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0-001(总第 43期)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 发展与展望 2020 年 1 月 8 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特别声明 本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 济学院、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 究基地、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 委员会联合出版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如果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并 且注明“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字样。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与展望 执 笔 人:郝宇 巴宁 盖志强 晏国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联 系 人:郝宇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21002) 。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18551 传真:010-68918651 E-mail: 网址: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1, China Tel: 86-10-68918551 Fax: 86-10-68918651 E-mail: Website: 1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 发展与展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 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正处在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 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 力加大。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 国内宏观经济承受巨大压力的背景下, 我国能源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 时持续面临调整压力。 本报告以此为背景阐述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经 济发展的现状,并预测了重点行业产值及能源消费量,通过不同情形 下的预测分析,探讨经济承压背景下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与趋 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新形势 (一)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一 年。分季度来看,2019年GDP增速一季度6.4%、二季度6.2%、三季度 6%,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增无减, 2019年全年增长率可能在6.2-6.4%之 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韧性,保持了 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指标符合预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 发展的成绩单。2 在能源经济方面, 2019年全国能源系统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各方 高度关注的重大事项,建设了一批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 谋划了一系列能源发展改革的重大举措,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能源体系不断向纵深推进 1 。 政府支出和公共投资基本稳定。根据预算报告, 2019年全国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约19.25万亿元,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5144亿 元,收入总量为20.7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52万亿元, 增长6.5%,政府各项支出和公共投资基本稳定增长。 2019年以来,中 央政府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 排1260.95亿元,增长18.9%,减少贫困人口超1000万。 能源安全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保障,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 有的能源革命,在政府稳定的支出和公共投资支持下, 2019年实现了 包括多举措稳定油气价格、 泛在电力物联网加速落地以及大幅降低光 伏可再生能源成本等主要目标。 这场能源改革还被赋予了包括能源安 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在内的更多使命。 居民消费升级放缓。受收入增速放缓和高杠杆率抑制影响, 2019 年中国居民消费继续保持升级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也是GDP增速 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6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 素后实际增长5.7%。在我国GDP主要由消费拉动的局面下, 2019年我 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态势持续, 前三季度居民实际收入增 速再一次未能“跑赢”GDP增速。 1 2019 年 12 月 16 日,2020 年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3 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提高,达47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和 天然气仍是主要驱动力。在能源结构方面显著优化:我国一次化石能 源消费, 尤其是煤炭的消费占比持续降低。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3亿千瓦,同比增长 12%,占全部装机的38.3%,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全国可再生能源 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6.7%,2019年我国将 继续保持这一快速增长趋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 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表示: “中国采取多种措施转变(能源结构),从 而 推 动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福祉和健康。” 投资增长较为缓慢,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国 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5%,较前十个月回 落0.1个百分点,主要受到出口受冲击、PPI通缩加剧、企业利润承压 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0%,较前十个月下降0.2个百分 点,主要受土地收入下行和严控隐性债务制约、房地产投资将缓慢下 行等因素的影响。 能源领域投资成果显著。据初步计算, 2019年我国完成上游勘探 开发投资3321亿元,同比增长21.9%,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均 大幅增长。电力行业投资增长显著,例如国家电网对建设“泛在电力 物联网”的投入资金超百亿人民币,预计未来3年内,国家电网对泛在 电力物联网的年均投资,将从此前的约100亿元上升到400-600亿元。 在当前经济承压背景下, 我国能源产业投资正在不断增长、 积蓄量变4 期待质变。 出口增速小幅下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 据:2019年前三季度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缓慢,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 峻,我国外贸进出口仍保持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前三季 度进出口总值达22.91万亿,其中出口12.48万亿,同比上涨5.2%,进 口10.43万亿,同比下降0.1%,贸易顺差扩大44.2%达2.05万亿。前三 季度,我国贸易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 进出口13.64万亿,增长4.8%,主导作用更加显著;从贸易国别看, 对前两大贸易伙伴欧盟和东盟进出口3.57万亿和3.14万亿元,分别增 长8.6%和11.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6.65万亿,增长 9.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9%,市场开拓效果进一步提升;从企业性 质看,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9.69万亿元,增长10.4%,民营企业 的外贸活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国内能源需求增长并未放缓,我国仍是 能源净进口国的现状没有改变。 中国自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 的石油净进口国,2018年原油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4.619亿吨。根据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4.62亿吨,同比增 长10.5%,2019年全年进口原油可能突破5亿吨;同时,1-11月我国进 口天然气8746.9万吨,自2018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LNG进口国, 2019年全年进口量非常接近各方预测的1亿吨 2 。2019年以来,中国面 对着愈发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时刻面临着能源价格波动的风 险,而这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5% 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际能源署(IEA )天然气市场报告 20185 的中国而言,影响尤为重大。 (二)国际贸易新形势 纵观2019年的国际环境,风险和挑战不断,经合组织(OECD)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比 较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速在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世界经济体中位 居第一,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GDP占世界 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15.4%,增加到2018年的16%。伴随国际政治 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给我国的宏观经济特别是能 源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要做好能源经济工作预案。 需要明确的是,国际能源投资与合作不仅仅关注商品和利润,它 背后也承载了大国间的政治博弈。 全球能源的命运依赖于政府所做出 的决定和政策。 2019年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加 复杂,而这也正是各类能源风险难以去量化判断之处。 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呈大幅回落态势:2018 年四季度增速降至个位数仅为6.3%,并在2019年一季度变为负9%; 2019年1-6月对美累计出口下降8.10%, 累计出口额下降181.92亿美元, 成为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第二大的市场和出口额下降最多的市场, 出 口下行压力逐步加大。 虽然在中美双方在2019年的最后关头达成第一 阶段协议,但是并未降低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 中美经贸摩擦涉及诸多能源和能源相关产业。虽然,我国对美进 口石油、天然气、聚乙烯和聚丙烯等依赖程度均不高,且容易找到替 代者。以天然气为例,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美LNG6 贸易量最大的时候,也只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0%;继 2018年一度停购 美国天然气后,2019年3月和4月中国再度停购了美国天然气,2019 年美国对华出口LNG基本降为零。 但是短期内缺口将会导致国内天然 气供给不足、价格升高,进而导致消费下降;另一方面,反制措施效 果明显,例如我国对源自美国的进口原油加征关税,导致2019年上半 年美国对华出口原油骤降为日均24.8万桶,同比锐减64%。 英国“脱欧”时间表不断被延期,原定于英国于2019年3月29日正 式告别欧盟, 但由于英国国内党派的意见分歧导致英国无法顺利脱并 与欧盟建立新的贸易协定,现欧盟已经同意期延至2020年1月31日。 摇摆不定的“脱欧”给国际汇率带来重大影响,英国一贯秉承“经济开 放”合作的经济政策也转为保守。例如,受脱欧影响,具有“中国创造” 的显著示范效应、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执行的重要基点英国欣 克利角C核电项目,建设进程极大可能将再次延期,两个机组的建设 进度极可能分别延后15和9个月,首次并网发电时间点也分别顺延至 2026年底和2027年。 数据显示,欧盟28国经济增速表现更加疲软。从2019年1月份开 始,欧盟的“外围国家”经济增速并未出现明显下滑,但是“核心国家” 经济减速明显。欧盟的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PMI)经常低于50的 “荣枯线”,欧洲三驾马车中的德国的PMI在2019年始终低于50, 9月份 甚至下降至41.7。欧元相对于美元出现了贬值,2019年前三季度贬值 幅度超过5%,英镑和欧元的持续贬值势必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 压力,风险也随之提高。在这一形势下,中欧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在7 过去一年中,中欧携手推动清洁能源与电力市场改革,双方在过去一 年里积极推动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的建立,帮助中国电力市场化转型, 并与芬兰、挪威等多国建立多边能源合作。 2019年是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 两国元首在国际关系领域继续高 频互动,保持密切交往,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 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引领中俄关系向前迈进。2019年12月2日,横跨 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 让中国能 源安全更加“硬气”。首期每年供气达50亿立方米,计划2023年全线投 产后,每年可向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 气资源380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我国国内天然气供应短缺压力。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经济总量超过 10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在当前全球贸易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的形势之下,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实 属不易。经济承受压力背景下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1. 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国际贸易环境风险和挑战不断。 2. 短期内人民币贬值压力持续存在,汇率市场波动风险较高。 3. 改革进入攻坚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 当然, 经济承压背景下也蕴藏着推动我国经济和贸易结构调整的新 契机: 1. 促进新型多边贸易体系建立,拓宽外贸渠道,推动“一带一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 促进树立大国的威信,为世界经济增长输出动力。8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民消费升级。 能源之变时不我待,全球常规能源储量只能维持半个世纪,异常 的气候、挥之不散的雾霾等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走上一条可持续发 展之路,才有未来。背负着 14 亿人的期望,中国能源身背重负创造 了太多奇迹,但绝不能停歇,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平稳健 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 二、经济承压背景下对中国主要能源相关行业的影响 (一)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去产能。一方面,供给侧煤 炭供给总量过剩将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随着煤炭新增产能加快释 放, 市场下行压力有所显现; 另一方面, 需求侧煤炭消费在 2012-2013 年间达到顶峰,且随着“煤改气”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煤炭消费是稳 步下降的。因此,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迫在眉睫。 从 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 2019年我国深 入推进煤炭结构性去产能工作,组织实施年产 30 万吨以下煤矿分类 处置,先后关闭退出落后煤矿 450 处以上。总计淘汰关停 2000 万千 瓦煤电机组,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目标。同时,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 能释放,年产 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 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 3 由于煤炭消费量自 2013 年达到历史高点后震荡下行,且由于落 实巴黎协议、燃煤机组退出以及结构性去产能等原因,长期来看煤炭 产销量将呈现下降趋势。 3 2019 年 12 月 16 日,2020 年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9 (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油气消费需求快速 增长,这使得我国是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9 年原 油进口量首次突破 5 亿吨,同比增长 9.5%,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 过 70%;天然气进口量 15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9.3%,对外依存度 首次突破 45%。 2019 年石油行业聚焦能源安全重大使命,供给保障水平取得新 改善。 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给出了 2019年油气行业的成绩单, 整体上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预计完成上游勘探开发投资 3321 亿 元,同比增长 21.9%;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分别达到 12 亿吨、 1.4 万亿方,同比增长 25%和 68%;原油产量达到 1.91 亿吨,扭转了 2016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天然气产量(不含煤制气)达到 1733亿方, 连续 3 年增产超 100亿方,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全面增产。另外 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全 力推进 29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日供气能力提升 5000万方,其中三 家石油企业储气能力达 153.6亿方,比去年增加约 13.8 亿方。我国还 积极推动 LNG 接收站布局建设,实施罐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压实 上游供气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应急储气责任,加快推进 多元进口体系建设, 天然气供应保障总体平稳, 受经济形势压力较小。 由于美伊紧张关系升级导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石油巨头沙特阿 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石油加工设施和油田遭到袭击,委内瑞 拉、利比亚等国家局势不稳等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国际原油1 0 产量不断下滑。同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持续 波动,石油行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企业生存难度加大。 2019 年年底,中美双方达成了中美经贸关系第一阶段协议,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压力; 另外 12 月 2 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极大程度缓解了我 国的能源供应压力。 虽然短期内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发展压力较小, 但是由于我国 油气对外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际市场风 云变幻的影响下,所以可以预计,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以及满足国内 能源需求、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大力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油气 资源的增储上产是未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重要任务。 (三)清洁能源行业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 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时代发展 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加快建设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是 稳定经济增长、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的绿色发展重要举措,对促 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社会 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趋势。2018 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 比例首次低于 60%,但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0,发展水电和核 电等清洁能源无疑能加快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无论是 在防止全球变暖还是在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019 年,清洁能源行业有序发展。我国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1 1 电无补贴平价上网,首个核电供暖项目投入商运,持续推进煤电超低 排放和节能改造,按需有序推进煤电规划建设。截至目前,水、风、 光、核等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已达 7.99 亿千瓦。而且清洁能源消纳 利用水平持续向好,消纳保障机制和监测预警平台健全完善,引导企 业和地方理性投资的指向更加明晰,加强储能调峰设施、火电灵活性 改造和重点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全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 全国平均利用率再创新高,分别达到 97%、96%和 98%,核电机组利 用保持在 7200小时以上。 4 我国清洁能源行业茁壮成长,正跨越重大关口,进入新的发展时 期。清洁能源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十四五”能源发展 规划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四)钢铁行业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 绩:在 2018年,中国生铁、粗钢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 7.71亿吨、 9.28亿吨和 11.06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3%、6.6%和 8.5%,创过去三 年的最快增速。但对于拥有超过 10 亿吨产能基数的中国钢铁行业, 超过 5%的快速扩张会对钢价形成压力。 业内人士的担心不无道理,2019 年全年钢铁市场呈现高供应、 高需求、高风险、高波动、快节奏、宽振荡的格局,钢铁行业成本大 幅上升,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单就 2019 年前 5 个月,中国钢铁工业 协会会员企业仅实现利润总额 855 亿元,大幅下降 18.15%。一方面 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环保检查以及盈利下降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 4 2019 年 12 月 16 日,2020 年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1 2 由于巴西矿难和澳洲飓风的影响,国际钢材价格走高,我国钢铁行业 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陷入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困境。 (五)汽车行业 2019 年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据中国汽车 工业协会根据行业内 17 家重点企业(集团)报送的经济效益指标相 关快报数据显示,2019年 1-10月,17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 主要经济指标皆呈下降走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指标降幅继续收窄;营 业收入降幅继续收窄; 营业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低于上年同期, 研发费用较快增长;利润、利税总额降幅继续收窄;应收票据及应收 账款、产成品库存资金低于上年同期。 5 由于国内购车补贴退坡,同时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国内汽车消 费量自 2018 年以来一直处于下滑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下行 压力增大, 年轻一代不断增长的购房贷款压力和与日俱增的养车成本 大大降低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欲望,这些因素都在 2019 年极大地冲 击了中国的汽车行业。 而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在 2019 年也暴露 了诸多的问题。受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影响,大量传统汽车企业蜂 拥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但在补贴政策“退坡”后,很多汽车企业都面 临被市场淘汰的压力。加之,很多汽车企业为了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 的份额,在研发时会压缩项目开发周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诸多技术 问题尚未解决便将产品上市,使得用户体验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了 潜在消费者的购车意愿。 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9 年 1-10 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效益简析1 3 (六)有色金属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 2019 年 1 至 9 月,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效益小幅增长。 其中,铜、铝、铅、锌产量分别为 699万吨、2637万吨、438万吨、 45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6.4%、1.1%、17.4%、9.5%。铜材、铝材产 量分别为 1430万吨、 378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9.3%、 4.8%。虽 然 铜 、 铝、铅、锌现货均价出现小幅下跌,分别为 47790 元/吨、13919 元/ 吨、16836元/吨、21034元/吨,同比下跌 6.4%、3.2%、12.7%、13%, 但是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却同比小幅增长。 1至 8月, 行业实现利润 1016 亿元,同比增长 0.2%,扭转连续 19 个月效益同比下跌局面。其中, 采选行业实现利润 209亿元,同比下降 23.7%;冶炼、加工行业分别 实现利润 410亿元、3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9.6%、8.6%。但是需要 注意的一点是,有色金属行业的投资有着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有色金属行业的低迷。 6 受到成本上涨、消费乏力的影响,行业运行压力不断增大。从生 产端看,受矿产、原料、煤炭、电力等原辅料成本普遍上涨以及环保 投入不断增加等影响, 行业生产成本大大上升。 从消费端看, 房地产、 电力、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领域持续走弱,市场对有色金属的需求 也有所下降。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融资 成本高、非经营性负担重,在承担重大项目等方面仍存在壁垒,发展 压力较大。 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 困难。主要表现为低端过剩、高端缺失。部分中低端加工领域存在产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 年 19 月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1 4 能过剩风险,高端材料及绿色冶炼存在短板,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用 关键有色材料仍依赖进口。 虽然短期内有色金属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走 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贸易摩擦的实质性影响显现,长期内,有色金 属行业的运行压力是较大的。 (七)电力设备行业 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电力行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受泛 在电力物联网上层规划尚未明晰、工商业电价下调、用电量增速放缓 等因素影响, 2019年 1-7月电网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从而影响行业整 体营收及业绩增速。而且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 的 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主要涉及医疗器械、高铁设备、生物医 药、新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航 空设备等诸多机械设备仪器制造业行业。 这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用电 需求,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电力设备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但受到国家电网年中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三型两网”,特别是三大 运营商将于 2020 年开始 5G 基站的建设等因素的影响,电力设备行 业逐步回暖。所以短期内电力设备行业受到经济环境的压力较大,但 是长期来看,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还是利好的。1 5 三、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为了研究和呈现我国主要能源行业与能源密集型行业消费量受 经济承压的影响,本报告将从行业消费量入手,基于各个行业预测的 结果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本节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预测各行业在乐观(高增长情景)、 基准、悲观(低增长情景)三种不同情景下的行业能源消费量。结合 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最终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 采业、核能与可再生发电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造 纸业、汽车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根据2010-2019年各行业的相关数 据对2020-2030的相关数据预测加总,得到全国各行业能源消费量以 及总的能源消费量的预测。本节采用的数据主要源于国家统计局和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一)全国能源消费预测 表 1 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煤) 基准情景 低情景 高情景 2020 48.58 48.00 49.06 2021 49.67 48.93 50.27 2022 50.74 49.84 51.46 2023 51.80 50.73 52.63 2024 52.82 51.59 53.77 2025 53.79 52.40 54.87 2026 54.71 53.15 55.91 2027 55.54 53.82 56.86 2028 56.25 54.36 57.68 2029 56.79 54.74 58.34 2030 57.09 54.88 58.771 6 图 1 全国 GDP(2018年不变价计算)预测值,2020-2030 图 2 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值,2020-2030 图 1展示了 2020-2030年间 GDP 总量的预测值。基准情况下, 2030年中国 GDP 将达到 172.0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水平)。乐观1 7 (承压较小)和悲观(承压较大)的情况下,2030年中国 GDP 水平 分别为 174.9万亿和 168.4万亿(2018年不变价水平)。 图 2表现了 2020-2030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基准情况下 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为 1.63%, 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约 57.09亿吨标 准煤。乐观和悲观两种情景下, 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 58.77 亿 和 54.88亿吨标准煤。 图 3 为基准情景能源消费强度预测值。根据本研究对 2020-2030 年实际 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数据,得到本研究能源消费强度 的预测。可以看到,在 2020-2030年,能源消费强度将呈现逐步下降 的态势。预计到 2025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相较于 2005年下降 54.6%;预计到 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比 2005年下降约 64.0%。 图 3 基准情景下能源消费强度预测值,2020-20301 8 图 4 能源消费结构历史与预测值 图4为能源消费结构历史值与预测值。本研究在近十年各品类能 源消费占比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 “十 九大”至“二十大”期间,煤炭消费占比预计持续下降,2030年预计 占比将低于47%;预计石油消费占比降低至11.4%左右;天然气与其 他能源在未来十年预计还将快速发展,2030年预计占比为19.5%和 22.2%。而从整体来看,到2030年,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 占比预计达到41.7%。 (二)基准情景下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预测 根据对各能源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预测(见 表2),可以看到,在2020-2030年间,除煤炭开采与洗选业、非金属1 9 矿物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以外, 其他行业能源消费量均会在不同 程度上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受到能源结构改善、 产业升级转型等影响, 煤炭开采与洗选业、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的消费量可 能持续下行。 而由于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断丰富的 多元化能源消费需求,生活消费的用能将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约 为3.77%。 表 2 基准情景下各行业能源消费量 (三)乐观情景下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预测 根据在乐观情景下的预测(见表3),在经济承压相对较小的情 景下, 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的能源消费量仍然呈下降 趋势,但相对于基准情景,二者下降幅度均变小。此外,煤炭开采与 洗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的能源消费量下降幅度依然是逐年加大的。 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 料及化学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业以及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有明显 年份 行业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 石油和 天然气 开采业 煤炭开采 与洗选业 石油加工、 炼焦和核燃 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 品业 非金属矿 物制造业 黑色金属 冶炼业 有色金属 冶炼业 汽车制造 业 生活消费 2020 4108.07 8631.04 27430.71 51557.25 29570.21 60529.00 24230.03 3182.33 65754.86 2021 4118.82 8364.81 28509.07 51834.83 28560.39 59761.50 24551.81 3159.00 68700.64 2022 4129.57 8146.25 29587.43 52112.40 27550.57 58994.00 24873.60 3135.67 71646.43 2023 4140.32 7934.02 30665.79 52389.98 26540.75 58226.50 25195.38 3112.33 74592.21 2024 4151.07 7769.09 31744.14 52667.55 25530.93 57459.00 25517.16 3089.00 77538.00 2025 4161.82 7588.94 32822.5 52945.13 24521.11 56691.50 25838.94 3065.67 80483.79 2026 4172.57 7426.36 33900.86 53222.70 23511.29 55924.00 26160.73 3042.33 83429.57 2027 4183.32 7202.20 34979.21 53500.28 22501.46 55156.50 26482.51 3019.00 86375.36 2028 4194.07 6951.68 36057.57 53777.85 21491.64 54389.00 26804.29 2995.67 89321.14 2029 4204.82 6658.21 37135.93 54055.43 20481.82 53621.50 27126.07 2972.33 92266.93 2030 4215.57 6417.61 38214.29 54333.00 19472.00 52854.00 27447.86 2949.00 95212.712 0 的提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的消费量将可能由基 准情景下的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 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承压的减 小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我国进口车的价格更趋于平稳状态,非金 属矿物制品需求上升, 汽车的消费量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产量将逐渐 回暖。 表 3 乐观情景下各行业能源消费量 (四)悲观情景下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预测 根据在悲观情景下对各能源行业、 能源密集型行业和居民生活消 费的预测(见表4),在经济承压较大的情形下,2020-2030年期间, 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量普遍低于基准情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有 色金属冶炼业以及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其 中,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能源消费量上升趋势较其他行业相比而 言较小,年均增长率约0.81%。另一方面,煤炭开采与洗选业、非金 属矿物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仍然呈下 降趋势,并且黑色金属冶炼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年均降幅可能达到 年份 行业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 石油和 天然气 开采业 煤炭开采 与洗选业 石油加工、 炼焦和核燃 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 品业 非金属矿 物制造业 黑色金属 冶炼业 有色金属 冶炼业 汽车制 造业 生活消费 2020 4130.81 8678.80 28289.50 52281.49 34912.96 61815.58 24399.32 3716.59 68185.30 2021 4145.89 8419.78 29559.00 52622.97 34942.18 61289.31 24733.20 3820.82 71718.70 2022 4160.97 8208.19 30828.50 52964.45 34971.39 60763.04 25067.07 3925.05 75252.10 2023 4176.06 8002.49 32098.00 53305.93 35000.61 60236.78 25400.95 4029.28 78785.50 2024 4191.14 7844.08 33367.50 53647.40 35029.83 59710.51 25734.82 4133.50 82318.90 2025 4206.22 7669.91 34637.00 53988.88 35059.04 59184.24 26068.70 4237.73 85852.30 2026 4221.31 7513.10 35906.50 54330.36 35088.26 58657.98 26402.57 4341.96 89385.70 2027 4236.39 7293.56 37176.00 54671.84 35117.48 58131.71 26736.45 4446.19 92919.10 2028 4251.47 7046.82 38445.50 55013.32 35146.69 57605.44 27070.32 4550.42 96452.50 2029 4266.56 6755.97 39715.00 55354.80 35175.91 57079.18 27404.20 4654.65 99985.90 2030 4281.64 6518.19 40984.50 55696.28 35205.13 56552.91 27738.07 4758.88 103519.302 1 5.89%。其中,汽车制造业的下降幅度是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因为在 悲观情形下,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加深, 进口汽车的价格会上升, 我国进口车的价格被抬升,汽车的消费量会逐年减少。此外,石油和 天然气开采行业的预测能源消费量将可能由基准情形的增长趋势转 变为下降趋势。 表 4 悲观情景下各行业能源消费量 (五)结论 经济承压背景下, 能源消费增速放缓, 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 在基准情境下,2020-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维持小幅增长态势。 并且随着 GDP 增速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的进一步放缓,能源消费 强度将继续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与我国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鼓励节能服务发展密切相关。 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非化石 能源消费的比重逐年提升, 并成为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驱 年份 行业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 石油和 天然气 开采业 煤炭开采 与洗选业 石油加工、 炼焦和核燃 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 品业 非金属矿 物制造业 黑色金属 冶炼业 有色金属 冶炼业 汽车制造 业 生活消费 2020 4025.64 8457.85 26422.53 50483.50 28380.80 59578.29 24219.63 2931.48 65065.78 2021 4018.72 8161.53 27305.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