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019 年 06 月 13 日 深度 研究 固定收益 研究 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 靳毅 S0350517100001 021-68930187 jiny01ghzq 利率市场化下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五 相关报告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四:巴林银行的快速死亡 2019-06-03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二:亚洲巨人的急速陨落 2019-05-27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一:另一家被托管的商业银行 2019-05-27 银行兴衰专题报告之三:当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019-05-26 资本市场思考系列之四:城投何去何从? 2018-07-26 投资要点: 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按照存款规模计一度是美国第七大商业银行,巅峰时总资产近 400 亿美元。由于过度扩张造成的风险敞口过大,银行贷款从 80 年代开始遭遇偿付问题。 1984 年银行面临巨额亏损与挤兑,迫使美联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其进行了救助 。 1994年,大陆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其名字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回顾大陆银行的失败历史,我们总结出大陆银行管理者正是没有做好以下风险防范,最终导致危机:经济周期风险、行业与个体风险、海外风险、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美国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加剧 。在 1982-1992 年的十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 209 家银行倒闭。 大陆银行只是 倒闭潮 中的一个缩影。 见微知著, 通过对 大陆银行 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 1) 对市场化竞争早做准备, 但更要深刻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特性,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 一味的盲目扩张,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 2) 把握经济脉络,分散化资产配置;( 3)始终以核心存款为重点,优化负债结构;( 4)“大而不能倒”,不能倒的是存款人,而不是股东。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企业经营风险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2 内容目录 1、 速览 . 4 2、 倒闭始末 . 5 2.1、 1975-1981:雄心壮志,成为美国最大工商业贷款者 . 6 2.2、 1981-1984:乌云压顶,经营业绩下滑,风险事件频发 . 10 2.3、 1984-1994:谣言四起,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政府出手救助 . 13 3、 原因分析 . 16 3.1、 经济周期判断失误 . 17 3.2、 行业集中度、个体信用风险缺乏管控 . 17 3.3、 海外风险认识不足 . 18 3.4、 过度依赖同业资金,负债端结构不健康 . 18 4、 启示 . 18 4.1、 对市场化竞争早做准备,健康、有序扩张 . 19 4.2、 把握经济脉络,分散化资产配置 . 19 4.3、 始终以核心存款为重 点,优化负债结构 . 20 4.4、 “大而不能倒 ”,不能倒的是存款人,而不是股东 . 20 5、 大事记 . 20 6、 风险提示 . 21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3 图表目录 图 1: 1970-1990 年原油价格(美元 /桶)、美国 CPI 同比( %) . 7 图 2: 1960-1980 年石油业发展情况 . 8 图 3: 70 年代不同州人口对比( %) . 8 图 4: 1971-1981 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情况 . 8 图 5: 80 年代联邦基金利率( %) . 10 图 6: 1976-1983 年大陆银行资产质量 . 10 图 7: 1980-1990 年美国采掘业行业增加值、原油价格 . 11 图 8: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与房屋新开工 . 12 图 9:美国出售住房平均售价 . 12 图 10:在岸和离岸资金出逃情况 . 14 图 11:临时救助期间,大陆银行外部资金和援助资金情况 . 15 图 12: 1982-1992 年美国银行破产和救援数量(单位:家) . 19 表 1: 1983 年美国大银行按资产规模排名 . 4 表 2:伊利诺伊大陆银行信息 . 4 表 3: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6 表 4: 1984 年 3 月大陆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财务数据对比 . 14 表 5: FDIC 部分临时与长期救助举措 . 15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4 1、 速览 伊利诺伊州地处美国的中心地带,一边连接着中西部广大农业地区,一边毗邻五大湖,三十多条铁路穿行州内,发达的陆路、水路交通使伊利诺伊成为东西部农业 产品运输的桥梁。州内丰富的铁矿石矿藏和强大的钢铁工业在密歇根湖畔共同孕育了芝加哥这一美国第三大城市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伊利诺伊州庞大的经济总量与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大型银行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大陆伊利诺伊国家银行和信托公司 ( 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Company, 后文简称“大陆银行”) 就是其中之一。 伊利诺伊州大陆 集团 ( Continental Illinois Corporation, 以下简称“大陆公司”)是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家银行持股公司,大陆银行是其附属商业银行。该银行按照存款规模计 一度是 美国 的 第七大商业银行,巅峰时总资产近 400 亿美元。银行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60 年代成立的商业国民银行( Commercial National Bank)与 1883 年成立的大陆国民银行( Continental National Bank) 。 表 1: 1983 年美国大银行按资产规模排名 排名 银行持股公司 中文名称 总资产(百万美元) 资产 /美国 GDP 1 Citicorp 花旗公司 125974 3.5% 2 Bank America Corp 美洲银行 115422 3.2% 3 Chase Manhattan Corp. 大通曼哈顿公司 75350 2.1% 4 Manufacturers Hanover Corp. 汉诺威制造公司 60918 1.7% 5 Jpmorgan & Co. 摩根大通公司 56186 1.5% 6 Chemical New York Corp. 纽约化学公司 47789 1.3% 7 Continental Illinois Corp. 大陆伊利诺斯公司 41283 1.1% 8 Security Pacific Corp. 太平洋安全公司 38613 1.1% 9 Bankers Trust New York Corp. 银行家信托纽约公司 36952 1.0% 10 First Chicago Corp. 芝加哥第一公司 34871 1.0% 资料来源: Larry D. Wall( 2016) 、 国海证券研究所 由于过度扩张造成的风险敞口过大,银行贷款从 80 年代开始遭遇偿付问题。1984 年银行面临巨额亏损与挤兑,因为大陆银行规模过大,被政府认定为“大而不能倒”,所以 美联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mpany,简称“ FDIC”) 对大陆银行的进行了注资、接管,而不是直接破产清算。 1991 年,大陆银行经营逐渐恢复正常, FDIC 将所有权卖给私人投资者,重新完成私有化。 1994 年,大陆银行被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收购,其名字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表 2:伊利诺伊大陆银行信息 行业 银行持股公司 状态 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救助 最终接收者 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成立时间 1910 年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5 停止运营时间 1994 年 总部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产品 金融服务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在 20 世纪的大多数时候,大陆银行都是芝加哥城规模最大两家的商业银行之一(另一家是芝加哥第一银行)。它是商业国民银行与大陆国民银行于 1910 年合并的产物 , 合并后,新银行拥有 1.75 亿美元的存款,其名称最初是芝加哥大陆和商业国民银行( Continental & Commercial National Bank of Chicago)。 1929年,银行合并了伊利诺伊商人信托公司( Illinois Merchants Trust Co.)后,更名到如今的名称大陆伊利诺伊国家银行和信托公司( 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Company)。在大萧条期间,银行为了维持流动性,接受了金融重建公司(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大萧条期间成立的政府金融救助机构) 5000 万美元救助贷款。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经济繁荣,银行持续增长,到 60 年代初大陆银行已经拥有了 30 亿美元存款和 5000 名员工。 到 70 年代,大陆银行形成了 5 大业务线,分别是: 一般商业银行服务( General Commercial Banking) ,为企业与其他银行提供存款等银行服务。 以地域分类, 其中一部分是区域性的对公存、贷款业务 ,经营区域包括芝加哥大都会区、伊利诺伊州其他区域、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 另一部分是全国性同业业务 ,主要是为全国 2600 家银行提供服务与资金往来,是强大的银行同业业务平台。 除此以外, 通过 29 家外国分行 ,为国外政府、企业、跨国组织提供服务。按行业分类,银行内部单独设立特殊行业服务部门,为石油与天然气、采掘、基建、航运四个行业单独提供服务,显示出公司 对这些行业 战略上的重视。 信托与投资服务( Trust and Investment Service) ,其 中包括组合管理、投资咨询、信托、运营、托管、存管、交易经理、注册等一揽子服务。 房地产服务( Real Estate Service) ,向房屋建造者、开发商、银行、房地产投资信托等房地产相关方提供信用,进行发放、管理、销售房地产贷款的经营活动。 债券业务( Bond and Treasuty Services) ,是银行债券一、二级市场相关业务。大陆银行作为 35 家主要国债做市商之一,直接与美联储交易柜台对接。它还负责承销州、地方政府债、公共住房证券、公司债券。帮助银行进行组合定价和管理,帮助公司管理利率相关资产等 。 个人银行业务( Personal Banking Service) 是银行对个人和家庭的业务组合 ,包括存款、定期、支票和个人消费贷款、房地产贷款等。除此之外,银行为高净值个人成立了私人银行中心( Executive Financial Center),全面满足客户的各种业务需要。 2、 倒闭始末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6 2.1、 1975-1981:雄心壮志,成为美国最大工商业贷款者 在 1981 年银行经营开始出现问题之前, 大陆 银行的扩张十分迅猛。 从 1975 年开始,为了在利率市场化中早早占领竞争高地,银行确立了“成为美国最大工商业贷款者”的雄心。为了这个目标,银行内部专门建立了原油和天然气事业部,在行业繁荣中对能源业敞口不断增大;同时增加了对房地产和航运业贷款;开发了多种国际业务,通过 29 家国际分行向发展中国家发放大笔贷款。 大陆银行的措施效果十分 有效 , 银行工商业贷款从 76 年的近 50 亿美元增长到81 年的 140 多亿美元。总资产从 215 亿美元上升至 450 亿美元。大陆银行的贷款比率从 1977 年的 57.9%上升至 1981 年末的 68.8%;同期它的资产收益率保持在 0.5%,股本收益率达 14.4%,经营效益远超美国同业。 出色的增长和利润也为大陆银行带来了市场赞誉,所罗门兄弟的分析师称其为“最好的货币中心银行( money center bank)之一”,在同期美国大型银行股价只上涨 10%的时候,大陆银行股价从 13 美元翻了一番至 27 美元。 2.1.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力争做大做强 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利率管制,在 60 年代后期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一方面利率管制限制了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在高通胀的环境下,存款利率上限使银行存款失去吸引力,资金流向证券市场和海外,对美国经济的信用供给不足。因此,美国自 70 年开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Q 条例”。市场化进程先从同业产品开始,改革涵盖了市场利率的大额存单、货币市场基金、大额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 表 3: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 事件 1970 年 6 月 放松对 10 万美元以上, 90 天以内的大额存单利率管制 1971 年 11 月 允许证券公司引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1973 年 5 月 放松对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 1973 年 7 月 取消 1000 万美元以上,期限 5 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1978 年 6 月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6 个月期, 1 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 1980 年 3 月 取消贷款最高上限规定,提出分阶段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设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 1980 年 12 月 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 NOW 账户业务 1982 年 5 月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91 天期限, 7500 美元以上),并放松对 3 年 6 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 1982 年 12 月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2500 美元以上) 1983 年 1 月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 1983 年 10 月 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 1986 年 3 月 取消 NOW 账户的利率上限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7 在利率逐渐放开的条件下,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过去各家银行经营各自的“一亩三分地”状况转变为“赢者通吃”。以往在地域保护与政策限制之下,美国各地中小银行林立,一般每个城镇都会有当地人成立的小银行,每家银行提供着同质化的服务和产品,依靠人情关系维系经营。而在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产品价格必将成为决定银行胜败的关键因素,部分竞争力强的银行通过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贷款利率,将打破以往由人情维系的业务网络,挤压其他银行的生存空间。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一次大洗牌,让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大型银行的规模效应、头部效应日益 明显,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市场化条件下更具竞争力。因此, 1975年大陆银行喊出“做大做强”的口号,宣称要成为美国最大工商业贷款者,试图在即将到来的业界竞争中率先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各州的地方保护主义,银行业经营地域限制并没有放开,在经营网点无法扩张的情况下个人与企业资金增长不易。这时同业产品的放松管制与创新,就成为大陆银行扩张的武器,让其可以依靠高息从同业市场招揽资金,为资产端的扩张准备弹药。 从 1977 年到1981 年,银行核心存款(私人与企业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由 30%下降到 20%,最高的时期,其负债端同业机构资 金一度占到了总存款的 90%,近 2300 家金融同业在大陆银行有资金存放。 2.1.2、 70 年代石油业的繁荣中,银行对石油业贷款快速增长 整个美国 70 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滞涨所主导。由于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 1973 年的 3.29美元 /桶一口气飙升至 11.58 美元 /桶。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的爆发中断了伊朗对全球的石油输出,国际石油供应量急剧减少 。 1979 年下半年石油价格从 13.77 美元 /桶暴涨到 37.29美元 /桶。即使在两次石油危机之间,美国失败的紧缩财政政策依然没能有效遏制输入型通胀, 74-78 年,油价依然上升了 20%,导致美国年均 CPI 在 7%左右。 图 1: 1970-1990 年原油价格(美元 /桶)、美国 CPI 同比( %)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024681012141605101520253035401970/12 1973/12 1976/12 1979/12 1982/12 1985/12 1988/12原油价格 :名义 美国 CPI同比(右轴)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8 尽管高油价、高通胀严重挤压了农业、工商业等行业的利润,却有一个行业在高油价中获益丰厚,那就是与石油联系最紧密的原油勘探与生产业。 高油价刺激了高投资,整个 70 年代美国石油勘探商都在疯狂的寻找油田增加产量,同时产油区德克萨斯州与路易斯安纳州人口也因为石油开采和加工业的繁荣不断流入。 1971到 81年的 10年时间,采掘业年增加值从 15.2亿美元上涨 8倍至 121.50亿元,仅石油和天然气建设这一个行业对美国 GDP 的拉动在 1980 年达到了惊人的 2.74%! 图 2: 1960-1980 年石油业发展情况 图 3: 70 年代不同州人口对比( %)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在“做大做强”的战略指引下 , 通过对过热的能源业投放贷款 并 从其他银行购买投机性贷款,大陆银行资产飞速增长。 伊利诺伊州并非石油重镇,大陆银行一边在各产油区成立了销售办公室,联系拉拢石油产业客户,一边与诸多石油产出地的当地银行进行项目合作,拓宽了参与能源业信贷的通道。 在 70 年代末 ,借着 美国 ABS、 MBS 等证券化产品起步 的东风 , 大陆银行 通过购买其他银行的信贷资产进一步绕开地域限制参与 到 能源行业 之中 。 到 1981 年,大陆银行石油与天然气贷款额达到 29 亿美元,占到银行贷款总量的 10%。 2.1.3、 拓展房地产业务与航运业务 从公司的业务版图中就能发现,房地产业务是 一直是大陆银行 战略重心之一。1975 年开始,在贷款利率管制与高通胀的背景 下,美国房地产又经历了一轮发展高峰。大陆银行抓住契机,通过房地产扩充其资产端。 到 1981 年,银行房地产贷款接近贷款总量的 10%,是能源贷款外的第二大品种。 图 4: 1971-1981 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情况 -1-0.500.511.522.5301020304050607080901001960/12 1964/12 1968/12 1972/12 1976/12 1980/12美国 :行业增加值 :采掘业 美国拉动年率百分点 :石油和天然气建设 10亿美元 -2-10123451960/12 1964/12 1968/12 1972/12 1976/12 1980/12美国 :年中人口 :同比 :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 :年中人口 :同比 :得克萨斯州 美国 :年中人口 :同比 :纽约州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9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石油危机推升油价的同时,促进了煤炭等替代能源的国际贸易。虽然这一时期远洋油运由于石油危机和贸易活动的减少而进入寒冬,但是干 散 货航运在 70 年代末正经历一波繁荣, 干散 货船租金和价格的不断上涨,让其成为非常放心的贷款抵押品。大陆银行 借此机会 向造船企业和航运公司大量发放船只建造贷款。 2.1.4、 快速国际化,参与发展中国家债务 美国对银行业跨地域经营的限制由来已久, 1933 年的“麦克法登法案”与 1970年“道格拉斯修正案”分别限制了银行与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跨州经营。然而,扩大经营地域范围是银行推动规模增长的必经之路。在美国境内扩张受阻之后,大陆银行 同 花旗银行等华尔街大银行 一样, 均选择了国际化之路。 20 世纪 70 年代,大陆银行一直积极拓展海外经营网络。 到了 1974 年末,银行已经在 6 大洲 39 个地区成立了 122 家办公室,海外定期存款达到 57 亿美元,海外贷款为 26 亿美元,规模在美国同类金融机构中遥遥领先。 1975 年后,美国高通胀与低利率的环境加速了美国资本的外流,大陆银行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投资 。 大陆银行 也 是第一批同中国银行组建业务联系的美国大型银行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中,拉美等大宗商品出口国家收益丰厚,出口创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为了在本国储蓄率较低的情况下保证投资与增长,拉美国家大量发放主权债券,当地矿业、能源公司也在招揽贷款进一步开发资源。以墨西哥为例, 1975 年资本项目流入规模仅为 16.5 亿美元, 但到了 1979 年 , 流入规模 高达 84.5 亿美元, 1980 年资金流入规模 到了 113.8 亿美元, 1981 年更是上升至 266 亿美元。 由于信奉“主权国家不会破产”, 大陆银行与诸多华尔街大银行一道大量参与了拉美国家投资,购买或发放了不少主权债券和贷款,并在 70 年代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0246810121416182001002003004005006007001971/04 1973/04 1975/04 1977/04 1979/04 1981/04中西部已开工的新建私人住宅 :折年数 :季调 美国 30年期抵押贷款固定利率(右轴) 美国 CPI:当月同比(右轴) 千套 % 证券 研究 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部分 10 2.2、 1981-1984:乌云压顶,经营业绩下滑,风险事件频发 1981 年美国第 49 届总统里根上台,他在位期间贯彻“里根经济学”,实行减税降开支的财政政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供应,使得 80 年代初联邦基金利率一度达到 20%的高位。流动性的收缩推高了货币资金利率,而负债成本抬升又挤压了依赖同业资金较为严重的大型银行净息差。 因此 1981 年几乎所有大型银行信用评级都遭到下调,但大陆银行却凭借高速增长和漂亮的财务数据成为了例外,各个评级公司维持对它的“ AAA”评级。 图 5: 80 年代联邦基金利率( %) 资料来源: Wind、国海证券研究所 80 年代初各个行业已显露衰退迹象,大陆银行却忽视了种种警示信号依然保持高速的信贷投放以维持增长 , 这种增长实际上是强弩之末 。 最终在行业危机的全面爆发中,大陆银行包括能源、房地产、航运行业在内的不良贷款不断积累,而 发展中国家风险事件频发也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誉。 从 198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不良贷款增长和利润损失,银行资产规模开始下滑,并引起负债端连锁反应 ,同时 评级遭遇连续下调 。 大陆银行在市场压力下将自己从芝加哥交易所大额存单可交易银行名单中移除,并不得已转向利率更高的欧洲美元市场寻求资金,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负债成本。 到了 1983 年 , 两个主要股东清空了自己的股票。 图 6: 1976-1983 年大陆银行资产质量 05101520251980/01 1981/01 1982/01 1983/01 1984/01 1985/01美国 :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 :联邦基金利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