加上综合分析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 2049 岁作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以 2017 年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基础,按照 0.837 的抽样比进行折算, 我们估计, 2016 年 20 到 49 岁的男性人口有 3.37 亿,女性约为 3.24 亿人,男性比女性多 1338.35 万人。也就是说,无论微观个体的婚姻状况如何变化, 2016 年都会有超过 1300 多万的男性因为没有女性人数缺口而不得不忍受单身。分年龄层来看, 2024 岁男性人口过剩最多,男性比女性多 433.69 万人; 3034 岁的男性过剩人口最少,但也有 67.74 万人有余;其余年龄段的男性过剩人口数量在 200 万左右。  图  4: 2016 年 20 49 岁人口数量结构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2. 适婚年龄性别预测分析:男性 >女性  按照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剩男”是指 30 岁以上的单身男性;根据 2007 年教育部的官方解释, “ 剩女 ” 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 27 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但考虑到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可能造成每个年龄段的男性数量都相对过剩,我们下文的讨论不局限在狭义的 “ 剩男 ”“ 剩女 ”群体。而是适当扩大年龄层,并设计多个年龄组(同龄组和婚配年龄组),从绝对数量、城乡差异等各个方面,分析我国适婚年龄人口现状。为了保证数据可信性,同时比较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1 同龄男女:男性数量绝对多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万  男性  女性  P8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2.1.1 2049 岁总体情况分析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近年来范围最全、规模最大的人口统计调查。我们以 “ 六普 ” 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排除移民、意外死亡等因素,预测了到 2030 年 20到 49 岁的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口数。并按照 5 岁的年龄差进行分组,比较每个年龄段男性与女性的人数差别。根据我们的推算,预计到 2030 年,在 20到 49 岁年龄段,中国的男性将比女性多 2345.18 万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 8.18%。而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到 2030 年中国 20 到 49 岁年龄段的男性将比女性多 2872.40 万人,占到该年龄段总人口的 10.88%。也就是说 ,到 2030 年在中国 20 49 岁的男性中大约每 10个人中就会有 1 个光棍 。  图  5: 20-49 岁年龄段男女人口数量预测差异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2.1.2 分年龄段比较  为详细分析不同年龄层的情况,我们将以上人口按照 2029 岁、 3039 岁和 4049岁分成三组进行比较。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同样是 10 岁的年龄差距, 2029岁年龄段男性数量的绝对剩余占比最大,并且呈缓慢上升趋势。 2016年 2029 岁的男性比同年龄段女性多 563.40 万人,预计在 2021 年该差值会突破 1000 万, 2030 年时男性人口的净剩余数量为 1264.03 万人。 3039 岁年龄段的人数缺口则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特征, 2016 年该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 202.71 万人,此后逐年下降,在2020 年达到最 小值,男性净剩余 126.49 万人;接着会以边际递增的 形式扩大,预计2030 年, 3039 岁年龄段男性会比女性多 954.66 万人。在 4049 岁年龄段,男性的净剩余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 2016 年该年龄段女性人口数量短缺 518.96 万, 2017年为 523.19万 , 此后逐年下降,预计 2030年, 4049岁年龄层的男性比女性多 126.48万人。世界银行的预测这与此不同。根据世行的数据,未来十几年间 20到 29 岁年龄段男性人口过剩数量比较稳定,维持在 1100 万人左右。 3039 岁年龄层的男性绝对剩余数量会缓慢增加, 2016 年,该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 544.01 万人; 2025 年突破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16 2017 2018 2019 20202021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20292030万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P9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050010001500200025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万  M|F20-29 M|F30-39 M|F40-49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万  M|F20-29 M|F30-39 M|F40-491000 万,为 1025.90 万人;预计 2030 年为 1028.2 万人。 4049岁年龄层的女性数量缺口最小,但也呈现扩大趋势,预计从 2016 年的 469.43 万人增加到 2030 年的712.20 万人 。  图  6:分年龄层男女人口数量缺口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资料来源 :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2.1.3 城乡差异比较  另外,我们还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虑不同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不考虑人口流动的因素,从城乡维度来看,农村地区男性的绝对过剩是全国范围内男女人口数量失衡的主要原因。按照我们的推算,从趋势上来看,城市和乡镇男性的过剩人口上涨幅度较小;而农村地区的男女人口矛盾比较突出。预计到 2030 年,农村地区 20 到 49 岁男性比同年龄段女性多 1286.09 万人,而城市和乡镇这一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 1059.09 万人,前者占总剩余数量的一半以上 。  图  7:城乡维度女性人口差距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 传统“男大女小”:男性数量仍溢出  050010001500200025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万  城市  镇  乡村  P10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从目前婚姻年龄结构来看,虽然有“女大三,抱金砖”的俗语,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男大女小”的婚姻年龄结构更为普遍。从结婚年龄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晚婚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平均初婚年龄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图 8)。虽然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是 22 周岁,但从平均初婚年龄判断,我们重点考虑 25 岁之后的男性。在婚龄差的选择上,从腾讯新闻基于 5万用户的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收入水平如何,年龄差不超过 10 岁的交往对象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绝 大多数。因此,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也为了方便比较世行与统计 局数据,综合权衡下我们选择以下两种分组方式。  图  8:平均初婚年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  9:交往对象年龄差  2021222324252627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岁  合计  男  女  0% 20% 40% 60% 80% 100%2k以下  2k-5k5k-8k8k-10k10k-20k20k以上  总计  收入水平  30岁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剩男”几千万,为什么“胜女”更受关注  P11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资料来源:腾讯 2016 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  东兴证券研究所整理  2.2.1 2534 岁男性和 2029 岁女性比较  按照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比较 2534 岁的男性和 2029 岁的女性,2016年男性比女性多 855.91万人,并且男女人口的数量差会以较高增长率逐年扩大,在 2020 年突破 3000 万,并在 2021 年达到峰值 3440.13 万。此后, 2534 岁的男性与 2029岁的女性人口的数量差会逐渐缩小,但变化幅度较为缓慢,预计在 2030年,25 到 34 岁的男性仍要比 20 到 29 岁的女性多 1184.50 万人。世行的预测与 “六普 ”结果大体一致,按照世界银行的推算, 2016 年中国 25 到 34 岁的男性比 20 到 29 岁的女性多 1213.33 万人,二者的差值会在 2019 年突破 3000 万,并在 2021年达到峰值3652.50 万,约为 2016 年人口差距的 3 倍。此后这两个年龄层的人口数量差会逐渐缩小。综上所述,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共同证实,我国 25 岁到 34 岁的男性缺乏适龄婚配对象的现象会在近 5 年愈演愈烈。考虑男女婚配的年龄差因素,我国性别失衡的现状不容乐观 。  图  10: 10 岁年龄差男女人口数量预测比较(男: 25-34;女: 20-29)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2.2.2 2539 岁男性和 2034 岁女性比较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判断,我们扩大年龄差,比较了 25 到 39 岁的男性和 20 到 34岁的女性的人口数量差异。根据 “六普 ”数据预测, 2016 年男性比女性多 552.89 万人,缺口不断扩大, 2020 年突破 2000 万, 2023 年突破 3000 万,并在 2025年达到峰值4113.83 万人。世界银行的测算与上述趋势基本一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 2016 年25到 39岁的男性比 20 到 34岁的女性多 892.51万人,而且该数量差几乎匀速扩大,2019 年突破 2000 万, 2022 年突破 3000 万, 2025 年达到最大值 4192.10 万人。 此后女性的人数缺口会逐渐缩小,但预计在 2030 年 , 2034 岁的女性仍比 2539 岁的男性少 2915.10 万人。 2017 年,加拿大有 3587.30 万人,位列世界人口排名的 37 位。按照目前的预测,中国 2539 岁被动单身男性的人口数量在 2024 年前后就能超过加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6 2017 2018 2019 20202021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20292030万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  P12 东兴证券专题报告   敬请参阅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东方财智  兴盛之源  DON GX IN G SECURIT IES拿大全国现在的人口数。由此可见,如果考虑男女婚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