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35,2018年消费升级线下渠道价值回归分析报告,2018-7,2 / 35,Contents01.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中美零售行业发展对比02. 纵向与横向估值比对: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03. 百货行业进入复苏阶段04. 百货渠道价值回归的驱动因素:消费升级下新技术与新业态赋能05. 配置建议,3 / 35,1.,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中美零售行业发展对比:,根据对消费需求的敏感性,居民消费可分为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必选消费作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总体而言体量大且保持平稳增速。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必选消费占比下降,可选消费占比上升。通过对比中美零售行业发展历史,我们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发掘其中的投资机遇。,4 / 35,上个世纪初,百货商店在美国繁荣一时,1930年超市开始诞生。直到1974年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购物中心开始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上世纪末,平价百货以及奥特莱斯这样的折扣店开始兴起,随后就是无店铺销售包括电商的发展对实体零售造成一系列冲击。如今网络零售已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17年网络零售份额占美国零售份额的8.9%。图1:美国各业态发展时间线,美国零售行业基本趋于成熟,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较快,但人均保有率低于美国美国的零售行业业态包括超市、百货店、折扣店、购物中心以及电商:,5 / 35,从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开始,到1995年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内,是我国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代表的零售业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大型百货商店已达624家。1995年之后,我国零售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市场调节、自由竞争、市场化的繁荣发展阶段。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超级市场、仓储店、会员会、折扣店、便利店、快餐店等在内的新型零售业态,以及连锁经营为代表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地被我国零售业引进和发展。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各类新型零售业态和连锁经营模式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一起被引进和同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经营模式的具体发展也经历了早期的自发式学习与探索阶段。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京东公司。1999年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正式成立,标志着无店铺销售的兴起。,美国零售行业基本趋于成熟,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较快,但人均保有率低于美国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较快:,6 / 35,以零售业态为例,连锁经营兴起时与美国相差125年,而到无店铺销售兴起的两国相差时间仅仅4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越美国,无店铺销售业态后来者居上。从线下零售企业渗透率角度看,中国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从线下零售各业态看,中国百货、大型超市渗透率极低,百货店每百万人不足5个,而大型超市每百万人不足10个,线下零售覆盖率较低。,美国零售行业基本趋于成熟,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较快,但人均保有率低于美国人均保有率非常低:,图2:2013年购物中心渗透率国际对比(每百万人购物中心数),图3;中国线下零售店铺渗透率(个/百万人),7 / 35,从零售行业市场规模看,美国在金融危机2008和2009年之间经历低潮,呈现负增长态势,2010年开始缓慢回归增长通道,2017年美国零售总额达5.0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年来增速有所下滑。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0.2%,折合5.5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图4:美国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单位:万亿美元),图5: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中国线下零售集中度不足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8 / 35,从零售总额的结构分析,2006年以来中美市场线上渠道占比都在提升,美国新业态出现早于中国,但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中国。早在2006年美国网络零售总额占零售总额比例就达到3.0%,相应的中国这一比例为0.3%。到2017年美国的网络零售占比为8.9%,中国这一数字为19.6%。美国虽然是网络零售新业态最早的引领者,中国这方面却足以和它并驾齐驱。网络零售总额占比中国是美国的两倍,反映了现阶段两国消费者习惯的巨大差异。,图6:美国网络零售总额占零售总额比例(%),图7:中国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中国线下零售集中度不足中国零售业态发展进程较快:,9 / 35,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内这一比例的增速在下滑,而美国始终保持10%左右的稳定增速,说明线上线下有各自的渠道价值,线上零售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场景,可以预见的是,二者最终将在某个比例达成平衡。就目前看来,不论中国还是美国,线下零售仍然占据了销售总额中绝对多数,可以说,在线上消费成为当下重要的消费习惯组成的同时,线下渠道市场份额仍占据主要地位。图8:中美网络零售总额占比变化情况(%),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中国线下零售集中度不足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占据主要地位:,10 / 35,美国Amazon一家独大,eBay、Walmart、Apple等6家属于第二梯队,市占率仅为个位数。2017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Amazon占43.5%的市场份额,与占比6.80%的第二名eBay拉开了极大差距,且近年来Amazon的市占率还处于上升趋势。中国网络零售集中度程更甚美国,2017年天猫和京东两巨头占据了超过85%的市场份额,唯品会、苏宁、拼多多等第二梯队各自占比不到4%。社交电商的崛起有可能逐渐打破这种局面,拼多多2017年GMV1000亿左右(占比2.5%左右),用了2年的时间做到了京东十年的GMV。但目前为止,中国线上渠道双寡头垄断的基本格局无可撼动。,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中国线下零售集中度不足中美线上渠道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已经进入后期,形成线上巨头垄断格局,图9:2017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市场份额,图10: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份额,11 / 35,线下渠道方面,中美之间却存在着巨大差异。CR10是反映行业集中度指标,即零售行业前10家占行业整体销售额的比例。2016年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都在35%以上,美国为35.7%,中国为16.5%。按渠道拆分,中国线上零售额占比15.5%,线上渠道CR10超过90%(2016年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国美合计超过87%),而整体零售CR10为16.5%,主要原因是线下渠道拉低了平均水平,我国线下零售市场集中度CR10仅为6.1%。,美国零售线上渠道集中度远不如中国,而整体的集中度却高于中国,主要是线下渠道的高集中度拉升了平均水平。根据美国零售业协会2016年统计,零售额前十的企业业态绝大多数是线下渠道,以综合超市、仓储会员店为主。,图11:2016年零售市场集中度CR10,中美网络零售发展迅速,中国线下零售集中度不足中美的线下渠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12 / 35,百货渠道方面看,中美百货行业CR4虽然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美国百货行业CR4整体远高于中国。中国百货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美国龙头百货企业市占率高达34.57%,而我国不到10%,我国百货企业的转型以及资本整合任重而道远。,美国百货集中度近于成熟,中国百货业集中度提升尚处初级阶段中美百货行业CR4存在明显差异,百货企业转型任重而道远,图12:中美百货行业CR4(%),图13:2017年中国百货企业市场份额(%),13 / 35,美国百货行业整合转型时期为美国百货业集中度提升较快时期,期间百货公司之间发生大量互相并购事件。由于90年代的平价百货和折扣店、21世纪的电商等冲击,美国百货行业在1993-1998、2002-2008年见发生了两次并购潮。,美国百货集中度近于成熟,中国百货业集中度提升尚处初级阶段中美百货行业CR4存在明显差异,百货企业转型任重而道远,14 / 35,美国百货业在2006年并购案例个数为3个,并购金额高达110.95亿美元。2018年目前为止并购案例有两例,并购金额为740.55亿美元。观察美国百货行业集中度数据可以发现,在并购潮期间和并购潮后1年内美国百货行业集中度提升较快。,美国百货集中度近于成熟,中国百货业集中度提升尚处初级阶段中美百货行业CR4存在明显差异,百货企业转型任重而道远,图14:美国1998-2011年百货行业CR10(%),图15:美国并购案例数(个)及交易金额(百万美元),15 / 35,从整体来看,我国并购事件案例个数虽然与美国相差无几,但是规模远不及美国。2017年我国并购金额仅为1.2亿人民币,从体量上看我国集中度提升过程仅处于初级阶段。从规模趋势上看,中国2010-2011年出现一次并购潮,而后是2015至2017年并购规模与数目双升,但量级上仍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美国百货集中度近于成熟,中国百货业集中度提升尚处初级阶段中美百货行业CR4存在明显差异,百货企业转型任重而道远,图16:中国百货行业CR4(%),图17:中国百货并购交易数目及交易总额(百万RMB),16 / 35,2.,纵向与横向估值比对: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自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5178.19的最高点后,市场转入震荡下行至今已整整三年。众所周知,市场总是在极度高估和极度低估之间做钟摆运动,从历史估值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百货行业进入了低估区间,在漫长的探底过程中已经初现曙光。,17 / 35,股票指数的变化由两部分驱动,一是业绩增长,二是估值变动。股票指数长期向上是由基本面业绩内在驱动的,而市场流动性和情绪导致股价围绕业绩上下波动。从历史上看,百货指数每一轮震动下行的底部都比上一次有所抬升,这是因为百货业绩增长价值增厚,从而支撑起更高的底部。指数长期底部抬升,而相对估值指标却不是。每一轮完整的行情,相对估值指标都会从最高到最低,始终在一个相对稳定区间做钟摆运动,反映指数由高估到低估的变化过程。,纵向与横向估值比对: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票指数变化与估值,18 / 35,图18中,win百货指数从1999年12月30日1000点到2018年6月6日3138点,上涨213.8%,而pe从42.74降到了25.56,下降了40.2%。目前pe的历史百分位点是18.9%,已经低于2005熊市最低点,处于2008、2012年的底部区域。图19中,市销率ps从2000年的2.01降到了0.91,下降了54.7%。目前ps的历史百分位点是27.2%,已经处于2005、2008、2012年的底部区域。,纵向与横向估值比对: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票指数变化与估值,图18:2000年至今win百货指数与pe估值,图19:2000年至今win百货指数与ps估值,图20中,市净率pb从2000年的3.61降到了1.9,下降了47.4%。目前pb的历史百分位点是8.3%,低于2008年最低点,已经处于2005、2012年的底部区域。纵观18年的历史走势,pe、ps、pb三个指标的波动幅度都在收窄,一方面是指数扩容,流动性溢价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投资者逐渐成熟,机构投资者践行价值理念,减少了估值波动。纵向比较,综合pe、ps、pb的历史情况,我们可以判断目前百货处于被市场低估的阶段。,纵向与横向估值: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票指数变化与估值,图20:2000年至今win百货指数与pb估值,对比三个指标,可以看出pb与指数走势最为吻合,前三轮市场下行区域保持一致,且牛市高估区也比另外两个指标更为稳定。这是因为百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地段的门店资产,在股价下行周期中,悲观情绪弥漫,资产作为强大的安全边际起到底部“支撑”作用,因此每次的估值底部都很接近。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净资产、盈利、销售额:门店资产是百货确定性最强的、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是防御的“盾牌”,而盈利、销售容易受景气周期变化影响,不确定性更强。度量百货行业的估值,pb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指标。19 / 35,20 / 35,表4列出了win百货指数和CS百货指数的历史分位点,所处位置基本一致,差异是由于行业指数编制过程中成分股不同、指数起始设立时间不同造成的。相比之下,win指数历史数据更为完善,成分股更多。不论是用哪个指数,pb都是处于历史底部。,纵向与横向估值: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票指数变化与估值,21 / 35,从美国的历史季度数据看,百货行业的pb分布在0.8-6.2之间,超过50.8%落在1.7-2.7区间,估值中枢在2.3以上,目前美国百货行业的pb是2.60。横向比较,目前我国百货的pb是1.90,和美国百货历史估值中枢2.2相比,低13.6%,和美国当下估值2.60相比,低26.9%。可以判断目前处于被市场低估阶段。综合上述比较,我们得出结论:1.作为反映低估的指标,pb更为稳定,体现了百货的核心竞争力和安全边际;2.和国内过去18年市场比较,目前百货行业处于最低估的10%阶段;3.和美国百货的估值中枢及现阶段比较,国内百货行业处于低估阶段。,纵向与横向估值:百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票指数变化与估值,图21:Win百货指数与CS百货指数成分股个数变化情况,图22:2003Q3-2018Q2美国百货行业pb分布情况,22 / 35,3.,百货行业进入复苏阶段,23 / 35,行业生命周期,在原有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稍作修饰,将其划分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滞缓期(再导入期)二次成长期再成熟期.衰退期。图23:行业生命周期图以百货行业为例,在快速成长阶段市场对未来持有乐观预期,二级市场会给予高ps估值,在此期间行业处于卖方市场,新进入者众多,整体快速扩张;进入成熟期后市场供给充足,消费者占据主动权,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开始汰弱留强,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二级市场更青睐有护城河、销售稳定的企业;在滞缓期,是考验企业变革能力的阶段,新的业态、新的模式被引入,潜力尚未被挖掘,充满不确定性,二级市场注重净资产提供的安全边际,pb是参考估值的核心标准;当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被证实有效,行业就进入二次成长期,新业态快速扩散,二级市场也会由保守转为乐观,给予行业高pe估值。,24 / 35,行业生命周期百货营收增速与商品购进额增速显著相关,经历四阶段发展。,从百货行业营收增速与商品购进额增速来看,二者增速显著相关,经历四阶段发展。2003-2005年百货行业在2003年较低增速的基础上实现商品购进额增速和营收增速的双高升;2005-2011年营收增速与商品购入额增速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在波动中有所增长;2011年后,百货行业整体下行,2016年之后开始出现回升。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出货量、线下渠道占比和线下渠道中百货的销售占比三者共同决定了百货的销售量,从而体现了百货的渠道价值。根据这个逻辑,我们提出百货的渠道价值计算公式:百货店渠道价值=上游企业(品牌商)出货量*线下渠道销售占比*百货渠道销售占比图24:2003-2017年百货行业营收增速(%)与商品购进额增速(%)变化,25 / 35,图25:2011-2017年化妆品零售额(亿元)及同比变化(%),上游可选消费品实现复苏化妆品业态:产业链上游稳步发展,线上分流速度减缓,图26:2011-2017年化妆品网购市场规模变化,从化妆品零售行业的上游行业化妆品制造业的经营数据来看,上游行业2017年开始回暖,产业链上游的回暖带动了化妆品子行业的发展,2017年,化妆品子行业零售额实现同比增长率25.01%,2018年Q1化妆品子行业零售额855.7亿元,同比增长率实现40.86%,回升速度可观。2011-2017年,中国化妆品网购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逐年下降。2017年我国化妆品网购市场规模1337亿元,同比增长8.43%,相比2012年的71.88%大幅下降;线上分流的速度减缓为化妆品在百货及购物中心的销量增速提供了空间。在总量扩大和分流减少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未来化妆品通过百货的销售规模有望继续扩大。,26 / 35,图27:2011-2017年黄金珠宝生产量及同比变化,图28:中国珠宝行业线上销售占比,2017年,黄金珠宝的生产量同比增长率实现22.18%,相比2016年上升21.73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较大。2018年Q1实现黄金珠宝生产量同比增长率17.04%,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可以预期2018全年黄金珠宝的生产量会实现较高的同比增长率。目前为止我国珠宝行业依然保持着传统零售渠道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截至2016年,黄金珠宝的线上渗透率仅实现4.4%,反映出线下场景仍为国内消费者购买黄金珠宝的首要选择。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珠宝作为非常注重产品成色的消费品,目前国内品牌自身公信力尚未达到消费者信赖的水平。在零售份额有望继续回升和线下渠道份额占比稳定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未来黄金珠宝的百货销售规模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率。,上游可选消费品实现复苏黄金珠宝业态:回暖幅度可观,线下渠道结构分布稳定,27 / 35,图29:2011-2017年品牌服饰存货量及占营业成本比例,图30:2011-2016年中国服装网购交易情况及网购渗透率,与品牌服饰制造商销量趋势相符,2017年存货成本比跌至47.68%,相比2016年降低10.05个百分点,库存消化情况向好,我们认为2017年起品牌服饰在2011年之后所积累的库存压力已经开始得到有效的释放。2017年上半年服装网络销售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继续放缓,主要系电商经过几年发展基数过大所致。从服装市场的网购渗透率来看,其变化态势和网络交易规模保持一致,以逐年放缓的速度增长。随着新零售和消费升级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2017年之后服装市场的线下渠道销售规模将逐渐回归,百货行业通过业态调整和升级将更好地发挥其渠道价值,成为实体零售复苏的先行力量。,上游可选消费品实现复苏品牌服饰业态:未来高营收增速可期,网购渗透率接近天花板,28 / 35,4.,百货渠道价值回归的驱动因素:消费升级下新技术与新业态赋,能随着电商运营成本的上升,同类产品线上线下的价差逐渐缩小,且在全渠道购物成为新常态下,“线上线下同价”渐渐成为传统百货发展的主流,线下百货商场在价格上的劣势渐消。同时,通过跨界新业态、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传统百货行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灵活、透明、个性化的消费环境,满足了消费升级下强调购物体验的消费诉求,巩固了线下场景的体验感优势。,29 / 35,前期电商由于自身成本结构拥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但近些年随着营销、仓储成本的上升,其价格优势逐渐缩小。与线下渠道商相比,电商的线上渠道避免了商铺租金、导购人员薪资的大额负担,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低成本驱动下,与传统零售相比,同品质商品在电商渠道具有天然的价格竞争优势。然而随着获客成本、营销推广、仓储物流等成本的不断提升,这种价格优势在不断减小。根据中欧国际数据,2015年全消费行业线上线下价差指数为0.9201这意味着对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来说,线上线下商品的价格差只有不到8%。根据赛诺视点的数据,同款产品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不,到一年(2014.05-2015.04)的时间内,价格差异由21%下降至9%,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在不断缩小。,线下渠道价格劣势渐消,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选择意愿线上线下渠道价格差异逐渐收窄,百货开始推行“线上线下同价”,图31:同款产品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价格差异变动,30 / 35,同品类产品线上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线下。通过比较阿里研究院公布的ISPI指数和CPI指数可以发现,食品、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类用品在2011年到2015年ISPI的环比指数明显高于CPI的环比指数,表明这些品类产品的线上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线下。服装的IPSI与CPI的环比指数接近,表明线上线下价格变动方向及波动幅度接近。我们认为随着线上平台经营成本的上升,线上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渐渐高于线下,最终将会导致线上线下的价差逐渐缩小。,线下渠道价格劣势渐消,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选择意愿线上线下渠道价格差异逐渐收窄,百货开始推行“线上线下同价”,图37:2011-2015年食品ISPI与CPI环比,图38:2011-2015年医疗保健ISPI与CPI环比,31 / 35,同品类产品线上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线下。通过比较阿里研究院公布的ISPI指数和CPI指数可以发现,食品、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类用品在2011年到2015年ISPI的环比指数明显高于CPI的环比指数,表明这些品类产品的线上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线下。服装的IPSI与CPI的环比指数接近,表明线上线下价格变动方向及波动幅度接近。我们认为随着线上平台经营成本的上升,线上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渐渐高于线下,最终将会导致线上线下的价差逐渐缩小。,线下渠道价格劣势渐消,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选择意愿线上线下渠道价格差异逐渐收窄,百货开始推行“线上线下同价”,图39:2011-2015年耐用消费品ISPI与CPI环比,图40:2011-2015年服装ISPI与CPI环比,32 / 35,居民收入增长驱动居民消费升级,唤醒消费者的品质和体验意识,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和对品质追求上升。线下消费场景天然具有体验感的优势,自新零售以来各百货公司纷纷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进行转型升级,实现零售场景的有效布局与体验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对百货渠道的选择意愿稳定回升。图41:不同购物渠道的选择心态,巩固自身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百货的选择意愿消费者亲临现场,百货渠道选择意愿稳定回升,33 / 35,巩固自身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百货的选择意愿百货商场客户满意度较高,百货商场的体验优势使其相比网店实现了较高的客户满意度。由于消费者可以亲临现场,线下购物具有即到即买、即买即得,现场感强、商品质量有保障、服务体验强等优势,因此线下渠道的消费者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以2015年为例,作为线下渠道典型业态的化妆品专卖店、大卖场、百货商店均实现了7以上的消费者购物体验满意度(10分为满分),而线上购物的消费者购物体验满意度仅为5.8。图42:2015年消费者购物体验满意度,34 / 35,百货企业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及“生活方式”概念之后的客流得到了提高。联营模式下的百货往往忽视了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塑造,同质化严重的品牌门店使得线下购物变得枯燥乏味。新零售背景下的百货企业依靠主题场景设计、优质购物体验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流。根据利丰研究中心的数据,41.9%的百货企业在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之后客流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58.1%的百货企业在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之后客流量得到了略微提高。从销售量上来看,对体验式消费元素的增加使90%百货企业的销售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图43:百货企业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后对客流量的影响,巩固自身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百货的选择意愿百货企业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消费者对百货的选择意愿提升,图44:百货企业增加体验式消费元素后对销售量的影响,35 / 35,巩固自身体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百货的选择意愿百货企业会员活跃程度增速保持较高水平,百货企业的会员活跃程度增速保持了较高水平。以王府井为例,2015年会员回馈金额实现0.48亿,同比增长4.42%;2015年会员回馈金额提升至1.8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89.01%,实现了接近两倍的提升;2017年会员回馈金额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实现3.07亿元,同比增长65.68%。百货商店的会员回馈金额代表了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的忠诚度,会员回馈金额的增长代表了消费者对百货长期选择意愿的提升。图45:2014-2017年王府井会员回馈金额(亿元)及同比(%),36 / 35,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提高,各个年龄层和客群消费普涨,现已迎来“全民消费”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市场消费主力和意愿发生转变。针对消费主力和消费意愿的转变所带来的中高端消费崛起以及对品质消费的需求增长,百货行业将提升消费体验作为业态升级的重点,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品质产品和购物体验,发挥线下渠道商所独有的场景体验价值,实现对线上流量的分享,满足新需求带来的增量价值。图46:我国消费主力对私人消费增量的贡献比例,新业态强化体验优势,技术驱动效率提升“全民消费” 时代,市场消费主力和意愿发生转变,37 / 35,2017年来,各百货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寻求转型创新,提升消费体验。2017年-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百货零售企业大力发展全渠道业务多元化,逐步转变为综合服务的新型零售企业,许多领先的百货企业都以打通线上线下为基础、以重构传统商业要素为核心、以创新商业发展及全业态融合为目标,大胆创新、积极转型,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创新转型多点开花,新业态强化体验优势百货龙头企业寻求转型创新,38 / 35,百货行业在运用新技术方面主要实现了SKU和用户管理的数据化、打通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购物场景和流程、提升顾客体验等。不仅包括技术的运用,也包括服务的增加。百货商店2017年开始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及线下之间的战略合作。线上电商发挥大数据优势,以消费者数据为基础,谋求线下体验门店的扩张;线下零售企业发挥体验感的优势,以消费者画像为基础,实现全方位体验式升级。一部分百货企业开始自主搭建O2O业务框架,仅在业务层面与线上电商置换部分资源;另一部分百货企业选择与互联网巨头进行合作,甚至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来进行线上与线下融合业务。,协同增强用户体验,技术驱动效率提升百货行业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及线下战略合作,图47:百货店在实体店运用科技的情况,图48:百货店在实体店增设体验式消费元素的情况,39 / 35,5.,配置建议,40 / 35,对比中美零售行业,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线上渠道的发展程度已经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美国,而线下渠道的竞争格局还停留在美国的80年代。从行业生命发展周期看,我国百货行业尚未进入集中度提升阶段,规模效应的潜在红利依然没有被释放。历史条件不同,在我国百货不会像美国在内生路径上自然完成集中度的提升,更可能是借助二次成长的契机整合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而这样的契机隐藏于现阶段新业态、新技术一次次的冲击当中。目前线上零售成本抬升、周转减缓,优势逐渐消退,线下渠道价值逐步回归,部分战略资金已经先人一步开始布局新业态,试图结合线上数据优势、线下体验优势,整合物流供应链,开辟全新的百货模式。如果新业态成功推广,将引领百货行业的二次成长。另一方面从估值上看,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百货行业整体处于估值底部,以pb为估值更增强了安全边际,毕竟百货行业的实物资产均位于各大城市核心商圈核心地段,具备保值优势。如若实现二次成长下的集中度提升,则将迎来估值业绩双升的局面。为此我们推荐核心组合:天虹百货、王府井、百联股份,关注利群股份。风险提示:新业态转型不及预期,宏观经济风险影响。,配置建议,谢谢观看,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