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1 / 22 证 券 研 究报告 | 宏观研究 6 2019 年 11 月 27 日 投资要点 分 析 师 :李 奇霖 执业编号:S0300517030002 电话:010-66235770 邮箱:liqilinlxsec 分 析 师 :张 德礼 执业编号:S0300518110001 电话:010-66235780 邮箱:zhangdelilxsec 分 析 师 :王 婧瑶 执业编号:S0300519110002 电话:010-66235693 邮箱:wangjingyaolxsec 近 年 国 内生 产总 值季 度增 速 资料来源: 聚源 相关研究 评 10 月进出口数据: 贸易顺差可能再度 收窄2019-11-08 评 10 月物价数据:CPI 同比 11 月可能 突破 4 2019-11-09 评 1113 国常会下调部分基建项目资本 金比例要求2019-11-13 增长的下限2019-11-14 2020 年宏观利率展望2019-11-20 东 京 湾 区应 对美 日贸 易战 的经 验与 启示 上世纪美日贸易战持续了三十余年,东京湾区作为占全日本 GDP 三分之 一以上的地区,深受影响。全日本和东京湾区如何应对,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对同样具有很明显外向型经济特征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第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才是王道。 第二, 参考日本“工业分散”战略,使大湾区内部各城市各司其职、分工 明确。 第三, 对外投资构建海外供应链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度的民族主义和盲 目的海外投资。 第四,和日本与东京湾区相似,扩大消费、促进内需,对于粤港澳大湾区 而言也至关重要。 风 险 提 示: 外部 风险 进一 步升 级 6% 7% 7% 8% 8% 2014-06 2015-09 2016-12 2018-03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2 / 22 目 录 一、美日贸易战的背景、进程和结果 . 3 (一)美日贸易战的背景 . 3 (二)美日贸易战的进程 . 4 (三)美日贸易战的结果 . 6 二、美日贸易战中日方的应对和改革举措 . 8 (一)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 . 8 (二)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各区域分工明确 . 12 (三)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 15 (四)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对外开放 . 16 (五)扩大民间消费,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17 三、日本和东京湾区给我们的启示 . 18 图表目录 图表 1 :美日两国人均 GDP 对比. 3 图表 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贡献国 . 4 图表 3 :美日贸易战中美国常用的工具. 4 图表 4 :美日贸易战时间线、所涉及行业、日本应对措施和最终结果 . 5 图表 5 :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升值. 6 图表 6 :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看,日本并未因自愿出口限制而伤筋动骨 . 7 图表 7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 7 图表 8 :日本为应对美日贸易战所出台的扶持科技相关政策 . 8 图表 9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日本研发支出费用快速增加 . 9 图表 10 :日本研 发经费占 GDP 比例持续高于主要国家,直到近年被韩国反超 . 9 图表 11 :1985 年到 2017 年日本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贸易收支情况. 10 图表 12 :美日贸易战关于纺织品的限制进程.11 图表 13 :1970 年以来日本三大产业增加值 占 GDP 比例. 12 图表 14 :目 前东京湾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 12 图表 15 :1978 年2014 年大田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 13 图表 16 :大田区 80% 的企业员工数少于 10 人. 14 图表 17 :大田区“伙伴合作网络”研发生产流程图 . 14 图表 18 :1985 年后美国市场占日本出口的份额持续下降 . 15 图表 19 :亚洲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排序表. 16 图表 20 :日本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对外开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17 图表 21 :消费对于日本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抬升 . 18 图表 22 :粤港澳大湾区内 部各城市主要情况一览. 19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3 / 22 上世纪美日贸易战持续了三十余年, 东京湾区作为占全日本 GDP 三分之一以上的地 区,深受影响。全日本和东京湾区如何 应对,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对 同样具有很明显 外 向型经济 特征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一 、 美 日贸 易战 的 背景 、进 程和 结果 ( 一 ) 美日 贸易 战的 背景 二 战后 日本经济开始崛起, 尤其是上世纪 60 年代 后, 日本 经济 更是 进入 高速 发展 期。 日本人均 GDP 从 1960 年的 479 美元 , 快速 增长 到 1978 年的 8822 美元 ,18 年间增长 了 17.4 倍。同期日本人均 GDP 占美国人均 GDP 的比例,也从 15.9% 提高到 83.5% 。 日本经济如此迅速的崛起,引起了美国 的 关注 和恐慌 。 图 表 1 : 美 日两 国人 均 GDP 对比 资料来源:Wind ,联讯证券 作为外向型经济体,日本经济快速崛 起,和积累了巨额贸易 顺差有关,而 当时日本 又是 美国 的最大 逆差 贡献 国。 仅在 1980 年到 1986 年, 日本 对美 国的 贸易 顺差 就从 70.0 亿美元飙升到 521.6 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在快速扩大,从 1980 年的 194 亿美元上升到 1987 年的 1517 亿美 元, 符合 增长 率高 达 34.1% 。 上世 纪七 八十 年代 ,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的比例多数年份在 40% 左右 , 甚至 有些 年份 高 达 80% 。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美国人均GDP 美元) 日本人均GDP 美元)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4 / 22 图 表 2 :上 世纪 七八 十年 代, 日本 是美 国贸 易逆 差的 最大 贡献 国 资料来源:Wind ,联讯证券 在很多行业上,日本极具竞争力,在 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 都超过了美国。比如汽 车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但 1980 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 700 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 第一 , 日本 汽车 在美 国市 场的 占有 率也 从 1960 年的 0 上升到 1981 年的 20.1% , 成为 美 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国。 日本钢铁在美国钢铁进口的比重, 也从 1950 年的 5% 提高到 1968 年的 50% 以上 。 再比 如在 低端 的纺 织品 业上 , 日本 纺织 品在 美国 的市 场占 有率 , 也从 1951 年的 17.7% 上升到 1955 年的 60.0% 以上 ,并在 1957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 纺织品 出口国。 (二) 美日贸易战 的 进程 美国 将自身的贸易逆差问题 一味 地归 结为 日本 ,拒 绝在 多边 框架 内解 决贸 易失 衡, 反而利用自身 在政治和经济上的 优势 强 迫日本扩大国内市场、降 低贸易壁垒,甚至要求 日本限制出口等。在美日贸易战中,美 国常用的手段包括 加征 进 口税 、反 倾销 、征 收惩 罚性 关税 、 “301 条款”等。 图表 3 :美 日贸 易战 中美 国常 用的 工具 美国常用的贸易战工具 内容 加征进口关税 进口关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对进口货物和物品征收的关税。 适当的使 用进口关税可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 也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调节 本国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加征关税是指对于特定的商品加征一定的 关税。 反倾销 反倾销是一个金融术语, 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 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 再增收 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惩罚性(报复性)关税 惩罚性关税 是指当 出口国家 某种商 品的出口 违反了 与进口 国之间的 协议, 或者未按进口国的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时, 由进口国海关对该进 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具有惩罚或罚款性质的进口附加税。 “301 条款” 一般 301 调查 根据这项条款, 美国可以对它认为是 “不公平” 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做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亿美 元) 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占美 国贸易 逆差比 例(右 )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5 / 22 法进行调查, 并可与有关国家政府协商, 最后由总统决定采取提高关 税、限制进口、停止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 特别 301 调查 美国 “特别 301 条款” 是广义的 “301 条款” 的一种。 将那些美国认 为对知识产 权没有 提供充分 有效保 护的国家 和地区 ,列入 “重点国 家”、“重点观察国家” 、“一般观察国家” ,以及“306 条款监督 国家” , 并对其展开 6-9 个月的调查并进行谈判, 迫使该国采取相应 措施检讨和修正其政策, 否则美国将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予以制裁。 一 旦被列入 “306 条款监督国家” , 美国可不经过调查自行发动贸易报 复。 资料来源:联讯证券整理 美日两国经贸关系,从出现摩擦到矛 盾全面激化,共经历了 三十余年的时间。上世 纪 50 年代 , 两国 开始 在纺 织品 领域 发生 贸易 摩擦 , 此后 钢铁 、 彩电 、 汽车 、 半导 体、 电 信 等行业相继受到波及 。一 系列 的贸 易 争端 ,皆 以日 本被 迫限 制 对美 出口 或价 格保 护调 控而告终。 1989 年,美国启动了超级 301 条款针对日本全行业, 要求日本开放部分国内市场, 强制日本修改国内经济政策和方针,如 迫使日本承诺增加公共投 资开支、修改不利于外 企的 法律 、 对日 本商 品价 格开 展调 查等 。 最终 两国 签订 了 “美日结构性贸易障碍协议” , 日本废除了阻碍 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大店法 。 图表 4 :美 日贸 易战 时间 线、 所涉及行业 、日本 应对 措施 和 最终结果 资料来源: 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联讯证券 美国在使用贸易 制裁、加征关税等手 段 的同时,还将本国贸 易逆差的快速扩张归因 为美元汇率高估。1985 年美 国、 日本 、 联邦 德国 、 法国 和英 国达 成广 场协 议, 五国 政府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6 / 22 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引导美元对主要货 币的有序贬值,以解决美 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广 场协 议生 效后 , 日元 对美 元不 断升 值, 从 1985 年初 的 250:1 一路升值到 1994 年左右的 100:1 ,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出口的竞争力。 图 表 5 :广 场协 议后 日元 快速 升值 资料来源:Wind ,联讯证券 (三) 美日 贸易 战的 结果 鉴于日美特殊的政治 和 经济 关系 ,日 本采 取步 步退 让的 “软 抵抗 ”战 略, 美国一直 占据着主导地位 , 日本 被迫 签订 “自愿出口限制” 。 为了 应对 , 日本 采取过度 宽松的货币 政策 ,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积聚和破灭 。 自愿出口限制 (VER ) 是指 出口 国家 或地 区在 进口 国的 要求 或压 力下 ,自 愿规 定一 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 额,以避免进口国采取更 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 尽管名义上是出口国自愿承担的单方面 责任,但实质上是迫于进 口国的压力而做出的限 制行为。 日美贸易战中所签订的 “美 日纺 织品 贸 易协 定” 、 “美 日特 殊钢 进口 配额 限制 协定 ” 、 “美日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协议”均属于 自愿出口限制协议 ,包 括 了提高产品价格、限制 进口数量或进口监督等方面内容。 但从贸易余额来看,相关的“自愿出 口限制”协议,效果并 不显著,而且都只是短 期起作用,中长期来看都呈现恢复、扩大的趋势。 1979 年到 1981 年,持续三年的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仅 仅是在 1981 年小幅下滑。 1985 年到 1990 年,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广场协议”后日元 升值和 1989 年美国启动超级 301 条款 。 但 1991 年后 , 日本 对美 国的 贸易 顺差 再度 回升 。 1994 年美国再次启动超 级 301 条款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 但这一条款的效用也只有两年, 1996 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又开始回升。 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点在 2006 年,2008 年金融危机后又有所恢复,但并没有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美元兑日元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7 / 22 超过前期高点。主要原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挤占了日本的出口份额。 图 表 6 : 从 日本 对美 国的 贸易 顺差 看, 日本 并未 因自 愿出 口限 制而 伤筋 动骨 资料来源:Wind ,联讯证券 可以说,即使是日本被迫签署一系列 自愿出口限制协议,但 其实并没有因此“伤筋 动骨 ” 。 那么,真正导致日本增长放缓的原因 是什么呢?经济学界普 遍认为货币政策从极度 宽松 到收 紧, 由此 产生 的泡 沫和 泡沫 破灭 , 是日 本 经济增速下滑 的主要原因。 “广场协议” 后的 1986 年 1 月到 1987 年 2 月, 短短 一年 时间 内 日本 央行 连续 5 次 降息, 极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 导致日本股市和房价大涨。1989 年到 1990 年日本货币政策又转向 紧缩,将利 率 从 2% 上调 4.25% ,膨胀的资产泡沫 开始 破灭。 图 表 7 :上 世纪 90 年代 日本 泡沫 经济 破灭 资料来源: 日本不动产经济研究所, 联讯证券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美国贸易逆差(亿美元)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亿美 元,右 )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新建商品房住宅均价(万 日元)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8 / 22 二 、 美 日贸 易战 中 日方的应对 和改革 举措 美日贸易战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和 其采取的错误货币政策 、美日不对等的政治关 系和世界政治格局有很大关系。但这几 十年的贸易战中,在美国 贸易制裁的倒逼下,日 本推进了多方面改革 来应对 ,也 实现 了 产业 结构 的全 面升 级。 可 以说 美日 贸易 战一 定程 度上 让日本化压力为动力,成为推动改革的契机。 (一) 技术 更新 和产 业升 级 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是应对贸易摩擦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无论 是对 上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 和东京湾区, 还是当今的中国 和粤港澳大湾区 ,这一准则 都有效。 美日贸易战打响后 , 日本 加快了 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 的步伐 。1980 年 3 月 , 日本 通 商产业省发布了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首次明确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产业重点也随之从技术引进 和加工 向知 识密 集型 产业 倾斜 。在 上 世纪末, 日本又 进一步 将这一方针 升级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图表 8 :日 本为 应对 美日 贸易 战 所出台 的扶 持科 技相 关政 策 时间 政策 1980 年 3 月 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首次明确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1995 年 11 月 科学技术基本法,第一步有关科学技术的根本大法 1996 年 7 月 第一期国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1 年 3 月 第二期国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05 年 4 月 第三期国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资料来源 : 联讯证券 整理 政府还在 财税 、金融方面采取了 多种 措施 。财税 方面 ,新 设 了“ 基础 技术 研究 开发 促进 税制 ” 和 “中 小企 业技 术基 础强 化税 制” 。 金融 方面 , 日本 开发 银行 等按 照 “技 术振 兴融资制度”实施低 利率 融资, 这对促进民间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起到 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研发费用出现快速增长。1960 年日 本研 发经 费 为 2666 亿日元,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 1.6% ,而 2010 年日本 研发经费合计 17.1 万 亿日元,占 GDP 的 3.6% ,五十年 间,研发经费 增长了 六十余倍。 根据 日 本文 部科 学省 的统 计, 上 世纪 八九 十年 代至 今 , 日本的 研发 经费占 GDP 比 例, 持续高于主要国家,直到近年被韩国反超位居第二 。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9 / 22 图 表 9 :上 世纪 80 年代 开始 ,日 本研 发支 出费 用快 速增 加 资料来源: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要览, 联讯证券 图表 10 : 日本 研发 经费占 GDP 比 例持 续高 于主 要国 家, 直到 近年 被韩 国反 超 资料来源: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要览、联讯证券 持续的研发投入,增强了日本产品的 出口竞争力。以受美日 贸易战影响较大的半导 体和汽车这两个行业为例。半导体行业 中,美国要求对日本产品 进行最低价格限制,这 使日本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 ,还 要求 日 本提 高外 国产 半导 体产 品 在日 本国 内市 场所 占份 额达到 20% 。汽车行业中,美国要求 日本增加 从美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就知识产权问 题向 日本企业提出了高额的侵权赔偿要求等。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10 / 22 但从贸易收支情况来看,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在这两个行业上一直保持着较强竞争力, 汽车产业进入 21 世纪后贸易盈余还进一步扩大。 电子产业的贸易盈余 1995 年 后开始 停 止增长 ,但 原 因主要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电子产品崛起,而非美日贸易战。 图表 11 :1985 年到 2017 年日 本电 子产 业和 汽车 产业 的贸 易收 支情 况 资料来源: 日本财务省 、联讯证券 那么,为什么在美国对日本进行如此 围追堵截的贸易战中, 摩擦最为集中 的 电子行 业和汽车行业却能够 继续 逆势 发展 呢? 从日 本的 经验 看, 在先 进 制造 业想 要占 据优 势, 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 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研发提升硬实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 日本汽车将其成本 低、省油的优势发挥至 极, 利用 石油危机打出 了属于自己的天下 ,1990 年丰田汽车还凭借著名的高效生产管理系统压倒了通用。 日本 汽车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也远高于美国, 前轮 驱动 、 四缸 发动 机、 回转 发动 机、 辐射轮胎、圆盘刹车、后窗除雾器、安 全带、防晒车顶以及五级 变速等技术都是日本率 先采用或率先成为标准设备的。 在传统的纺织业上,也是如此。战后 很长一段时间, 纺织 业 都在 日本 对外 出口 中占 据 着重要位置。1953 年日本纺织市场萧条, 产品 库存 大量 积压 , 棉织 品价 格 大幅低于 国 际市场价格, 于是 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 对美国纺织服装业造成严重威胁。1955 年日本 棉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额 较上年增长了 1.9 倍, 其中二次棉纺制品出口增加 3.9 倍、女棉 衬衫出口增加 20 倍, 甚至 出现 了 “1 美元 女士 衬衫 ” 事件 , 引 起美国 企业 不满 , 要求 美 国政府对日本纺织品出口进行限制。 自此 , 关于 纺织 品行 业的 美日 贸易 争端 开始 激化 , 并持 续了 二十 余年 之久 , 直 到 1972 年日本选择自愿限制出口。此后, 尽管 此时 日本 纺织 品已 经成 为 了夕 阳产 业, 美国 依然 没有放松其控制 , 日美 纺织 品争 端仍 时有 发生 , 例如 1983 年 10 月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出 口的聚酯长纤维 具 有倾销嫌疑,迫使其实行出口自主限制。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日本半导体出口(十亿日元) 日本汽车出口(十亿日元)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11 / 22 图表 12 : 美日 贸易 战关 于纺 织品 的限 制进 程 时间 限制内容 1956 年 8 月 通产省决定控制对美出口花格布 。 1956 年 9 月 日本政府确定由 “纺织品出口协议”自主调整对美棉织品出口的方针 1957 年 1 月 日本政府表示对美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自主限制措施 1958 年 10 月 “日美毛织品短期协定”对毛织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 1962 年 5 月 “日美 丝 织品短期协定”对 丝 织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 1962 年 12 月 “日美棉产品短期协定”强化对美棉织品出口限制 1968 年 7 月 日本纺织业联盟正式决定,对美纺织品出口实行自主限制 1972 年 1 月 日本正式签署有关纺织品的贸易协定: 3 年内将对美出口毛织品及合成纤维的增 幅控制在 5% 以内 1974 年 日美纺织品协定和棉纺织品协定合二为一 1983 年 10 月 美国 政府认为日本出口的聚酯长纤维具有倾销嫌疑,迫使其实行出口自主限制 资料来源:联讯证券 整理 为缓解美日贸易战 冲击,日本企业也 推动技术升级, 引进 合 成纤 维进 行技 术改 造 。 钟纺公司、帝人公司、吴羽纺分别引进 意大利、美国和德国技术 进行尼龙技术改造,东 人公司和帝人公司则进行聚酯系纤维技 术改造。日本通商产业省 也以此为契机,通过行 政手段,组织纺织企业对落后产能限时 限产或关停并转经营效益 差的企业降低产能,通 过特定产业稳定临时措施法 、 特 定行业离职员工临时措施法 等法律,将多余劳动 力和资本要素 转移到需要 扶持的行业。 对于中小科技企业, 日本和东京湾区 的技术更新 、换代 相关 经验 也同 样值 得借 鉴 。 第一, 大多数企业十分看重研发, 甚至很多小型企业的研发支出也相当大。 那些在资金、 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 受限 的小 型企 业 一般 会选 择从 细微 处入 手 ,在 原有 技术 上进 行改 良。尽管在技术开发方面入手点十分微 小,但是挖掘的深度却 很 卓越,力求产品尽善尽 美,因此产品独特性较强 、 重复 度较 低 。 第二, 尽可 能地 把有 限 的人 力、 物力 、财 力 集 中起来 , 高密 度集 中研 发, 对每 一个 小课 题逐 一攻 破。 第三, 关注 边缘 技术 、 边缘 产品 , 边缘产品、边缘技术的空子 ,把不同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创造。 从产业 结构上 看, 日本 也 从 以工业 为主转向以 服务业 为主 。 上世 纪 70 年代的两次石 油危机 以及 广场协议 后 日元升值 等使 日 本的 生产成本变高 ,与此 同时 中国 开始 实行 改革 开放,劳动力 竞争优势 明显 ,与 日本 制 造业 展开竞争 。因 此, 日 本经 济开 始逐 渐转 型, 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从日本 的三大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看 , 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其占比 从 1970 年的 52.07% 提升 到 2017 年的 69.12% 。对东京湾区而言,服务业所占比重更 高 ,1970 年东京湾区的第二产业占比约四成, 到 2005 年已 下降 至 13% 左右 , 而第 三产 业 GDP 则占到了 89% ,高于 日本 全国 平均 水平。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12 / 22 图表 13 :1970 年以来日本三大产业 增加值占 GDP 比例 资料来源:Wind 、 联讯证券 ( 二 ) 实施 工业 分散 战略 ,各 区域 分工 明确 东京从上世纪 6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 就开始实施 “工业分散” 战略 。 将一般制 造业外迁,机械 、 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 京的中心城区迁移至横滨 市、川崎市,进而 发展 和 形成 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工业区。 图表 14 :目 前东 京 湾区 各城 市的 功能 定位 地区 功能定位 东京 产业 : 金融、 服务、各大型企业 总部、研发 机构、高校 等 角色 : 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全日本 30% 以上的银行总部、50% 销售额超过 100 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都设 在东京 京滨 、 京叶 产业:汽 车、精密机床、电子产品、钢铁、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产业 职能 : 国际空港、港湾 , 工业集聚地 角色:知识密集型 的综合性工业区 资料来源: 一都三 县统计年报 ,联讯证券 东京的中心城区强化了高端服务功能, 重点布局了高附加值、 高成长性的对外贸易、 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全日本 30% 以上的银行总部、50% 销售额 超过 100 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都设在东京。 东京都市圈外部的 京滨、京叶 工业 区 成为 了 东京 都市 圈产 业 的研 发中 心 。京滨、京 叶两大工业地带正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 两侧延伸 ,这种 临海 大规 模的 设计 布局 ,做 到了 高效率的大进大出,将工业地带与东京 主要城区大体量人口进行 了一定的隔离,又与在 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 密互动。其强大的制造业 、发达的交通网络、明 确的区域分工、健全的创新体系,为企 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发展 环境。 目前,这两大区 域 以汽车、精密机床、电子产品、钢铁 、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 产业为主 ,其 经济总量 占全日本的 四分之一以上。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lxsec 13 / 22 因此, “工 业分 散” 战略 既解 决了 东京 的过 度膨 胀问 题, 又促 进了 外围 地区 工业 的发 展。 而在工业区中又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的、 各中小型企业合作的 “工业街区” , 以“ 街道 工厂”著称 、 采用 “伙伴研究网络”生产模式的大田区就是最好的案例 。 大田区位于东京 23 区的 最南 端, 面积 在 23 个区中位居首位, 人口仅次于世田谷区、 练马区位列东京 23 区中的第三位 , 在东京湾区中主要扮演制造业的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